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永新
一
和文字打交道,最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读书的人,一种是写作的人。读书的人为什么是幸福的?读书的人可以欣赏全世界美丽的文字、美丽的精神风景,眼睛可以到脚无法走到的任何地方,心灵可以得到充盈的满足。写作的人更幸福,他不仅仅像读书人一样可以欣赏美,更可以创造美,创造是人类最幸福的体验。
我曾写过几本关于阅读的书,一本叫《我的阅读观》,一本叫《书香也醉人》,最近又写了一本《造就中国人》。我在这三本书中阐述了对阅读的一些认识和观点。关于阅读,我有五个基本观点。
第一个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营养和运动是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两种支撑。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的?是不是也像肉体一样需要营养呢?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为了身体的成长,我们需要补充营养;为了精神的丰盈,我们同样需要补充营养。因此,阅读的高度决定精神的高度,人类几千年的思想、几千年创造的智慧和财富都在书里,不去阅读它,它舒适地躺在书架上,藏在图书馆里。只有当我们去阅读的时候,才能把这些书的生命激活,书的生命是靠读者赋予的。
第二个观点: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从民族的角度说,阅读绝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涉及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影响一个民族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是让这个民族的所有人都拿起书本来,让阅读真正成为这个国家的一道风景。我考察过世界各国的阅读水平,发现凡是那些创造力强、生命力强的民族,都是善于阅读的民族。比如,犹太人中出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爱因斯坦从物质世界的角度、弗洛伊德从精神世界的角度,颠覆了前人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他们都是犹太人。所以,阅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事,更是国家大事。当我们在学校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时,我们其实是在参与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第三个观点: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一个偏远的乡村学校和一个城市学校,如果拥有同样多的好书,它们或许就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学校里要有两套大纲,一套是知识体系的大纲,一套是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大纲。在新教育实验中,我也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改变学生、改变学校、改变教师最有力的武器。
教师的阅读对教师的成长非常关键。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通过大量阅读建构起来的教育工具箱、教育思想库,能使教师在面临各种问题时应对自如。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量深刻的阅读对于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孩子的气质和眼神都会有别于其他孩子。
第四个观点: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一所学校是一个“点”,那么一座城市就是一条“线”,它对于区域的教育生态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反过来,一座城市的阅读生态对学校的阅读生态也会产生影响。期待城市的图书馆、书店能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客厅,串成这座城市的精神风景线。
第五个观点: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密码。
教育不仅强调读,而且强调共同阅读。教师和学生是“师生共读”,教师和教师是“师师共读”,父母和孩子是“亲子共读”,共读对教育、对学生、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共同努力的生活,很多人其实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可能没有共同的话语,没有精神的交流。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二
读书需要方法。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提出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在此基础上,我也总结了阅读的六个重要方法。
一是目标导向,制订一个系统的读书计划。
为自己制订一个系统的读书计划,是读书的第一步。分析自己的阅读史,审视自己读过的书籍,研究自己的阅读结构是否合理。可以根据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和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浪漫—精确—综合”的阅读规律,制订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计划,利用计划读一些基础经典,弥补缺少的知识结构。计划可以具体到月或周,定期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每年总结调整一次。
读书计划是很重要的,比如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可以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100种书目,带着孩子一本本地读。如果孩子上小学,同样可以做个读书计划。如果是一位成年人,也可以为自己做一个阅读计划。一个月有一个月的计划,一年有一年的计划。拿我来说,我每天读一本儿童文学,并写下心得体会,发表在社交媒体上,主题就叫“朱永新童书过眼录”。近些年,我还通读了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蒙特梭利、陶行知等教育家们的著作,一边读一边写读书笔记,就像是在和这些思想家对话。同时,针对工作,包括作为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我每年也会选择一些书,有计划地去读。
二是针对问题,结合实际需要读书。
阅读虽然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适当的“急用先学”。我在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全国人大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讨论通过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一般在接到会议通知后,我都要用较多的时间去阅读相应的专业文献,熟悉该项法律的背景与重点,从而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每年都要围绕一个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针对这个教育问题进行相关阅读,也是我的阅读必修课之一。比如,今年研究道德教育问题,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那么我就系统阅读涂尔干的《道德教育》、平克的《白板》等著作。
三是学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是需要思考的。《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怎么结合起来的?我觉得是写作。如果说阅读是一种学习,是汲取;那么写作就是一种思考,是表达。学习与思考结合,阅读才能更有成效。阅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写作对于巩固阅读的成果非常有益。
古人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就是认为阅读时认真地圈点、批注、记录,对于提高阅读效果具有特别的意义。所以,在读书时,应该尽可能采取知性阅读的方法,通过摘抄、思维导图等,与书中观点深度对话,把握其要义精髓。
四是有详有略,浏览和精读相结合。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同的书也有不同的读法,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精读,所以要结合工作需要,结合自身研究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来读,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读。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浏览与精读等不同方法。比如,我有时一天看完三本书,而且这三本书并不全是粗读的,有些读得比较深入;也并不是一本书里所有篇章都精读,而是根据我的研究、写作需要来阅读。有些有难度的书,一开始选择精读,可能很难进行下去,那就先粗读一遍,过后有了合适时机再精读,效果就会好很多,也不会妨碍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五是注重积累,成为某个领域的“小专家”。
这说的是要慢慢形成自己的阅读领域、阅读特点,这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其实,我一直认为,如果能有意识地坚持关注一两个重点领域,在广博的基础上兼顾精专,长期对某一领域进行聚焦性阅读,就能成为“小专家”。我原来的专业是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一直坚持阅读教育专业的书籍,思考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渐渐在教育领域有了一定影响力,从而也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撑。
六是共同阅读,带动大家一起读书。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文化基因,有自己共同生活的文化传统,生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说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因此,中国人要共同分享那些契合自身价值观、契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契合国人气质的作品,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年,新教育实验大会在山东淄博召开。会议上,有一位父亲跟我讲述了他和女儿共读的故事。他说自己是一名企业家,每天应酬多,没有时间与女儿一起读书,但老师要求爸爸要带着孩子读书,他只好抽出时间陪女儿一起读。一个月后他发现,读书比应酬有意思得多,而且跟女儿有共同语言了,现在他尽可能跟女儿一起读书。有一次,在家庭聚会上,女儿突然说:“爸爸,谁是你的夏洛?”其他在座的亲属面面相觑,但他一听,很得意,因为他们刚刚一起读完一本《夏洛的网》,他明白女儿说的是什么。这就是女儿和父亲共同的语言密码。这种共读的过程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文化,意义深远。
阅读,不仅能带给人愉悦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还能为人的精神世界打下靓丽的底色。我们一定要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成长,在和文字打交道中寻找幸福,并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美好。
(作者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