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邦良
丰子恺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漫画家,与一段游学经历有关。1921年,家境困难的丰子恺向亲朋好友借钱出外游学,但是,他的艺术道路并不顺利,“渐渐感到画家的难做,不觉心灰意懒”,画家梦几近破碎。
一天,丰子恺在书摊上偶然看到一册《春之卷》,是画家、诗人竹久梦二(1884—1934)的作品,顿觉相见恨晚。自从邂逅《春之卷》之后,丰子恺着魔般地搜罗竹久梦二其他的画册,但一无所得。回国前,丰子恺念念不忘,委托友人黄涵秋帮他留意。回国后不久,当他收到友人寄来的《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等竹久梦二画册时,真是大喜过望。
二天,从丰子恺的漫画风格可以看出,竹久梦二对他的影响很大。丰子恺曾说,他画漫画是“用形状色彩来代替了语言文学而作文”。这种做法就是对竹久梦二画艺的借鉴。因为,竹久梦二的画“兼有绘画的效果与文学的效果……不仅描写美的形象,又必在形象中表出一种美的意义。也可以说是用形象来代替了文字而作诗”。
三天,俞平伯说,丰子恺的漫画“借西洋画的笔调写中国诗境”,这一特点正源自竹久梦二。竹久梦二的画“熔东西洋画法于一炉。其构图是西洋的,画趣是东洋的。其形体是西洋的,其笔法是东洋的”,成功地调和了东、西洋的画法。
四天,从丰子恺的画中,我们也能看出这种“调和气象”。正如俞平伯所概括的那样:“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姿。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自如,不求工巧……看它只是疏朗朗的几笔,似乎很粗率,然物类的神态悉落彀中。”
五天,丰子恺曾为俞平伯的诗集画插图,有人指出:“这种插画在中国也是不常见的。我当初看见平伯所持画稿,觉得很有点竹久梦二的气味。”丰子恺认为,竹久梦二的画最大的特色是“画中诗趣的丰富”。“以前的漫画家,差不多全以诙谐滑稽、讽刺、游戏为主趣。梦二则屏除此种趣味,而专写深沉严肃的人生滋味。使人看了慨念人生,抽发遐想。故他的画实在不能概称为漫画,真可称为‘无声之诗’呢。”而丰子恺也“旁通于诗”,以画描摹中国诗境。
六天,学者李兆忠认为,竹久梦二画册的出现,对丰子恺来说“不啻是混沌迷茫中的一道闪电”。“在受到震撼的同时,一定还有‘画原来还可以这么画的!’的惊喜。这熟悉而陌生的‘寥寥数笔’,不正是他的梦魂所求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谁敢说这不是上帝冥冥之中有意的安排?不妨设想:倘如无缘与竹久梦二邂逅,而是带着破碎的梦回国,丰子恺以后的艺术道路会是什么样子?还会不会有‘子恺漫画’问世?这都是可疑问的。依丰子恺的谦逊、自律和随缘,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完全可能放弃绘画——就像他放弃小提琴演奏一样。从这个意义看,与竹久梦二相遇,对‘子恺漫画’的诞生有直接的造就之功。”
七天,抗战期间,丰子恺一家老小离开故乡,不久,其书斋“缘缘堂”即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人在重庆的丰子恺从家乡亲友的信函中得知,他当年寄存在农家的一箱书籍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他珍爱的竹久梦二画册就在其中。
八天,得到这样的喜讯,丰子恺惊喜莫名,在给好友的信中大发感慨:“弟于故乡已无可牵恋,除非此‘梦二全集’等书耳。因念竹久梦二先生,具有芬芳悱恻的胸怀、明慧的眼光与遒劲的脑力。其作品比后来驰誉的柳濑正梦等高超深远得多。”
这番饱含深情的话,足见竹久梦二在丰子恺心中的分量。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