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 梁
抗战时代有一张经典老照片:一位风姿绰约、左臂搭着狐皮披肩、罩着长及脚踝缎子旗袍的东方女性,与身穿牛皮夹克、高大威猛的外国王牌飞行员侃侃而谈,他们倚靠着一架涂成鲜红色的单翼飞机。这位女性似乎未施粉黛,但足以让人一眼看出她的雍容气度。越过她的倩影,隐约可见机身上的“新中国精神”字样。而在驾驶舱旁边,喷印着一个曾红遍中美、如今却鲜为人知的名字HildaYen。她就是大家闺秀、双语学霸、救国先锋、东方女英雄颜雅清。
“女战士”
颜雅清的家族在中西变局之间崛起,书写了一部传奇。她的祖父一辈,兄弟二人一同求学于美国,是最早一批接受西式教育的先行者。到了颜雅清的父亲这一代,更是出了赫赫有名的“颜氏三杰”:伯父颜惠庆是民国时代数一数二的外交家,外争国权不遗余力,先后驻节美、苏;另一位伯父颜德庆则是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理海大学的铁路工程师,粤汉铁路、京张铁路、川汉铁路都凝聚着他的心血;颜雅清的父亲颜福庆名气不逊两位兄弟,是西医东传的一大功臣,如今的湖南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都是他苦心经营的成果。
颜雅清生于1906年,那时颜福庆正在耶鲁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喜迎女儿降生,颜福庆为取名颇费心思,“雅”取自耶鲁(Yale)译音,以纪念这段艰苦求学的岁月;英文名“Hilda”则富有浓厚的北欧神话风格,寓意“女战士”。没想到,人如其名,颜雅清日后为救国升空,踏上了“女战士”的人生之路,在战乱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颜福庆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民国初年,他为了公共卫生事业,辗转于美国、英国、上海、长沙、北京等地,年幼的颜雅清随着父亲四处漂泊。但无论在何地,她都很快在学校里脱颖而出。在上海,她就读于著名的中西女中,影响近代史至深的宋氏三姐妹是那里的杰出校友。她成绩优异,毕业后考上清华大学,但因随父亲赴美而中断了学业。到了美国,她考入负有盛名的史密斯女子学院,主修历史。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聆听了美国女飞行家史天孙的知识讲座。那是在1917年,距离莱特兄弟首次升空不过十余年时间,飞行是先进与时髦的代名词。史天孙来华讲座与表演,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时人写诗赞曰:怒马娇驰控锦鞿,万头攒动看飞机。玉容天上无端降,素手人前不住挥。”对天空的向往,闯入了少女的心底,她希望自己终有一日也将搏击长空,成为众人仰慕的一抹倩影。
时光飞逝,在辗转各地刻苦求学的日子里,颜雅清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自然也成了人们视线的焦点。1927年,在家人的撮合下,她选定如意郎君,走入婚姻殿堂。新郎陈炳章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先后求学于圣约翰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主修政治学,回国后担任孔祥熙秘书,仕途前景光明,兼有学者气度,两人堪称郎才女貌,珠联璧合。当年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梁实秋在《时事新报·青光》专栏撰文《乾坤定矣》,证实两人婚讯,文辞之间多有八卦,但也颇能窥见颜雅清少女时代的经历:
时哈佛大学有张鑫海先生者(后改称博士),年少多才,亦留学生中之翘楚,与颜女士友善,过从甚密,据云颇能以纯洁之友谊相终始。又有张某某先生者,乃西点陆军大学学生,身着军装,倜傥不羁,亦颇蒙女士青眼。张性急躁,遽以婚事相商,遂惨遭“刮胡”之痛,(注:凡碰女学生之钉子者,皆谓之“刮胡子”,此留美学生界之通用语也。)张先生受创至深,大不快活,以为多日精神实力,废于一旦,有所不甘,竟致持枪胁迫,险些闹出人命案子。此事留学界中无人不知。吓得颜女士急急忙忙地回了国。后来这位张先生回国,听说在段执政当国的时候招了驸马,现已做官。颜女士回国之后,往来京沪之间友朋甚多,就中有一位北京大学教授叶先生亦为熟识之一,社会人士无不盼有情人都成眷属。而今忽以陈颜缔婚闻!
不难看出,留学期间,颜雅清是一位擅于交际、广受欢迎的新女性。而那位梁实秋隐去名讳的“张先生”正是后来税警学校校长张道弘,他15岁考入清华,西点军校毕业后迎娶了段祺瑞的女儿段式彬。
颜雅清与陈炳章在众人眼里是令人歆羡的神仙伴侣。但在经历了新婚蜜月,又生育了一双儿女后,颜雅清不甘心在余生扮演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角色,而是渴望走出家庭,为中国社会尽一份力。此时,陈炳章正忙碌于烦琐的政界事务,夫妻俩都把全副身心扑在事业上,婚姻亮起了红灯。最终,两人选择和平分手。
当时,离婚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举,颜雅清的父母与伯父对此都不太满意。昔日的金童玉女分道扬镳,社会上议论纷纷。分开后的颜雅清与陈炳章并未断绝往来,两人不仅时常一同照顾儿女,还在1937年一道出席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直至晚年,两人还互赠照片、互通电话,像老朋友一样保持联络。
渴望飞行
就在颜雅清厌倦家庭角色之时,一个机会摆在面前。1935年,担任驻苏联大使的伯父颜惠庆返回驻地,伯母不愿同行,使馆需要一位具备外交才能的女性打理纷杂事务。一向希望拥抱新生活又擅于交际的颜雅清选择追随伯父出使,远赴异国他乡。
旅程之初,他们与赴苏演出的梅兰芳、胡蝶相伴。颜雅清很快展露才能,不仅帮助安顿远道而来的同胞,还频繁接待登门拜访的苏联客人,她的语言天赋和典雅气质在此时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为自己争取到了正式外交官的身份。
不久,她踏上了更大的舞台——作为中国唯一女代表,到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妇女会议,在世界各地代表的瞩目下,她展现了出色的演讲才能。1937年初,颜雅清再次代表中国出席在爪哇万隆举办的远东禁贩妇孺会议,在会上介绍中国妇女保护的状况,并讨论了白俄难民在中国东北及上海等地沦为娼妓等社会问题。
可惜,这一年,中国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保护妇女权益的声音被湮没在全面抗战爆发的硝烟之中。紧接着发生的一桩惨案,改变了颜雅清的人生轨迹。淞沪会战打响后,中国空军英勇迎击敌人。1937年8月14日,在中国空军与日本舰船作战之际,两枚炸弹坠入上海大世界。那是民国商界大亨黄楚九打造的大型游乐园,是老上海的地标建筑之一,是个热闹繁荣之地。炸弹落进人群中剧烈爆炸,震撼了整个上海,400余人当场死亡,送医后不治者恐有千人之多,现场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报界称之为“血色星期六”。
上海大世界惨案令颜雅清痛心疾首,她痛恨侵略者,也痛惜中国缺乏优秀的飞行员。少女时代的飞行梦再度发芽,她决定暂时放下外交事业,用飞行技术拯救国难。颜雅清从来不是一个空想家,早在几年前活跃于欧洲之时,她就有了初级飞行基础。在意大利罗马附近的利托里亚机场,她学习了飞行理论知识,掌握了一些飞行技巧。虽说这不足以支持她飞上天空抗击敌人,但也让她不再是飞行的门外汉,坚定了继续深造的信心。
1937年底,颜雅清向家人宣布,自己将赴美考取飞行执照,用实际行动投身救国大业。她报考了声名卓著的沙菲尔飞行学校,在纽约接受专业训练。在那里,她的训练课程包括空中翻筋斗、俯冲、八字飞行、野地着陆等,既有常规飞行指导,也不乏特技训练。经历了近一年的艰苦磨砺后,颜雅清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拿到私人飞行员执照。当然,毋庸讳言,尽管在强烈要求之下,她接受了一些军事飞行训练,但并无证据表明她已真正拥有空军战斗人员的飞行素养。
何况,古往今来,人们都信奉“战争请女人走开”,女飞行员升空作战,在彼时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颜雅清走上了另一条路。数年前,她结识了飞行生涯最重要的姐妹李霞卿。以今观之,李霞卿是一位奇女子,她出身革命世家,早年却以李旦旦的艺名走红影坛,出演过《天涯孤女》《木兰从军》等佳作,与胡蝶、周璇、阮玲玉齐名。婚后游历欧洲时,她痴迷于飞行,更早也更系统地经历了严格训练,被后世誉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
颜雅清与李霞卿一见如故,发现彼此有诸多共同之处,她们都来自名门望族,都育有一儿一女,都游历欧洲多年,都热衷网球运动,甚至都因执着于追求事业而选择了独身。
颜雅清拿到飞行执照后,与李霞卿在纽约见面,这对姐妹花心灵相通,决心另辟蹊径,制定一个筹款计划,用环美募捐飞行的方式助力祖国抗战。相较而言,李霞卿的飞行技术更成熟,颜雅清的演讲能力更突出,两人各尽其能,分头行动。
筹划妥当后,她们利用媒体造势,吸引了多方关注,于是就有了那张经典老照片,照片里,美国王牌飞行员罗斯科·特纳上校赠予颜雅清一架轻型单翼机,助她实现募捐飞行之梦。在镁光灯下,颜雅清背靠“新中国精神”号,以流利的英语发表演讲,宣传中国抗战精神,呼吁民众掀起反战声势,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了她们的雄心壮志。
在实际的飞行计划中,李霞卿担纲主力,自纽约出发,先一路向南抵达东南角的迈阿密,再向西途经新奥尔良、休斯敦、洛杉矶、旧金山等名城,继而往北折向波特兰和西雅图,借道堪萨斯、圣路易斯、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等重要地区东归,最终回到纽约,完成万里环行的壮举。颜雅清的飞行里程相对较短,同样自纽约出发,途经费城、杰克逊维尔、亚特兰大、辛辛那提、波士顿等地,主要环行于中东部,一来是由于她的飞行经验不如李霞卿丰富,二来是由于她在飞行间歇肩负着公众演讲的任务,需要更多时间备稿与休整。
准备停当后,1939年春天,姐妹俩架机飞上长空,开启了救国之旅。然而,命运的岔路口在不远处等候着她们。
浴火重生
在不少宣传海报里,颜雅清被誉为“中国的阿梅莉亚·埃尔哈特”,能与航空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飞行员并肩,确实是一种殊荣。颜雅清与阿梅莉亚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都走在时尚前沿,都驾驶鲜艳的红色飞机。不过,1937年阿梅莉亚追逐环球飞行之梦,却消失在太平洋上空,美国为这位全民偶像组织了大规模搜救,却一无所获,只得在1939年宣告传奇女飞行员失踪。冥冥之中,“中国的阿梅莉亚·埃尔哈特”像是一个命运预言,好在幸运女神眷顾了颜雅清。
行程伊始,颜雅清迅速进入状态,在飞行员和演说家之间无缝切换。抵达目的地后,她换下英姿飒爽的飞行服,打扮成具有东方风韵的漂亮女性,讲述祖国人民如何抵抗侵略,唤起美国普罗大众的同情心。她呼吁为同胞捐款捐物,请华盛顿友人代为接收,然后转寄给重庆难民救济会。所到之处,她都是全场瞩目的焦点,尽显大家闺秀的风度与外交官的雄辩。
可是,过于密集的日程安排让她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加之她虽有飞行执照,但实际独立飞行的里程并不长。在与朋友的通信里,她坦露了自己的焦虑,出发后的第一个月里,已经出现了几次机械故障,逼迫她冒着极大风险迫降在原野之上。或许是飞机性能不良,或许是自身学艺不精,她对飞行前景不够自信,为旅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1939年5月1日,颜雅清在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华人家庭休息了数日,准备赶赴下一座城市。那天春风和煦,是个适合飞行的好天气,但灾难却不期而至。飞行途中,她不知不觉偏离了航向。在印第安语里,阿拉巴马寓意“荒林地带”,那里丛林遍布,许多地方人烟稀少。颜雅清对此并不陌生,她担心继续偏航,一旦耗尽燃油,可能有无法预料的危险,于是就在邻近乡镇的郊野迫降。
飞机落在了一位当地政治家的庄园里,女主人闻讯赶来,陪颜雅清聊天压惊,又为她指明了方向。然而,迫降容易起飞难,在灌木丛生的郊野,枝繁叶茂的植物会遮挡飞行员视线,也随时可能缠住飞机的轮子。颜雅清急于继续行程,不太明智地冒险起飞,结果慌乱之间,飞机爬升速度不足,机翼挂住了一丛篱笆。未及升空,她的座驾就栽落下来,螺旋桨深深扎入泥地之中。尽管松软的表土起了缓冲作用,但坠机的冲击力还是让颜雅清瞬间陷入昏迷。
不幸中的万幸是,坠机巨响传来的那一刻,两个年轻小伙子正开着小货车经过田间小路。他们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事发经过,但很快凭借声响辨别了方向,及时赶到现场。飞机燃油泄漏,危险不时将至,好在他们没有畏惧,合力打开舱门,把几乎不省人事的颜雅清拖了出来。小伙子回忆,在赶往医院的路上,那位满脸血污的女飞行员曾短暂苏醒,检查自己是否破相,随即再度陷入昏迷。医院初步检查,确诊是脑震荡与面部擦伤,内伤情况不得而知。
中国女飞行员坠机,在一向风平浪静的市镇顿时成了爆炸性新闻。各路媒体蜂拥而至,或是前往坠机发生地采访目击者,或是堵在医院等待最新消息。在伤势确定以前,不仅远在美国西部的飞行姐妹花李霞卿获知消息,连父亲颜福庆与前夫陈炳章也知晓了颜雅清的遭遇。一天后,医院宣布,女飞行员并无生命危险,姣好的面容也未遭严重损伤,但新闻记者涌入病房之际,那位素来风姿迷人的东方女性侧卧在病榻之上,头部裹着绷带,与从前鲜明对比之下,还是令人难忍心酸。
中国古语,祸福相依。一位豪门千金为救祖国,在异乡遭遇意外,本身就故事性十足,加上当地媒体一番渲染,让崇拜英雄的美国人兴趣盎然。颜雅清又成了镁光灯下的焦点,她对此并不陌生,竭尽全力讲述祖国和自己的遭遇,几家报纸先后刊登了反战漫画,为她加油助威。出生于亚拉巴马州、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享誉世界的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飞行募捐之初就是颜雅清的支持者,此刻更为她慷慨解囊,让她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尽管飞行计划流产,但殊途同归,坠机意外带来的名气令募捐与演讲进展顺利,颜雅清为国呐喊的心愿可谓圆满。
1939年底,颜雅清返回香港与家人团聚。不久,日军入侵,香港沦陷,这位大家闺秀生平第一次委身难民营。逃脱困境后,她辗转奔赴大后方。抗战胜利后,人过中年的颜雅清为联合国的筹建奔走,又前往哥伦比亚大学进修,逐渐爱上平静的生活。
1970年,颜雅清辞世。她曾是交际圈宠儿,也曾慷慨赴国难,可知道她故事的人并不多,有人甚至以为,颜雅清并不存在,她只是李霞卿的另一个英译名。好在,天空曾留下她的身影。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