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霜:“像是元稹的一首诗”

2023-03-28 15:37:3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张在军

  2022年10月,美国造币厂发行了一款印有华裔女星黄柳霜(AnnaMayWong)头像的25美分硬币。黄柳霜祖籍广东台山,是一位跨时代的传奇女性,她经历了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美籍华裔影星”。

  “好奇的中国孩子”

  黄柳霜的祖父是最早一代到美国加州淘金的华工。她父亲名黄善兴,当时在中国城附近开了一家洗衣店维持生计,母亲李恭桃照顾家人。

  1905年1月,黄柳霜出生于洛杉矶,排行第二。兄弟姐妹八人中,只有黄柳霜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她负担了弟妹们的教育费用。起初,小柳霜和多数华人孩子一样,在加利福尼亚街区学校上学。她学会了英语,同时也会用中文写自己的名字。为了融入当地社会,黄柳霜刻意把自己的头发弄成了卷发。但是,这所学校的孩子在欺辱小女孩方面毫不客气,他们拽她的头发,将她从路上推到一边。黄柳霜哭着跑回家,父亲告诉她,要以自己的国族而自豪。

  由于担心女儿遭受的歧视,黄氏夫妇很快将黄柳霜转学到唐人街的一家华人学校,孩子们既学英语又学广东话。对像黄柳霜一样从小忙碌劳作的孩子们来说,学校是一个乐园,在这里,她们可以从洗衣铺的工作里暂时解放出来,放松心情。小时候,黄柳霜很顽皮,会玩棒球和弹珠,拒绝学针线活儿。

  黄柳霜9岁时,用帮父亲送衣服时得到的一笔小费看了一场电影。之后,她很快成了一个小影迷,时常编造各种借口从学校溜出来,跑去廉价电影院。她脑子里充满了当影星的梦想:不像其他孩子的梦,有天使、玩具和水果的乐园,而是,我在梦里看到了一个奇迹……精妙绝伦、令人诧异的太阳城闪烁着熠熠金光,有白色的宫殿、芳香的花园,我漫步在白色的道路上,翩跹起舞,我欣喜若狂地看着蓝色的天空……感受到极大的快乐——然后管事的人说‘不错,黄柳霜——你成了一名电影明星!’”然而,从梦中醒来,父亲正看着她,手里拿着一根棍子。(郝吉思《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尽管挨了父亲的打,黄柳霜还是无法抗拒电影带来的快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里,新兴的电影业被转移到洛杉矶,演员们出现在唐人街的大街小巷中。小柳霜常常在这些拍摄场地流连忘返,向拍摄人员提出各种问题,并央求导演让她参加演出,哪怕一个很小的角色。不久,电影公司的人注意到这个可爱的女孩,称她是“好奇的中国孩子”。黄柳霜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电影明星。

  帮洗衣店送衣服的经历,使黄柳霜得以与形形色色的成年人接触。她天生丽质,10岁时就成为一个皮货商人的上衣模特,这份工作让她懂得了何为时尚。12岁时,黄柳霜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兼职工作——为一家名叫“巴黎”的百货公司做柜台模特。

  1919年,黄柳霜的机会来了。米特罗电影公司摄制了一部中国主题的电影《红灯笼》,由经验丰富的女演员艾拉·娜兹莫娃领衔主演,黄柳霜是临时演员,首次登上银幕。这次亮相虽微不足道,但让她见识到了一位大明星的表演才能。

  与此同时,《红灯笼》也把小小年纪的黄柳霜带入好莱坞导演的视线,为她以后出演主角铺平了道路。娜兹莫娃似乎也喜欢上了这个小演员,两人成了好朋友。不过,黄善兴对女儿涉足电影界深感不安。父亲的反对没能阻止黄柳霜对好莱坞的向往,她完全沉浸在拍电影的快乐中,确信“摄影机舍我其谁”。

  在中学阶段,黄柳霜对网球极感兴趣,练球太猛,有一天突然昏倒,检查后得知患了一种怪病,为治疗而休学数月。当同学们都在谈论读什么大学时,黄柳霜却决定结束自己的正规教育,全身心投入演艺事业。

  走红好莱坞

  凭借《红灯笼》崭露头角之后,黄柳霜又出演了几部电影。1920年,在环球影业的《法外之徒》中饰演无名小卒。1921年,在四集纪传体电影《人生》中第一次担纲主角,饰演一位母亲。很快,她又主演了影片《羞耻》,进入欧洲观众的视线。维也纳的《影院月刊》不吝赞美之词,称赞本片“扣人心弦,推陈出新”。

  人们对黄柳霜的演技赞赏有加,她也迎来了自己的扛鼎之作《海逝》。这部影片借鉴普契尼的名剧《蝴蝶夫人》,故事发生地从日本移到了中国,很大程度上与其他“东方故事片”形神兼似。黄柳霜在影片中饰演中国少女莲花,传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海逝》是黄柳霜星途上的快车,让她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好莱坞殿堂。《综艺》杂志虽然在总体上抨击该片的彩色技法是小把戏,却称赞黄柳霜的表演“不同凡响……哭戏处理到位,无须甘油就可以泪如雨下”。《纽约时报》称,黄柳霜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虽然角色富有挑战性,但她还是取得了成功。该报呼吁“柳霜应该不断地出现在银幕上”。

  黄柳霜在家庭中的地位并没有因为接踵而至的荣誉而改变,从1921年高中毕业起,她就住在洗衣店后面,为父亲打理账务。外界渴望了解这位好莱坞明星的生活,记者们纷纷造访黄家洗衣店。记者默特尔·格布哈特专程来采访,黄柳霜身着运动装从店中走出,面色温润,如同象牙,两颊绯红,宛若玫瑰。格布哈特的笔锋富有感情,在她笔下,黄柳霜“像是元稹的一首诗,镌刻在古旧乐府词本的封面上”。然而,黄柳霜秀口一开,吐露现代语言:天哪,这车真靓,像小猫的睫毛般可爱,对吧?”

  《海逝》让柳霜在好莱坞走红,也使她与多位行业巨头结缘。黄柳霜在该片的首映式上认识了著名导演老道格拉斯·范朋克,她的上乘演技给范朋克留下了深刻印象。1924年,在范朋克的邀请下,黄柳霜出演电影《巴格达窃贼》。范朋克的票房号召力和该片的魔幻风格不啻票房灵药,让《巴格达窃贼》热遍全球,黄柳霜的星途更进一步。

  进入1927年,黄柳霜整年都忙于拍片,但稍后拍摄的三部电影使她与好莱坞分道扬镳了。1927年,她不得不勉强接受平庸的剧本《上海街衢》,拍出来毫无影响。1928年春,她在《横渡星洲》中饰演一个在演员表上没有提及的配角。同年7月,华纳兄弟公司出品了电影《绯红之城》,黄柳霜在片中又饰演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

  尽管在美国收入不菲,但好莱坞安排角色的方式极大地限制了自己的事业,黄柳霜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她宣布自己将前往德国谋求发展。黄柳霜与许多德国电影名流关系颇好,德国一家大型电影公司推掉其他数十名影坛新秀,邀请她参演一部新片,这更加坚定了她赴德的决心。为了缓和家人的忧虑,她同意带上姐姐露露,于1928年3月前往大洋彼岸的德国,开始了新的征途。

  黄柳霜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东方容貌吸引了不少欧洲导演的目光。凭借努力,她很快掌握了德语、法语,并开始频繁出演话剧、歌剧,锤炼自己的演技。三年间,黄柳霜共主演了五部电影,如同在好莱坞一炮而红,在欧洲影坛,她也获得了无数好评和追捧。1929年,黄柳霜主演的电影《唐人街繁华梦》在欧洲上映,这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后一部默片电影,在剧中饰演一位克服困难成为舞蹈家的女仆。凭借在该片中的出色演技,黄柳霜获邀出席英国王室宴会,从电影到现实生活,她的穿着一度成为时尚标杆。

  事业的顺利让黄柳霜燃起希望,她重返美国。在灯火辉煌的“百老汇”,她出演了100多台舞台剧,引起轰动。随后,出演电影的邀约也如同雪花一般飞来。

  回家:中国寻根之旅

  1936年1月,米高梅公司准备把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地》改编成电影。大地》描绘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女主角是真实的东方女性,所以黄柳霜积极参与竞选女主角。在影视圈打拼多年,她一直等待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摆脱艳俗的刻板印象,展现真正的中国女性的魅力。

  然而,米高梅公司最终决定让一名德国女演员出演主角。找一个德国人来饰演中国女性,这件事听起来无比可笑,但就是真实发生了。甚至,这名演员还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项。此时此刻,黄柳霜心中所有的希望像打碎的杯子一样散落一地。

  此事过后,黄柳霜决定去一趟中国,返回故土寻根。从演艺事业的早期开始,京剧的魅力就深深吸引了她。1935年,黄柳霜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伦敦会面,重新燃起了她对京剧的向往。与家人团聚是更重要的原因,此时,黄家大部分成员已迁回中国。父亲黄善兴和四弟黄锦英搬回广东台山,已经两年有余。在黄柳霜的资助下,大弟黄经材完成学业,成为著名的上海圣约翰书院的教授,姐姐露露也在香港的中国海关谋得了一份工作。二弟黄伟英在美国做航空学研究,三弟瑞英和妹妹柳凰则留在洛杉矶。

  黄柳霜对外称,前往中国是她一生的梦想,自己正计划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读了林语堂的名著《吾国与吾民》,以便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她深感,自己正走向一个“陌生的国度,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我正在回家”。

  1936年2月9日,轮船停靠上海港,黄柳霜走下甲板,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在此之前,黄柳霜就已经开始拍摄自己的中国之旅了,当轮船缓缓驶入黄浦江时,她拍下了几幅小船和舢板的镜头。成千上万影迷在码头等待,在她向人群致意之前,弟弟黄经材和一群记者便乘渡船驶近大船,登上甲板迎接她。

  来到上海后,正准备出使法国的顾维钧携夫人为黄柳霜举行了欢迎晚宴。接连出席社交场合,黄柳霜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被称为“上海最佳着装女士”。这期间,她认识了林语堂夫妇。黄柳霜流连于上海街头观光摄影,某天邂逅了老朋友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邀请她前去赴宴。还有著名影星胡蝶,也与她有过交往。

  面对记者的采访,黄柳霜除了说到个人经历之外,常常特别强调自己对祖国的向往。她说,从前自己的演艺事业处于巅峰时,却感到孤独,因为众多的影迷中竟没有一个中国人。在欧洲学到的东西越多,她就越发感到“思念中国”,无论身在何方,她最爱读有关中国的文字,自己“盼望来中国已经好多年了”。她努力想要世界各地的观众明白,自己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并不代表中国人,他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她的祖国。

  在上海停留六个星期后,黄柳霜前往广东祖籍地。经过一番小小的波折,她于4月10日到达台山县长安村,住了十天左右。长安村之行满足了黄柳霜深深的故土情怀,也实现了她父亲的愿望。黄柳霜晚年回忆说,这次寻根之旅差不多是自己一生中最满意的事情。

  告别长安村后,黄柳霜在香港乘船北上,抵达上海,然后到苏州、杭州一带观光。在南京,政府邀请她参加了一场特别的欢迎仪式。之后,她动身前往北平,中途去了泰山参观山上的庙宇。5月14日,黄柳霜抵达北平,在拜会社会名流之外,她花了许多时间参观圆明园、八达岭长城等景点。当酷热的夏季开始让她疲惫不堪时,黄柳霜选择了北戴河作为避暑之地。

  几个月之后,黄柳霜返回上海,收拾行囊准备返美。此时,她已经学会了不少国语。临行前一日,有记者前来拜访,黄柳霜说,这次寻根之旅很成功,希望能够每年都回来一次,“即便在中国待两三个月,也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支援祖国抗战

  寻根之旅后,黄柳霜打定主意,要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并支持中国日益严峻的抗日斗争。

  1938年6月,黄柳霜开始了为中国抗战事业筹款的义举。她捐献紧缺的药品,并拍卖了自己多年来在纽约、巴黎等地购置收藏的礼服,把所得款项存入援华基金,专门用于帮助中国抗战中的难民。

  为了支持祖国的抗战,黄柳霜四处奔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交通阻隔,她既不能前往中国,也不能前往欧洲,因此签约去澳大利亚巡回演出,目的是为援助中国进行公开宣传和举办募捐活动。

  黄柳霜把一些流行曲目与中国戏剧结合起来进行改编,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黄柳霜将自己的一部新剧改造了一番,名为《路障之内》,以戏剧效果展现了中国人遭受的苦难,尖锐地谴责日本侵略者。

  因为没有与制片公司的固定合约在身,黄柳霜得以灵活地运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帮助中国抗战。1942年3月,她主演了影片《轰炸缅甸》,在片中饰演的林英是一位秘密进行抗日活动的老师。电影公映后,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1942年夏末,黄柳霜参演影片《重庆夫人》,饰演一名杰出的游击队指挥官——关梅。关梅秘密化装成稻田里干活的农民,以侦察日军的活动情况。她和战友营救了在这一地区失事的两名飞行员,还干掉了企图抓捕飞行员的日本侦察兵。当日军处决她的时候,她自豪地说,中国人民必然会战胜侵略者。黄柳霜坚持以自己的演艺事业支持抗战,并将出演《轰炸缅甸》和《重庆夫人》这两部反日电影所得的片酬全数捐赠给了援华基金会。

  1960年,作为首位华人明星,黄柳霜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的落成典礼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