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超平
2022年9月去世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于1986年10月12日至18日访问中国北京、上海、西安、昆明和广州。她的这次访问揭开中英关系新篇章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她还给中国带来了两件珍贵的礼物:一是归还原先陈列于圆明园内的一对鎏金狮子,二是一封近400年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致中国明朝神宗万历皇帝的信(副本)。
关于这封信的来历,当时参与新闻报道的一位新华社记者在事后发表的《英国女王访华采访日记》中稍有涉及,称当年伊丽莎白一世为了与中国通商,委托航海家携带她的亲笔御书向中国明朝的万历皇帝致意。然而,波涛汹涌的大海吞没了那位使者和那封函件。至今,御书副本还陈列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内。时至今日,对于此事的原委说法不一,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试图打开贸易通道
1558年是明朝嘉靖三十七年,这年的11月17日,英国伊丽莎白公主加冕,史称伊丽莎白一世。到了1587年(万历十五年),伊丽莎白一世54岁,已经在位29年。她在位期间支持科技和文艺领域的发展,促进了英国经济的繁荣,还使得英国涌现出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威廉·吉尔伯特、威廉·哈维等思想家和科学家。
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西班牙不甘失败,向英国发起了贸易战。作为一个与欧洲大陆分离的岛国,海上贸易是英国的生存之道,无论是输入葡萄酒还是输出羊毛,英国王室都要抽一笔税,更遑论其它生活必需品。西班牙在海上对英国进行封锁,并展开贸易战,严重威胁英国的国家安全,因此,伊丽莎白一世大力鼓励英国商人寻求新的海上贸易通道。在西班牙联合葡萄牙控制了非洲、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的商路之后,女王想到了遥远而陌生的中国。
不过,当时伊丽莎白一世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的游记,尽管游记里的见闻成书于200多年前,但女王相信中国不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发达,遍地黄金,还盛产丝绸和陶瓷这类奢侈品,如果能够在两国之间建立贸易关系,那么一定能打开巨大的商机。
在中世纪,欧洲称中国还是沿用马可·波罗用的契丹“Cathay”(指中国北方)一词,只有葡萄牙已经开始用China。直到1602年10月,葡萄牙修道士鄂本笃从印度果阿出发,经阿富汗向东寻找契丹国。三年后,1605年底,他到达肃州(今甘肃酒泉),才知道已经是大明帝国境内,而并没有传说中的契丹国,因此欧洲就转而沿用China的叫法了。
不过,因为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已经于1603年病逝,她不可能知道这个变化。
通往中国之路
根据英国数学家兼皇家海军炮手威廉·布尔于1573年(万历元年)发表的《海上统治》一书,从英国出发前往中国有五条通道,即非洲通道(绕经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洋)、美洲通道(经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东北通道(从挪威最北端向东拐入北冰洋,途经俄罗斯)、北极通道(越过挪威,从北冰洋一直向东到达)、西北通道(如能穿过美洲,比绕经麦哲伦海峡近)。
在这五条可能的通道中,第一条被葡萄牙控制,第二条被西班牙控制,都难以通过。第三条能抵达莫斯科,但是离中国大陆还有5000公里的陆上距离,遥远且不安全。第四条要穿过寒冷无比的北冰洋,同样难以做到。因此,只有第五条的西北通道成为最后的选项。
这条通道的大致走向是:船队先进入北大西洋,经格陵兰岛到达加拿大东北端。再穿过北极群岛后,一路向西到达白令海峡,海峡的西边是俄罗斯,东边是今美国阿拉斯加,北边是北冰洋,南边是太平洋。因此,穿过白令海峡向南就能到达明朝北方的囊哈尔卫(库页岛北部)。只是,这是一条从未被尝试过的线路,甚至没有具体的地图,风险极大。
即便如此,有过多次非洲探险经验的航海家马丁·弗罗比歇,等来了伦敦商人迈克尔·洛克的资助,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找到通往中国之路,把英国的商品卖过去。也正因如此,马丁船长于1576年(万历四年)6月7日率领三艘船出发,在途经格林威治宫时,还向伊丽莎白一世鸣炮致敬,女王向他们挥手致意。
这支船队先是到达了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随后就遭遇海上风暴,一只船不幸沉没,另一只吓得掉头返回,只有马丁船长指挥的“加百利”号继续前进,抵达加拿大东北海岸外的巴芬岛,并将其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前岛”。随后,马丁又发现了一个大海湾,并顺利登陆,这里的居民是爱斯基摩人。8月底,马丁开始返航,于10月9日回到英国,他发现的海湾被命名为弗罗比歇湾。
1577年(万历五年),伦敦商人洛克专门成立了一家叫“中国”的公司(CathayCompany),注资5150英镑,其中伊丽莎白一世出资1000英镑,占比约19.4%。5月31日,马丁船长第二次前往西北通道探险,这次他带了一些向伦敦市政府借来的囚犯,准备一路挖黄金,但依旧没有收获,只得于当年8月返回英国。
心有不甘的马丁于1578年(万历六年)5月31日率领15条船第三度出发。船队在弗罗比歇湾采集矿石达1400吨,但依旧没有发现黄金。后来专家推测那些黄色的矿石可能是黄铁,外号“傻子金”。三次航行的花费不菲,直接导致了“中国”公司的破产,洛克也被关进了监狱。
继马丁船长之后,英国航海家约翰·戴维斯分别于1585年(万历十三年)、1586年(万历十四年)、1587年进行了三次西北通道的航海探险,但是都未能取得进展,唯一的收获是发现了位于巴芬岛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戴维斯海峡。此后300年间,即便欧洲探险家付出了巨大代价,都没能走通西北通道。
迟到390年的信
航海探险虽然未能取得显著进展,但大力发展工商业,扩展对外贸易,是伊丽莎白一世与臣民的共识。因此,1582年(万历十年),她试探着亲自给万历皇帝写了一封信,表达与中国通商的愿望。毕竟她对这个远方的皇帝和国度一无所知,因此只能这样写道:
天命英格兰诸国之女王伊丽莎白,致最伟大及不可战胜之君王陛下:
呈上此信之吾国忠实臣民约翰·纽伯莱,得吾人之允许前往贵国各地旅行。彼之能做此难事,在于完全相信陛下之宽宏与仁慈,认为在经历若干危险后,必能获得陛下之宽大接待,何况此行于贵国无任何损害,且有利于贵国人民……
吾人以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均可获得。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为:我等天生为互相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帮助。吾人希望陛下能同意此点,而我臣民亦不能不作此类之尝试。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给予安全通行之权,并给予吾人在与贵国臣民贸易中所急需之其他特权,则陛下实行至尊贵仁慈国君之事,而吾人将永不能忘陛下之功业。吾人极愿吾人之请求能为陛下之洪恩所允许,而当陛下之仁慈及于吾人及吾邻居时,吾人亦将力图报答陛下也。愿上天保佑陛下!
信中提及的送信人约翰·纽伯莱是一名英国商人。他从伦敦出发后,首先抵达叙利亚北部、距地中海120公里的第一大城市阿勒颇,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提到了这次旅行。可惜,纽伯莱在到达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时,被葡萄牙人逮捕,押送到了印度的果阿,后来死在印度。伊丽莎白一世的信自然也无法送达中国,何况葡萄牙当时在中国已经有了商业利益(澳门)。
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7月1日,伊丽莎白一世给万历皇帝写了第二封信,委托给伦敦商人理查德·艾伦和托马斯·布鲁斯菲尔德,他们在船长本杰明·伍德的指挥下分乘三艘船出发。这趟行程是由随同出发的罗伯特·达德利赞助的。船队的最终目的地是西印度群岛,但后来却失踪了,这封信也未能送到。
1602年(万历三十年),伊丽莎白一世第三次给万历皇帝写信,她在信中说:
我们通过对各方的文献记录的了解,以及那些有幸游历过陛下雄伟帝国的商人的倾述,从而得知陛下的伟大和对远方客人的仁爱。这鼓舞我们去寻找比世界大部分的航行路线更短的到达大明帝国的航海路线……过去我们很多次鼓励开拓者穿过北部地区寻找更近的通道。他们中的一些船只至今未归,也从未听到有关他们的消息,据推测可能由于冰冻海洋和无法忍受的寒冷。尽管如此,我们希望再次尝试并做好准备,在具有丰富学识和航行经验的总领航员乔治·威茅斯的指挥下驾驶两艘小船出发……届时请陛下检验我们商船上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商品样本,并告诉乔治·威茅斯哪些商品可以运来交易,我们将在下一批商船舰队提供这些货物……
这封信依旧未能送到万历皇帝的手上,又返回英国并保存至今。
英国想与中国建立贸易联系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伊丽莎白一世辞世后,继任国王詹姆斯一世又陆续给万历皇帝写过两封信,但依旧没有送到。
1637年(崇祯十年)8月8日,一支英国船队跨越1.7万多海里,来到中国广东虎门阿娘鞋岛外海,想采购中国商品。12日,明军炮击英国船只。英国船长威德尔下令反击,攻占了阿娘鞋岛上的炮台,这是中英两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交战。
此后,广州地方官允许英国人上岸采购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大宗商品。他们甚至规定,英国人每年应交给明朝皇帝2万两白银、4门铁炮和50支火枪。相应地,官方允许英国商人在中国居住、经商。
关于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带来的第二封信,底本是保存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信件草稿和用拉丁文印刷的副本,而非所谓一支探险队于1978年在大西洋海底打捞上来的沉船物品中发现。据2014年英国PalgraveMacmillanUS出版社(隶属Springer旗下)出版的ElizabethⅠ’sForeignCorrespondence:Letters,Rhetoric,andPolitics(《伊丽莎白一世的外国信件:书信、修辞与政治》)一书第九章所述,伍德的船队当年先是遭遇了一场风暴,继而又在今缅甸的海岸遭遇了海难和西班牙人的抢劫,只有达德利幸存下来并回到英格兰,女王的信却丢失了。
时间来到1986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她把这封信的复制品作为赠礼,送给了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她表示:
390年前,这封信未能到达你们这个伟大而美丽的国度。今天,终于由我本人平安地送到了……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