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脉颂中华

2023-03-28 15:37:53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李 雄(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小提琴艺术委员会会长,广东省文艺志愿者 协会理事,著名提琴制作家、收藏家,小提琴教育家)

  【小提琴制作鼎盛时期的三大家族】

  《同舟共进》:小提琴进入中国以来,人们为它创作了不少中国曲子,比如《新春乐》《丰收渔歌》《梁祝》等。小提琴的制作也独具中国特色,在世界制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您能否简单地为读者介绍一下小提琴的制作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小提琴的制作历史?

  李雄:小提琴是所有弓弦乐器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也是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它的演奏技巧极其丰富,现代的管弦乐团中通常约有24把小提琴,分成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两个部分,在演出中,小提琴的任务比任何其它乐器都要重,它们的发音清澈如山中小溪,经常与其它的乐器形成鲜明对照。小提琴也是极受欢迎的室内乐器,许多作曲家为它精心谱写乐曲,其中“弦乐四重奏”的配置令人神醉,这一组合中含有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小提琴在其它提琴家族成员的衬托下,显得高贵且游刃有余。

  能让小提琴发出美妙的声音,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深厚的音乐素养,更需要一把优质的小提琴,因此,提琴制作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小提琴大约于16世纪中叶,从16世纪到18世纪,小提琴制造业在意大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小提琴制作工艺起源于意大利的小镇克雷莫纳。16世纪初期的克雷莫纳是米兰附近的一个小镇,那里的人多以制造各种乐器为业。人们生活在美丽的风景和迷人的音乐环境之中,人与自然非常协调地融为一体。克雷莫纳的乐器制造大师们为了做出能发出“人”的声音的乐器,曾经走遍欧洲,研究各种教堂、宫殿、桥梁、城堡……观察各种雕塑、油画、壁画,思索它们美的形象与震撼人心的音响的源泉。

  在小提琴制作的鼎盛时期,有著名的三大家族,分别是阿马蒂家族、斯特拉底瓦里家族与瓜内里家族,至今他们所制作的琴仍为现代的收藏家争相竞购,在目前世界上,还是公认最好的琴。现代的制琴家一直有人在努力寻求改进与创新,但始终无法超越前人的设计,虽然有些个人风格或细微的变化,但仍脱离不了原始的构造,所以有人说,小提琴是人类工艺史上无从超越的项目。

  阿马蒂家族中最有威望的成员是尼可拉·阿马蒂。他制作的琴,琴板拱度较大,背板有云彩似的花纹,声音甜润宽厚。尼可拉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被人们认为18世纪末以来最伟大的提琴制作大师安东尼奥·斯特拉底瓦里。他从老师那里继承了制琴的优良传统——不单是手艺、技术,更主要是美的信念和追求完美的不懈努力,因此他制作的小提琴不论在音质、设计、外观和工艺方面,别人都难以企及。斯特拉底瓦里一生造琴1200把以上,有小提琴,也有大提琴和中提琴。

  瓜内里家族也出现了不少杰出的造琴家。其中最著名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称“耶稣”的朱塞佩·瓜内里,他才华横溢,制琴时一丝不苟、滴水不漏,在生活和工作上却不修边幅、随随便便,这形成了他极富个性的性格的两个侧面。他的琴在工艺上显得大刀阔斧,他将阿马蒂家族和斯特拉底瓦里家族那种轻快悦耳的音色和布里西亚(意大利的另一个制琴中心)大师们的低沉宏大的共鸣结合到一把小提琴上。朱塞佩·瓜内里在世期间,他制作的小提琴从没被大演奏家们拉过,他逝世几十年以后,人们才发现了他的小提琴的独特魅力。20世纪以来,瓜内里家族制作的小提琴的行情,在国际市场上不断上涨,大大超过了其他有名的制作者,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著名演奏家都曾用过他的琴开演奏会。

  【中国的提琴制作行业从无到有】

  《同舟共进》:中国小提琴制作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李雄:中国制作提琴的历史比欧美国家要晚得多,大约只有近100年的历史。中国提琴制作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据可靠资料记载,是司徒梦岩先生,他不仅是我国近代造船工业史上颇有成就的先驱之一,还是我国最早一批接触小提琴和西洋音乐的人之一。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司徒梦岩的提琴制作老师戈斯获得了小提琴制作的第一名,据说,那部小提琴就是由戈斯指导,由司徒梦岩亲手制作的。

  另一位早期的中国提琴制作家王玫,他是一名青岛的中学教师。王玫酷爱拉琴,上世纪30年代初时,青岛有不少业余管弦乐团,其中一个主要由外国侨民组成的乐团水平最高,而王玫也成了该乐团里的小提琴手。这个乐团的指挥是俄国人,王玫因为使用那把自己修复的小提琴,在乐团里受尽了外国人的歧视。于是,王玫就立志自己制作小提琴。

  据说,为选择制琴木料,王玫费尽了脑筋,他决定不用瑞士云杉、南斯拉夫枫木等价格昂贵的制作小提琴用经典木料,而决心用国产木料制作出中国第一把小提琴。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等王玫用第一把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小提琴在乐团演奏时,因为音色圆润明亮,穿透力强,一些外国侨民还以为是意大利斯特拉底瓦里亲手所做,结果让那些外国侨民惊得目瞪口呆。王玫生前先后制作了二十多把小提琴,但是他从未出售过一把小提琴,全部赠送给那些有志于音乐表演而又无力购买小提琴的穷朋友和学生。1949年后,他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并且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业乐器厂——新中国乐器厂。

  中国提琴制作业真正的奠基人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谭抒真先生,他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提琴制作的爱好者。谭教授阅读了许多关于提琴制作的书籍,在提琴制作领域有非常丰富的知识。

  1956年,谭抒真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乐器研究所。1958年他办了一个提琴制作学习班,从全国招收了15名能工巧匠来学习制作小提琴。这批学员中有许多后来成为重要的中国提琴制作家,成为全国各地提琴制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上海的朱象教、叶葆荣,广州的徐弗、陈锦农、何光济,北京的戴洪祥等重要的中国提琴制作家都曾是这个学习班的学员。谭抒真还于1978年、197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招收了两批共8人的本科生,开了中国提琴制作大学本科教育的先河。

  在广州,还有一位梁国辉大师,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提琴制作。1956年开始在广州市乐器工业公司研究所任提琴高级工艺师,90多岁了还在坚持做琴。他的学生朱明江、林海德、曹树堃都是著名的提琴制作家。

  中国的小提琴制作业,从一开始就没有照搬欧洲(德国除外),特别是意大利那样的以家族生产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在上世纪40年代,产生了模板制作的普及型产品,到了50年代则步入了产量化生产,迎合市场需求,重视产量。

  《同舟共进》: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乐器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量生产练习用的普及小提琴,满足大众的需要。

  李雄:除了满足大众的需要以外,广大中国提琴制作者还参考了世界著名小提琴制作者在设计上的优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造型设计,通过生产、科研和使用单位的三结合,专门研究制造富有我国独特风格和音质优美的高级小提琴,供给专业音乐团体使用。从1949年至1980年这30多年间,中国的提琴制作行业从无到有,一代代提琴制作师精心研究、自力更生、博采众长,取得了可喜成绩。

  1959年,在谭抒真先生的倡导下,上海市政府决定成立上海轻工业乐器研究所和乐器制作学校。在首届学生毕业后,分別在上海、北京、广州成立了三个乐器制造厂,那时都是国有企业。后来,北京、广州也分别成立乐器研究所和乐器制作学校。上海乐器厂出产金钟牌提琴;北京提琴厂出产星海牌提琴;广州乐器厂出产红棉牌提琴。这三个厂的师父后来成为中国提琴制作的三个流派,各有自己的市场。除了以上三个主流厂家外,在辽宁的营口市也有提琴厂,出的品牌是东方红;成都乐器厂出产金雀牌提琴(后改为百花牌)。

  【传承中国的工匠精神】

  《同舟共进》:您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制琴经历和感受吗?

  李雄:我并没有出身艺术名门或制琴世家,我的父母甚至祖辈都不是搞音乐的。我小时很迷恋做木工,上小学时,我发现不少同学都想拥有一把打鸟用的弹弓,于是就开始四处挑选树丫,借来木工刀具刨皮凿孔,做成弹弓后跟同学交换糖果。后来,又对弹弓进行了细加工,根据同学们的不同喜好,在支干上雕刻不同的花纹与图案。

  我很幸运,在不是文化中心的广东湛江,小时候能师从一位从中央音乐学院调过来的音乐教授,接受高水准的音乐训练。从我第一次听到小提琴琴声的那一刻起,就迷上了这种奇妙的乐器,那时只要一有机会,就跑到老师家求教。

  不过,当时我的家境不是很好,没有条件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小提琴,只能向别人借琴。每次借琴回家,我都争分夺秒地充分利用,甚至压缩睡眠时间,生怕一觉醒来,小提琴的归期就到了。我一直渴望拥有一把只属于自己的小提琴,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不如自己做一把吧?我便从老师那借来小提琴,偷偷摸摸地打开,研究内部构造,把小提琴里外的模样都画在纸上、记在心上,然后开始一刀一刀地雕刻。

  提琴制作是一门奇特的艺术,小提琴的结构看似简单易做,但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原理,制琴师仅有雕刻和绘画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具备高素质的艺术审美观、音乐修养和文化涵养,个人性格、心境也十分重要。成为学者型制琴家是我的目标,我的英语底子比较好,所以大量翻阅了外国原版提琴制作书籍,观摩名琴,积累理论知识,还要通过无数次实验,记录原始数据,比较分析各种木材性能,研究提琴各部位及油漆对音色的影响,创设一套工艺流程和油漆配方。

  在我制琴的案台上,摆放着两百多种制琴用的工具,若粗制滥造,一天就可做出一把琴来;若精雕细做,一年只能做成两三把。怀着虔诚的态度去做一把可供传世的好琴,光油漆就得涂抹八九十遍。我制琴比较讲究细节,比如用的油漆,是用鱼肚等天然物质自制的,甚至可以食用;我不太喜欢现成的化学油漆,因为化学油漆渗入木材后会使木材变硬,从而影响琴声共鸣的效果。小提琴的材质也颇为讲究——腮托是红枣木做的;琴身的背板是枫木做的,面板是云杉做的;琴弓的琴库则以玳瑁为材。

  做好以后,我会给自己的每件作品都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并把名字连同图案,刻在琴内。图案、文字极小,若不用放大镜,很难看得清楚。

  《同舟共进》:听说您也收藏了不少老琴,以哪一时期的居多呢?

  李雄:我收藏的老琴,全部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制琴师手工制作的小提琴。这批老琴曾散落民间,残缺破旧,均已无法演奏,但它们记载了新中国的提琴制作历史,凝聚了新中国老一辈制琴师的心血和智慧,这些老一辈制琴师正是中国工匠精神的楷模。我竭尽全力抢救修复这批老琴,正是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中国工匠精神。

  小提琴虽然是西洋乐器,但我们中国人不仅能出色演奏,而且能制作出优质的手工小提琴,还能通过收藏展示我国的小提琴制作历史,传承我们的工匠精神,充分体现洋为中用、洋为中造的文化自信。

  (本文由本刊记者梁思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