文│叶小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副组长、第九至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长久以来,因占据现代化发展早期红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现代化话语权,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认为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生。追本溯源,现代化的确起源于西方,但是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延伸,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不断扩大,“三个紧张”使西方现代化难以持续:
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张。近代西方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薅取羊毛”。这虽然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但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它部分之间的冲突。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形成了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初期形态,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体系。但这个市场体系无疑延续了传统的帝国式殖民体系的政治结构,形成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世界体系的剧烈动荡乃至分裂。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危机与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映出这个世界体系在形成之初就开始解构。二战后,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域从西欧转移到美国重新整合。但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和危机显示,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化而来的现代性矛盾日益尖锐,世界体系已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敌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天、地、水、空气都在遭到破坏。
三是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当代西方社会在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化带来了“迷心逐物”的现代病。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只是“心为物役”,到处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双重标准,连人类共同价值底线都不遵守,世界如何和平安宁,发展又如何协调持续?
纵览世界近代史,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的崛起(现代化),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似乎难免有所冲突。随着文艺复兴以来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气候变化、疾病大流行、局部地区冲突火上浇油,世界经济面临衰退,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难以持续,新兴国家的现代化难走老路,现代化背离了人类,现代性背离了人性——那么,出路何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向世界展示了一条切实可行、坚定不移的新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示了成功的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克服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日益加剧的“三个紧张”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当然也遵循现代化理论中,关于以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会在加速完成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以新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迎接现代工业革命。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并不相同,甚至有着本质区别,与“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也截然有别。
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深知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守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努力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西方现代化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依次发展过程,形成了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主张用现代性取代传统性。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把现代性和传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正如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当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碑文中所说:“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所谓“亦新亦旧,其命维新者”,何也?中华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中,镌刻在中国人民的生命历程中,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其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秘诀,皆因有和而不同之“同”、美美与共之“共”。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是中国建构同心圆的共识基础;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是中国调动积极性的情感纽带;不偏不倚的中道精神,是中国包容各种力量的方法原则;得道多助的政治理念,是中国汇聚人心力量的精神底色。
“万物并行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
“和而不同”这个哲学概念十分深刻又随处可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其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绝不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是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不讲求原则,并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古写的篆文“比”字,象形两个人完全一样,只跟与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就是典型的小人,不是君子。中国文化是君子文化,提倡“君子坦荡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类现代化呼唤的时代精神,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这种重铸,既突出主导、主流,也强调和谐、合作,即“和而不同”,避免“同则不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孰去孰留不能简单化。现实往往是“江南三月,杂花树生”,并非谁最美,谁就居于“至善至美”之不二法门;谁最“精”,其它的就皆在“去粗”之列;谁要存,就必争夺主位、排斥异端;谁有影响,就不断膨胀,甚至走向极端;谁最霸道,就可以确立和裁定“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的“规则”。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国人民历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洗礼,既自信自立,又谦逊包容。我们将继续按照自己的“独特思维方法”,沿着自主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走得更稳、走得更好。同时,我们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会更加看重和而不同、众缘和合,会更加努力借鉴一切国际上的有益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
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并正在强起来的中国,有战略定力,更有战略实力。现在有人在中国周边磨刀霍霍,叫嚣要准备和中国一战。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同时,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昔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人叹“文明冲突”,我有“和风西送”。“东来”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生长、凝聚的自强不息、和实生物之“和气”;“西送”的,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呼唤、弘扬的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和风”。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中,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