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风情,泮溪滋味

2023-07-25 17:05:5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郭晔旻(文史学者)

  明清时期,老广州城太平门城关以西的地方(今属荔湾区),叫做“西关”。人们常说“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意指在西关能觅到广州最正宗、最地道的美食。这一带汇聚着众多羊城餐饮业老字号,泮溪酒家就是其中之一。

  五秀飘香

  西关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明清年间已是一派兴旺,被誉为“西关食林”,形成叹(“享受”之意)早茶、吃夜宵、饮靓汤、食海鲜、尝小吃等一系列广州人独有的饮食习俗。民国时期,西关饮食业之繁荣更是无出其右,各式食肆、名号老铺星罗棋布,繁荣一时。曾在龙津路、逢源路开烧腊档、榨油作坊的广州人李文伦从中觅得商机,与陈姓美国归侨等人合股,在泮塘仁威庙前面的水塘上建起了一家颇具水乡风韵的酒家,这就是延续至今的“泮溪酒家”。

  为什么这家新酒家会选址泮塘呢?一方面大概是因为李文伦是泮塘人,抱有桑梓之情,另一方面也与泮塘的地理位置有关。“泮塘”即今龙津西路、中山八路、荔湾湖公园一带。此地原来叫做“半塘”,后来之所以改成“泮塘”,是因为旧时科举时代的学校就叫做“泮宫”,考取生员(秀才)谓之“入泮”,故而“泮”比“半”要显得吉利一些。泮塘风光秀丽。明清之际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名园篇》里说,五代时期割据岭南的南汉政权(917—971)在这一带修有昌华苑显德园,“其在半塘者有花坞、有华林园、皆南汉故迹”。之后历代也有不少官绅大贾在此兴建园林,李文伦等人选择在这里开店,可见是有一定眼光的。

  店址既定,店名自然又是个需要斟酌的问题。民国年间,粤菜固然声名已起,粤菜馆的名字却不时为人所诟病。当时上海的杂志《新都周刊》就揶揄沪上的几家广东餐馆,老广东馆‘会元楼’,骤闻其名,像是本地(指上海)馆;万寿山’,好像又是南京馆。‘梅陇镇’三个字,与其命名为酒菜馆,不如用之于咖啡馆”。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文伦等人郑重其事地请来一位前清秀才为新开张的酒家取名。据说这位李姓秀才给出了“花坞”与“泮溪”两个名字备选,最后李文伦选中后者。不过,关于“泮溪”的来历,倒是有不同说法。有人说这是因为当时附近有5条小溪,其中一条就叫“泮溪”;另外一说则是“溪”者代表细水长流。

  1947年的最后一天,泮溪酒家开张大吉。西关一带酒家众多,餐饮业竞争十分激烈,初出茅庐的泮溪酒家是如何站稳脚跟的呢?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家开在泮塘的酒家,打的就是“乡土”牌。

  从地理上看,泮塘近广州西边一带,古时原是珠江出海口的海滩。成陆之后,由于地势低平,河涌纵横,低洼处往往积水成为湖沼。当地居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筑基开塘。基上栽培荔枝、龙眼,种植莲藕、菱角等水生作物。过去,西关一带的街巷污水都是流经泮塘里的大河再排入南海。所以泮塘基底肥充足,同时还有用不尽的有机肥源。如此一来,水生作物不仅种类众多,而且长势喜人,其中尤以“泮塘五秀”最为知名。

  “泮塘五秀”,指的是莲藕、荸荠(广州人因其外形称为“马蹄”)、菱角(红菱)、茨菇(慈姑),茭白(茭白笋、茭笋)等五种水生蔬食。这是五种“瘦物(吃了不胖)”。清代光绪初年,有几位文人前来泮塘看竞渡,询问乡民沼塘里种的是什么,乡人答曰“五瘦”。几位文人听后议论,唤作“五秀”更为雅致。恰好“秀”“瘦”二字在粤语里同音,从此“(泮塘)五秀”广为流传。

  荔枝湾当年曾遍种荔枝树,故而时人便有了“白荷红荔,五秀飘香”之咏。而泮溪酒家售卖的食品,主要就是以当地特产为原料的菜式(包含点心)。譬如,“泮塘五秀”里的莲藕既可生食作果,也可用于制作生炒藕片之类的菜肴,还可以制成莲藕粉。这种藕粉越旧越好,陈年藕粉用开水冲服,可治久痢、腹泻。旧时广州归德门附近曾有一家专营泮塘藕粉的小店,售价根据藕粉所贮年度而定,确是20年以上的旧粉(甜品),每碗售价高达白银5元。

  作为泮溪酒家招牌菜之一的“泮溪茭笋皇”,就是选取“泮塘五秀”中的茭白制作。高超的刀工将茭白刻成各种花鸟形状,配以明虾球、鸡球、肚球等肉料烹制,造型优美、精致,鲜明体现了粤菜清、鲜、爽、嫩的特点。

  与之齐名的还有“泮塘马蹄糕”。马蹄糕采用马蹄粉作原料,在制作上先将砂糖炒至稍黄后溶成糖水,再调入半分熟的马蹄粉浆,然后猛火蒸熟。其糕体晶明通透,有如玻璃,入口香滑,微带马蹄清香之味。而这种蒸制马蹄糕,正是以泮塘马蹄粉所制者为上。泮塘马蹄糕也因此出名。

  泮溪酒家开业之时,李文伦与其子李声铿亲入厨中,端出“泮塘马蹄糕”迎客。这种李家秘制的马蹄糕,用多少粉,用多少水,用哪口塘户的马蹄,用哪家字号制的马蹄粉,什么时候制,是新是旧,都非常讲究。李氏后人一直严守祖训,对制法秘而不宣。见李文伦父子亲制的马蹄糕,顾客人人皆先尝为快,“泮塘马蹄糕”也立时成为泮溪酒家的畅销菜式之一。

  如此一来,地道的风味食品便成了泮溪酒家的立身之本。加之酒家所在环境充满水乡田园气息,别具风格,深受食客欢迎,名声就渐渐传开了。有一次,粤剧著名艺人梁荫棠喜庆设宴,在泮溪酒家大开筵席三十桌,轰动一时。

  荔湾明珠

  坊间曾有一种说法,泮溪酒家初建之时,条件非常简陋,不过是在湖塘中间以木桩打入塘底,立为柱基础,铺上木板,再用毛竹及木条搭起上盖,以茅草蔗叶当屋顶,便成为一座长宽各约20余米的方形棚屋。直到2005年左右,有人采访时年70多岁的李声铿,才揭开了泮溪酒家初创时的秘密:酒家其实是砖木结构的,屋顶也是盖瓦的,但瓦面上铺着松皮,故远看似是茅棚——这是经营者为营造郊野田园水乡的韵味而刻意搭上去的。

  饶是如此,随着时间推移,加上风雨侵袭,泮溪酒家的房舍逐渐变得摇摇晃晃,板楼缝孔甚多。年年加固维修,经济上也不合算。因此,1958年,泮溪酒家转为国营后,重新规划改建一事,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出于涉外接待的需要,政府决定投资将泮溪酒家改建为大型园林酒家。时任广州市西区区长的吴新民亲任改建领导小组组长,建筑专家、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主持设计。他的设计思想是:适当运用中国园林的优秀传统手法,堂榭山池要洋溢着群众喜悦的气氛,富于地方风格。总体布局力求在平易近人中有变化,在朴素淡雅中求精美。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对泮溪酒家的改建工程十分重视,不仅多次到工地视察,还亲自审定泮溪酒家的迎宾楼及大型石山、三座桥(三桥一景)设计图纸,更挥毫写下“泮溪酒家”的招牌,衬以墨绿色洒金牌匾,沿用至今。

  经过两年施工,1960年7月1日,泮溪酒家重新开业,当日宴开百席。与初建时相比,其面貌已焕然一新,更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园林酒家。整个酒家由假山鱼池、曲廊、湖心区等组成,布局错落有致,景色如画,中央区域的大型假山结合叠水跌落,形成具有动感的庭院池水景观。假山之上是装帧精美的贵宾厅——迎宾楼,楼台飞檐翘角,结合竹阑窗洞、假山甬道,建筑整体清奇雅致。

  有关方面还深入到广州市内的深宅大院中,找到数十件满洲花窗(木格扇镶嵌彩色玻璃的花窗)。这些满洲花窗,高约3米,用清代绘色玻璃精制而成。玻璃上绘有花、鸟、虫、鱼、器皿、古钱币等图像,色彩灿烂夺目。还有一大批木雕檐楣,是广东古代木雕艺术的精品。同时找到的还有8幅楠木满洲玻璃屏风,高约3米多,玻璃上复制我国历代书法家颜真卿、苏轼等的手迹,玲珑剔透,均为书法艺术珍品。这些满洲花窗、木雕檐楣被分别装饰在迎宾楼及其它厅堂中,楠木屏风则放置在大门进门处,给泮溪酒家增添了不少古色古香的园林景色。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到泮溪酒家迎宾楼时,发出了“盘中粒粒皆辛苦,槛外亭亭入画图”的感叹。

  复业后,泮溪酒家又进行过几次扩建。第一次是在1965年进行的沿湖扩建,增加了临水接待厅廊、水榭平台等建筑,把湖内的百年古榕树及地坪组合成内院。接待能力提升后的泮溪酒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广东省接待各国首脑、广交会来宾、旅游者的主要场所,有“江南第一家”的美誉。第二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泮溪酒家在西南角扩建湖滨等厅房。第三次是1974年全面开发湖心小岛,建宴会厅及高级厅房。由东望去,小岛各个不同建筑空间,水楼亭榭,大小虚实,高低起伏,变成了既统一又变化无穷的园林建筑群。经过这一次改造,泮溪酒家又增添了400个左右的座席,成为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员工超过1000人的大型园林酒家。值得一提的是,泮溪酒家首次改建的建筑设计是莫伯治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完成的。之后的扩建设计图纸,也是在莫伯治的指导下,由另几位工程师完成的。因此,从建筑设计角度来说,1998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首批资深院士的莫伯治,是当之无愧的“泮溪酒家之父”。

  只不过,莫伯治院士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他后来认为,在制定设计方案时没有充分考虑酒家后勤需求,预留空间不足。设计方案开始实施时,团队才发现酒家营业面积不足;为了扩大营业面积,又缩减了庭院空间,致使庭院景观和天际线更显局促了。到了2020年,为保护并传承岭南园林、建筑文化经典,提高景观效果及接待功能,酒家再次进行全面改造。这次改造在充分保护文物建筑的前提下,修复了上述历史问题,以最小的作业量,最大限度地还原莫伯治院士当年的设计初衷,弥补部分遗憾。可以说,改造完成后的泮溪酒家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荔湾湖畔一明珠”了。

  食海逸闻

  在园林美景之外,泮溪酒家的佳肴美点也在各界来宾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郭沫若先生早年来时,就热烈称赞泮溪酒家的菜肴是“齐国易牙当稽颡,随园食谱待耙疏”。

  提到泮溪酒家的名厨,就不能不提到“全国最佳点心师”罗坤。罗坤师傅14岁随舅父上茶楼打工,先后在香港、澳门、广州、江门等地茶楼学艺。他善于钻研,逐渐融会各美食家的所长,自成一家,1960年代到泮溪酒家掌管点心部后,更是将点心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罗坤在50多年的点心制作生涯中,做过的点心不下两三千款,在泮溪酒家创制的点心也有300多款,其中最为人交口称誉者当属“绿茵白兔饺”。

  “绿茵白兔饺”的渊源来自广东传统名点“海鲜虾饺”。上乘的虾饺,皮白如雪、薄如纸,半透明,内馅隐约可见,吃起来爽滑清鲜,美味诱人。罗坤把虾饺制成栩栩如生的小白兔形状,用火腿点上作眼睛,再拌以碧绿的芫荽或鸡蛋丝,犹如一群活蹦乱跳的小白兔在草地上嬉戏。“绿茵白兔饺”从问世之日起就大受欢迎,很快便风靡羊城。其造型之佳,竟令有些食客再三欣赏而久久不忍动箸。

  由于泮溪酒家改扩建的初衷就是承担接待外宾的任务,因而在食客中,自然少不了海外名人。1972年秋,时任尼泊尔首相比斯塔访华时,由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陪同来到广州。到达后,比斯塔就明确表示第二天要到泮溪酒家进餐。泮溪酒家还先后接待过英国前首相希思、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等众多外国政要。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里扮演重要角色的基辛格也是其中之一。他路经广州时,就在机场吃过泮溪酒家为他特制的菜点,留下了美好回忆。到了1987年秋天,基辛格又以学者身份来到广州,他婉拒东道主在五星级饭店为他安排的晚宴,自行来到泮溪酒家,指名品尝“生冷拼盘”等名菜。至今,泮溪酒家的接待档案中,还保留着基辛格夫妇当晚与服务员的留影以及对“美丽佳肴”的赞语。

  这道“生冷拼盘”为何让基辛格如此看重?它是用烤肉、鸡肉、鹌鹑蛋、明虾、卤水猪肚、牛肉卷、三色蛋、皮蛋、笋丝等加以工艺雕花,砌成多种动植物图案。由于刀工精细,栩栩如生,绚丽多彩,既名贵可口,又具欣赏价值。大凡华筵豪宴,多以之充作头道菜而生色增辉。后来,“生冷拼盘”与金牌烧乳猪、八宝冬瓜盅、泮溪茭笋皇、脆皮炸蟹钳、牡丹鲜虾仁、园林香液鸡、瓦罉焗水鱼一起,合成泮溪酒家的“八大名菜”。至于“绿茵白兔饺”也在1983年与生雪梨果、鹌鹑千层酥、蜂巢蛋黄角、生炸灌汤包、晶莹明虾甫、泮塘马蹄糕、清香苹叶角一起,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八大名点”。

  在这些招牌之外,泮溪酒家还新创了一些颇为出色的菜式。譬如“油气鸡”就很有特色。其制法是在鸡胸放进姜、葱等配料,用油气把鸡熏熟。1993年11月19日晚上,率团来广州洽谈地铁项目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突然来到泮溪酒家,“要来看看民情”。这位“不请自来”的贵客在泮溪酒家里转了一圈后,婉拒了店方应急为他准备的贵宾房,而是坐到十分热闹的大厅里,像普通客人一样亲自点菜,还提出想吃一道用水果、洋葱、辣椒以及牛肉做成的带酸味的菜。于是,厨师们按照他的要求,配出糖醋味的“咕噜牛柳”。不曾想,科尔品尝后不但大加赞赏,还高兴地要再添一份。餐毕更是合照留念,并写下衷心感谢的留言。后来这段佳话不胫而走,许多食客慕名而来,于是这道菜就正式定名为“科尔牛柳”,成为泮溪酒家的特色菜之一。

  泮溪酒家还成功推出过诸如“西关风情宴”“田园土风宴”等系列创新菜肴。“西关风情宴”菜式,不但取材于西关的特色美食,而且菜名全是用西关地名命名:仙馆聚贤汤、红楼花渡鸡、蓬莱晚唱鱼、泮塘五秀香、龙津千张鲍、华林香缘素、长寿玉环扣。从菜名上看,与泮溪酒家最有渊源的非“泮塘五秀香”莫属。有趣的是,这道菜的食材其实与上文提到的“泮塘五秀”毫无关系。它是五种栩栩如生的小点心,用面粉以及各种馅料制成形象逼真的莲藕、荸荠、菱角、茨菇、茭白,在开席时先上,既可品尝,亦可观赏,一举两得。泮溪酒家通过巧妙的手法,可以将同一材料的点心制成各种形态的点心,其造型之佳,着实令人称奇。正是因为泮溪酒家在点心方面的造诣,过去广州一度流传“饮茶到泮溪”的说法。

  回望往昔,泮溪酒家可谓荣誉满身:1996年获得“中华老字号”;199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级酒家”;1998年又获得了“广州市著名商标”。2005年6月,泮溪酒家还成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酒家内的贵宾楼也在2015年8月入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西关食林”的代表之一,未来,泮溪酒家仍将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夺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