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铸成进出清华园

2023-03-28 15:37:4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贺越明

  徐铸成(1907—1991)乃新闻界泰斗,曾任桂林和上海《大公报》总编辑,上海和香港《文汇报》创始人、总主笔、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徐铸成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广东省代表。1957年3月出席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徐铸成面聆毛泽东主席表扬,随后率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出访苏联。

  鲜为人知的是,徐铸成早年求学经历坎坷。本文记述的是他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仅读了一个学期的经过,以及他痴迷阅读报章并参加《庸报》征文活动获得短篇小说首奖的往事。

  离乡报考大学

  1926年盛夏,北京城里骄阳似火。经过两天两夜的舟车劳顿,徐铸成从家乡江苏宜兴来到北京。与其结伴同行的是一位也被清华学校录取的洪姓同学,出了火车站,这位同学的姐夫把他俩接到家里,留宿一夜。

  次日清晨,徐铸成两人雇了一辆马车,放好行李坐上去,一路缓缓行进。经过宽阔的长安街,看到庄严的天安门和三牌楼,经过西单、西四牌楼,转入西直门大街,穿出西直门,又折入一条狭窄的马路……在飞扬的尘土中,年满19岁的徐铸成如愿进入大学之门。

  还在位于无锡的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就读时,徐铸成私底下一直准备报考大学。父亲徐家骥曾在乡村小学教书多年,在当时收入微薄,地位低下,影响到徐铸成对个人前途的考虑。时人习称“三师”的这所学校,前身为官立第三师范学堂,于1911年9月开学招生,不久因武昌起义爆发而停课。次年4月重新开学,改名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以“弘毅”为校训,分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学杂膳宿一概免费,学生毕业后分配至省内各处小学执教。

  徐铸成不愿步父亲的后尘,以当小学教员为职业。可是,想不吃教书这碗“开口饭”,唯一的途径是直接考取大学。但教育部门规定,师范的学生毕业后,至少须当两年小学教员才可报考大学。好在,“三师”的校规中有一条:期末考试中凡两门功课不及格者,必须勒令退学。由此来看,他只有被学校除名,方能如愿以偿考上大学。

  前一年夏天,徐铸成刚读完三年级,就向已毕业的学长徐锡华借来文凭,去南京冒名报考国立东南大学,结果未被录取。今年,为了如愿考上大学,他在毕业前的期末考试中故意缺考最有把握的历史和地理,等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然后,他再次使用徐锡华的文凭,与同学朱百瑞一起去上海报考。徐铸成两人第一次来到这座大城市,先在浙江路和二马路口的一家小旅社住下,第二天早上花一角钱小洋吃了阳春面,乘上有轨电车到法大马路,换乘另一路有轨电车到徐家汇,在交通部南洋大学考场参加清华学校的招生考试。

  这时,宜兴家中已收到“三师”将他除名的通知函。徐铸成所冒的风险极大,因为清华学校招收的是来年的大学部本科生,全国总共80个名额,而上海和周边地区来的考生已有上千人。幸运的是,因为实力,他被录取了!

  丰富的校园生活

  徐铸成进入清华学校时,已过下午三时。在新生注册处办完手续,他被引领到学生宿舍住下,入读政治学系。

  从入学那天起,徐铸成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伙食费一个月7块银元,相当于普通工人的月薪。早餐有白米粥、点心和酱菜,中餐和晚餐八人一桌,四盘大菜和四碟小菜,外加一大碗汤,米饭、白馍尽吃。

  此前在无锡的“三师”时,衣服和被褥是自己动手洗涤,到了隆冬时节,也只能两手浸泡在冷水里,有个别家境富裕的同学让佣人拿回家去洗晾。在这里,校方给每个学生发两只布袋,早上把换下来的衣裤塞进袋子,写上宿舍房号、姓名后放在走廊,自会有工役取走,当晚或次日清晨会洗净、熨平、折叠整齐,连同袋子送回,置于床头。

  从无锡那个简朴的师范学校,来到这所美轮美奂的高等学府,徐铸成觉得自己如同《红楼梦》里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所见所闻无不陌生而新奇,甚至有些难以置信。

  政治学系于当年春季设立,还不满三个月,系主任是余日宣,教师有钱端升等四位,专业课程不多。除了国文课,所有科目都采用英文教材。上课时,师生之间用英语直接讲授、提问和答疑。徐铸成最初颇感吃力,过了一段时间才适应。

  两个月下来,徐铸成对国文、英文、生物和体育课的兴趣最浓。教国文的杨树达博学多识,讲解明晰,很受学生欢迎;外籍教师温德讲英文课不厌其烦,务使每个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徐铸成进步显著;在主讲生物学的钱崇澍以及助教的耐心辅导下,徐铸成兴味十足地做实验,通晓了生物各门类的基础知识;脸色红润的体育教师马约翰要求严格,不断鼓励学生参加游泳、跳木马等训练,直到掌握要领为止。

  晚上,校园里常有各种学术讲座,学生们自由选择参加与否。徐铸成去听过好几次,其中两次讲座由担任国学研究院导师的梁启超主讲,一次传授历史研究法,内容比他在师范学校时已读过的同名著作简练和精辟。另一次介绍中国书法的美以及如何练字,很有指导性。

  此外,各种联谊或纪念活动也让他增见闻、长知识。

  在同乐会主办的一次活动中,国学研究院导师、语言学家赵元任应邀表演“全国旅行”节目。他模拟从北京出发,进入山西、陕西,再入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再经广东、广西,绕到江西、福建,转至浙江、安徽、山东,又从渤海入东三省,最后过山海关返回北京的旅程,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推荐那里的名胜古迹和土特产品。表演全程约一个小时,引人入胜,笑声不断。

  痴迷报章

  大部分课余时间里,徐铸成延续着早已养成的读报习惯。每吃过晚饭,他就去图书馆,读罢教科书和参考书的有关章节,完成课堂上教师布置的作业后,便一头扎进各种报章杂志,浏览时事要闻以及专版、副刊。

  直到8岁那年,徐铸成才进私塾学识方块字,由家里对门的汤姓塾师启蒙。三年后,他到湖㳇(音fù)乡广善小学读了一年。1919年暑期,他回到县城,入读私立敦本小学。那是由私塾改良而来的学堂,校长中过举人,国文教师是秀才,初小的四个年级同在一个教室上课,高小一、二年级也是如此。这期间,他常随院子里几位老婆婆听一位堂叔说唱本,先是《安邦定国志》《天雨花》《笔生花》,接着是《精忠说岳传》《三门街》《三笑》《九美图》《七侠五义》等,每晚约两个小时,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有了粗浅的历史概念,懂得善恶、正邪之辨的道理。

  13岁那年,一位堂兄对徐铸成说:“直隶大战打响,出了个大英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他问“大英雄”姓甚名谁,堂兄答“吴佩孚”,又说“这大英雄在洋铁桶里放鞭炮吓退了段祺瑞的军队”。他好奇地追问堂兄是怎么知道的,回答是“从报纸上看来的”。

  徐铸成开始去找报纸,寻到邑庙西辕门育婴堂的公共阅报处,翻阅摊在桌上的《申报》和《新闻报》,果然看到那上面有吴佩孚和段祺瑞的名字,还有张作霖、曹锟、冯国璋等名字出现在那些“专电”“外电”中。虽然认识粗浅、不明所以,但使年少的徐铸成眼界大开。从此,他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吃过午饭,便先去阅报处看十来分钟报纸,再去小学上课。

  高小毕业后,徐铸成考入师范学校,读报的兴趣更浓。学校设有学生阅报室,每天午饭后的休息时间和晚上两节自修课间开放,白天只放当地的《锡报》和《新无锡报》。另外订的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和《民国日报》则先放在教师休息室,晚上才送到学生阅报室。每晚第一节自修课的下课铃一响,徐铸成便冲出教室,奔到阅报室,抓住一份报纸就看。升到高年级时,为了追踪新闻,徐铸成常常冒着被训斥的风险进入教师休息室,拿起报纸先睹为快。只要性情严厉的校长不在,他都能如愿。

  时移势易,新闻报纸的版面逐日变化。徐铸成的注意力从“专电”“外电”“要闻”扩大至记者通信、各地新闻、国际新闻以及“学灯”“觉悟”等副刊。其中最吸引他的,是上海三份大报上的“北京特约通信”,即《申报》的“飘萍”、《时报》的“彬彬”和《新闻报》的“一苇”署名的通信。它们深入、酣畅地描述北洋政坛内幕和各类政客的面目,使读者对时事变化一目了然。读着这些夹叙夹议、各具特色的“北京特约通信”,徐铸成不禁对那几位记者的洞察力赞叹不已。相反,他对无锡的两份报纸缺乏兴趣,那上面的要闻大都抄自前一天的大报,本地新闻也没什么分量,副刊更是无足轻重。

  如今,清华学校图书馆的报纸、杂志有不少是平、津两地出版的,种类数量之多,选择范围之大,远非无锡那所师范学校可比。其中有些刊物,如《东方杂志》《国闻周报》等,更引起徐铸成的阅读兴趣。总之,他花在报章上的时间有增无减。

  周末,学校有校车进城,但乘车要付四角钱,徐铸成舍不得。他限定自己每一个半月坐车一次,去城里看望舅舅朱幼珊,或是到热闹的地方逛街。周日不进城时,他就泡在图书馆,翻阅各种报刊。

  参加征文,拔得头筹

  1926年11月末的一个星期天,徐铸成在图书馆阅读天津《庸报》,第9版“天籁”副刊右下角的一则启事吸引了他的目光。这则题为《长短小说征稿》的启事,要求奇特甚至苛刻:“(一)本栏征求长短篇小说各一篇,不拘题材。(甲)长篇小说须二千字以上,所叙事实之时间不得过半日;(乙)短篇小说以二百字为限,须叙主要人物一生之事实,以曲折为尚。(二)本社备有酬金,以资鼓励,长篇首选酬金二十元,短篇首选酬金十元。(三)征赛期限至十二月十日截止,二十日发表。(四)各稿栏本社特约小说家品定甲乙,择其上选,逐日在本栏披露。”

  读罢这则征稿启事,徐铸成跃跃欲试。还记得,初进“三师”时,高年级同学袁家骅、顾绶昌竟能在《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发表长篇大论,与北京大学的教授讨论美学问题,他很是羡慕。有位同窗是宜兴人,居然也有一篇短文在《锡报》刊出,他当时颇感惊讶,向这位小同乡讨教奥秘。对方坦言相告,试着多次投稿未被刊用后,他特地去报馆拜访副刊编辑、“鸳鸯蝴蝶派”作家范烟桥,奉赠一套宜兴出产的紫砂茶具,才获传授写作技巧。再度投稿,果真命中。徐铸成听后,深感写作及投稿之难。不过,在《庸报》这则启事诱发下,他鼓起勇气,要尝试一下。

  吃完晚饭,徐铸成又来到图书馆阅览室,循着征稿启事的要求左思右想。他忽然想起一位年龄比他大的堂侄女的婚变经历,由此联想到一种小官僚的变迁的命运,遂决定以最能表露内心情绪变化的表情“笑”为立意,撰写200字以内的短篇小说。他在一张白纸上写下题目——《笑的历史》,然后放开思路写道:

  他生来就不像别的孩子会哭。无论谁和他玩,他总是笑,因此没有人不爱他。在学校里,不知有多少男女,为了他酸波醋浪,但他却一点不觉得似的,笑嘻嘻底和他最心爱的人结了婚。他家本不甚富,她的欲望又这样难满足。不多时,她恋上了督办公子,和他离了婚。从此他见了女人终是笑。几年奔走,他居然身兼要职,妻妾盈屋。他常暗自好笑。但不久,他所倚靠的军阀倒了,家产在某地充公,妻妾逃散。他见着人,总狞狞的笑……一所破庙前,睡着一个垂危的老乞丐。在他苦笑的脸上,仿佛在温习他一生的笑容。

  写完后,徐铸成点算了一下,不计标点符号,刚好200字。署名时,他选了自己名字中那个“铸”字;通讯地址后面则写“徐锡华”,是他报名考试和入学注册时用的名字。稿子寄出后,徐铸成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投稿。

  12月20日这天,是预定公布征文结果和发表入选征文的日子。徐铸成翻遍《庸报》各版,没看到获奖的征文,大失所望。谁知,该报次日第一版又刊登了《“天籁”新年特刊征文》的消息,声称明年元旦将出新年特刊,欢迎诸君以佳作见赐,却只字不提之前的征文一事。徐铸成大惑不解,怀疑《庸报》出尔反尔,对读者不负责任。

  十几天又过去了。1927年1月2日,徐铸成漫不经心地翻阅《庸报》,突然看到第9版上《本社长短小说征稿发表》的消息,细读下去,短篇小说获奖名单中有“第一名《笑的历史》,著者徐锡华君,北京清华学校,奖金拾圆……”。再看下去,只见自己投寄的短文发表在显眼的版面。徐铸成恍然大悟:庸报》是有意将征文活动结果推迟发表在“新年特刊”。这是徐铸成的文章首次变成铅字,发表在有影响力的公共报刊上,而且拔得头筹,他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此前,徐铸成只是在师范学校学生会编的《弘毅月刊》上发表过一点文字而已。

  过了几天,有位工役来清华园找徐铸成,为庸报馆送上俗称“袁大头”的十块银圆奖金,并让他在收条上签名。也许是为了证明这次征文活动是公开、公正的,这份奖金收条和另一位长篇小说获奖者的收条同在该报制版刊出。这是徐铸成平生第一次获得的酬金,按当时的物价,可“购米二担半”。得到一笔零花钱之外,徐铸成对报纸似乎也平添了一种亲近感。

  “不要就此灰心”

  可是,徐铸成没有想到,一个足以改变他人生之路的打击接踵而至。1927年1月底,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束,徐铸成接到通知:马上到教务长梅贻琦家里去一趟。“梅先生怎么会召见我这个一年级新生呢?”他一下子猜度不出其中缘故。

  徐铸成到后,梅贻琦直截了当地问道:“你与母校的校长有什么疙瘩?”听了这话,徐铸成觉得自己的心跳加快,紧张起来。梅贻琦对他说,前些日子,学校收到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的来信,举发徐铸成是借别人的文凭报考清华学校。

  清华学校回函表示,经核对,徐铸成入学注册时所交照片与当初报名考试时的照片确系同一人;并说明,徐铸成入学后,品行和学业均无可非议之处,似不应再追究此事。可是,“三师”校长又来第二封信,附上徐铸成和徐锡华二人的照片,措辞强硬地申明:若清华学校不依规处置,将向主管该校的外交部提出申告。这样,校方自然颇感为难。

  听到这话,徐铸成的脑子“嗡”的一下,近乎要炸裂开来。那时,借文凭报考大学并不罕见,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情。然而,一旦被人检举,尤其是母校校长举发,无论哪所大学都不会容忍和姑息,更不用说继续庇护了。

  梅贻琦肯定知道,来自江南小城的这名学子,要经过何等勤奋、刻苦的学习,通过比百里挑一还难的严格考试,才能进入这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出于惋惜之意,他语气平和地说:因为你的母校校长一再来信,迫使我们非把你除名不可。但是,希望你不要就此灰心。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要有跌倒了爬起来的信心。这样吧,我是南开中学毕业的,张伯苓先生是我中学时的校长,我给他写封信,介绍你先去南开大学借读半年,等风头过去后再回来插读二年级。你看如何?”

  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说呢。徐铸成接过梅贻琦当场为他手书的推荐信,说了声“谢谢梅先生”,眼眶噙着泪花,默默地离开了梅家。走到校园林荫道,徐铸成忍不住抽泣起来。他明白,为了供他进京上学,母亲向亲友东借西贷,好不容易筹足150元,讲定月息二分。家里已背上重债,而南开大学的学费又高于清华学校,父母是绝对负担不起的,求学之路无疑是中断了。

  东窗事发,飞来横祸,徐铸成不禁对那位校长心生怨忿。小学毕业那年,他同时报考位于常州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和位于无锡的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均榜上有名。因为师范学校不收学费和膳宿费,可以免除家里负担,徐铸成选择了这所学校。他以考分第二名入学,加上勤奋好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历史、地理课尤受教员好评。

  由于学业超群,徐铸成不像有些同学那样恭顺听话,有时还敢对师长顶撞几句,校长因此对他印象不佳。升二年级时,正、副级长改选,大多数同学选他为新级长,但校长宣布这次选举无效,仍由原级长连任。直到三年级时,他又一次被同学选为级长,才获认可。

  徐铸成考取清华学校后,校长曾给他家去信,要家长限期缴付200元,作为他四年学费、膳宿费的赔偿,否则就向清华学校举发。母亲朱赣玉函告此事,徐铸成知道家里交不出这笔钱,就直接给校长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既因两门课目缺考而被学校开除,则校方不该再追索这笔钱款;如果把交钱当作不向大学举发的条件,这近似索贿。

  朱赣玉不知儿子有此一举,还是东求西借,凑齐了200元,大病初愈后坐小船去无锡送钱。不料,校长冷言拒绝:“这钱不要了,你回去吧。”朱赣玉以为校方顾念徐家清贫,开恩豁免,当下千谢万谢。哪晓得,这位校长已将举报信寄往清华学校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徐铸成没有惊动酣睡中的同学,起床后轻轻地整理完铺盖。在凛冽的寒风中,他怀着一腔悲凉走出校园……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