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以鲜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其家自先祖时起“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即通过做官来行儒家济世之道。杜甫的出身及其青壮年所处的盛唐时代,使他具备了遍尝美食的基本条件。
为官生涯虽短,杜甫却一直信奉着儒家。尽管,很多时候他也渴望活得像个隐逸的道士一样。儒家与道家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之深,几同于阳光、空气与水,浸润中国人的身心。对于食物,孔子的态度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告诫我们“鱼馁而肉败不食”。老子亦深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过分讲究美味会使人丧失味觉,最高的美食境界则是“味无味”。
在此种文化基因的传递中,杜甫的美食经历亦是一种活色生香的记忆。从“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丽人行》),“劝客驼蹄羹,香橙压金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些彰显批判精神的诗句来看,杜甫喜欢美食,但是反对穷奢极欲,这和老子提出的“为腹不为目”的观念相一致。
【鱼脍】
在所有美食中,鱼才是杜甫的最爱。天宝十二年(753)夏天,在一组游览纪事诗中,杜甫写到了长安贵族家中的一道美食:“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具体做法是,将鲜鲫鱼快刀切成细条,再以文火煲熟,起锅时撒上新鲜采摘的香芹。这道菜色香味俱佳,令人想起来就口舌生津。
二十多岁漫游吴越之地时,杜甫就曾吃过这样的鱼脍。没想到,多年后还能在长安吃到。这说明,唐代的饮食风尚已经开始趋于南北融合。
杜甫对生鱼脍情有独钟。一年冬天,河南的一位姜县尉得到一条黄河鱼,厨师还表演了“无声细下飞碎雪”的切脍技艺,让杜甫大饱眼福。唐代的生鱼脍多切成细丝,黄河鱼制脍虽然好吃,但总的来说不如长江鱼,这是水土差异所致。
到了成都后,杜甫吃上了他认为最好的鱼——“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杜甫重修了一座“水槛”,即临水的观景台,围有栏杆。除了观赏风景之外,主要还是用来垂钓。
《江村》诗中说:“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孩子们以缝衣针制作钓鱼的钩子,显然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有一次,杜甫坐在船上钓锦江鱼,大风差点儿把船吹翻了:漫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在成都北边的绵州,杜甫品尝到了一种此前未见的鱼肉——生鲂鱼片,写下了一首激情荡漾的《观打鱼歌》:
……
渔人漾舟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
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
饔(音yōng)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
……
绵州人用拖网的方式,一次性就能在涪江中捞出几百条银色鲂鱼,其间还混杂着几尾红色的鲤鱼。烹鱼的厨子手艺精湛,双手挥刀令人眼花缭乱,眨眼间就切出一盘白若霜雪的生鱼片,快刀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鱼的新鲜——在杜甫看来,这才是天下最美味的鱼,徐州的短尾鲢、汉阴的槎头鳊已不值得怀念。
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地区),此地“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所谓“乌鬼”,即渔民驯养的鸬鹚,这种水鸟极擅长捕鱼。诗人想去江陵,原因之一便是那里“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
【美酒】
寓居草堂的第二年,杜甫写下组诗《绝句漫兴九首》,其间称赞成都的美酒:“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人生能有几多岁月,可不能把香甜的美酒丢在一旁。
杜甫还提到了一种形制十分特别的酒——郫筒酒。此酒出产于成都西边的郫县,以竹筒贮藏发酵而成。仇兆鳌《杜诗详注》援引《华阳风俗录》的说法:郫县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当地人割断竹子,把春天酿造的酒倒入竹筒,用藕丝、蕉叶包裹,发酵成功后,香气飘于竹林之外。还有的说法认为,郫筒酒的创始人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他在郫县为官时发明了这种酒。
郫筒酒制作工艺在清代尚存,袁枚《随园食单》中说:“郫筒酒清冽彻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可惜,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独具风味的蜀地美酒,现在已无影响力。
杜甫还提到一种来自道教圣地青城山的“乳酒”——“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是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严武所赠,显然是一种甚为珍贵的酒。今天青城山有一种类似的乳酒,用猕猴桃酿造,但和古时杜甫所饮的应该不是同一个品种。
【甜食】
在蜀地,杜甫的味蕾完全绽放开来。他的诗中多次提到,自己和司马相如一样患有“消渴”,即糖尿病,可能与嗜吃甜性食物有关。
杜甫在《进艇》诗中提到“茗饮蔗浆”,即甘蔗汁。这是一种高含糖量的饮料,用精致的瓷器盛装起来,出游时带在小船上随取随饮。
唐代时西瓜尚未普及,人们所食多为甜瓜。王维《老将行》中“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说的即是甜瓜。到夔州后,都督柏茂琳经常关心杜甫,夏天让管理果园的官员送来美味的甜瓜。《园人送瓜》诗中说:“沉浮乱水玉,爱惜如芝草。落刃嚼冰霜,开怀慰枯槁。”杜甫很讲究,用竹子引来山泉水,把甜瓜浸泡得冰凉,才用快刀剖开享用。
杜甫当年决定从甘肃秦州前往同谷,原因之一就是同谷县令在书信中吹嘘同谷遍地是薯蓣和鲜笋,而且山崖上到处都是随手可采的蜂蜜。杜甫诗中多次写到自己对蜂蜜的喜爱:“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崖蜜松花熟,山杯竹叶春。”野生的崖蜜尤其难得,古人认为可以治疗风湿病。
【小吃】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中国人自魏晋以来即有食槐的风俗。在夔州期间,杜甫吃过一种风味小吃,名叫“槐叶冷淘”,类似于添加槐叶汁的凉面:取槐叶汁和于面粉中,置于鼎中蒸熟,冷却后食用。
“槐叶冷淘”可能有一种槐树叶的特别清香味道,以至于杜甫想把这碗翠绿的凉面献给君王尝尝:“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年轻时在长安的夏季,杜甫还爱吃一种冰水浸过的藕丝:“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杜甫曾买下四十亩果园,种植了许多柑橘之类的水果和蔬菜。在《驱竖子摘苍耳》诗中,杜甫提到自己创造了一种小吃:加点瓜薤(音xiè)间,依稀橘奴迹。”就是将瓜菜、藠(音jiào)头和苍耳子拌和在一起,再浇上一点橘子汁,或直接放入新鲜的橘皮,吃起来滋味略带酸甜。
大历四年(769)春夏之交,杜甫在衡阳至长沙途中写有一诗,提到“滑忆雕菰饭,香闻锦带羹”。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八岁,喜爱软滑的食物。锦带羹就是莼菜做的汤,入口丝滑,是南方常见的菜品。菰即茭白,可以结出黑褐色的籽实,称为菰米,可做成“雕菰饭”,滑润可口。
第二年夏天,杜甫一家被洪水所阻,困守船上。湖南耒(音lěi)阳聂县令闻讯,赶紧送来酒水和牛肉。在平日,这些食物可能并不珍贵,但此刻,便是世间最好的佳肴。
杜甫的舌尖敏感、准确而多情,品过世间的美味,也尝过人间的酸辛。
(作者系诗人、随笔作家、四川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