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我平生种树心”——大师陈垣的育人之路

2023-06-12 20:36:05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魏邦良

  陈垣(1880—1971)先生出生于广东新会,是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毛泽东主席称赞他为“国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18岁开始教书,诲人不倦,在教育园地耕耘了70多年。

  1962年,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成立60周年,陈垣写下这样的诗句:“芬芳桃李人间盛,慰我平生种树心。”其实,用这句诗来形容陈垣自己的人生也十分贴切。

  “闲时不学临时悔”

  作为教师,陈垣相当严格,亦注重教授学习方法。他曾开过一门“史源学实习”课,选一种近代史学名著作为教材,指定段落,让学生指出该段落所涉及的人物及史实的出处。这门课就是逼学生去翻阅大量的史料,培养基本功。

  有学生曾回忆这门别具特色的课:“每人买一本《日知录》……要我们将书中每条引文都找出原书查对一遍,并写出笔记。有的很容易,比如在正史里的;有的则很难,比如只有一个人名,年代、籍贯、行事、著述全不知道,简直像大海捞针。我们每读一卷,即翻检群书一遍,然后写出笔记。”用这种“笨”办法,陈垣意图培养学生的勤勉与谨严。

  在博物馆工作的那志良是陈垣的弟子。多年后回忆老师的严厉,他似乎还有些“心有余悸”:“我在二年级时,陈先生担任我们的国文老师。他不用课本,上课前一天,由教务处油印一篇他指定的古文,不加标点与小注,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便指定一个学生,立起来念,遇有读错的时候,他还指点一下,叫第二个人再读时,若读错,他便开始批评了。两三个人读过之后,他便指定一个人讲解了,讲不对时,也要挨骂。他这种教法,在当时,大家都觉得太过分了,背地里都叫他‘老虎’。”直到毕业后,那志良在工作中才体会到,当年老师的严厉让他受益无穷,“心有余悸”变成了心存感激。

  陈垣认为,教师若不严格,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等到学生毕业后学业无成,定会抱怨教师当年的不认真。他说:“规矩严,功课紧,教授认真,学生在校时每不甚愿意也。及至毕业,所知所能者少,则又每咎学校规矩之不严,功课之不紧,教授之不认真,何也?语曰:书到用时方恨少;又曰:闲时不学临时悔。”

  柴德赓是陈垣最赏识的学生之一,常请他给自己的论文提意见,这体现了陈垣的谦逊,也表明他对这个弟子的信赖器重。柴德赓毕业后,仍经常与老师通信,切磋学问。陈垣藏书四万册,全是线装书。书房不大,两排书架间的距离狭窄,戏称为“胡同”。他晚上看书,遇到问题就会提着灯笼去“胡同”查资料。

  一个冬天,柴德赓担心老师身体,写信劝陈垣不要夜间去书房了。陈垣感谢弟子的关心,但不打算接受此劝告,给柴德赓回了封措辞风趣的信,译成白话文就是:“半夜提灯入书库是不得已,却是快乐的事情,诚如你所说,又是危险之事。遵守来示则会睡不着,不遵守来示则有危险。与其睡不着,无宁危险。因睡不着是很难受的,危险是不一定的,谨慎些、当心些就不至出危险。每提灯到院子时,就想起来你的诫言,格外小心……请见谅。”

  有段时间,柴德赓的住处靠近陈垣寓所,每有疑难,就去老师那里请教。两人谈文论史常至深夜,谈得兴起,就去书房“胡同”,一边翻书一边谈,有时也会争论。在登门求教,谈笑论争中,柴德赓的学问日渐增长,成为卓有成就的史学家。

  一些好学的青年久闻陈垣大名,却没有亲聆他讲课的缘分,只得写信求教。陈垣从不怠慢,有问必答,像在课堂上一样耐心指导、循循善诱。

  一位方姓学生求知心切,借兄长之名给陈垣写信求教。在第一封信中,他就冒昧向陈垣求书:“诸书价值颇贵,世人倒囊,或不易置。而晚以家贫,徒手为请,虽大君子乐成人之美,与人共善,必肯分惠,而晚蒙厚馈,则受之弥愧矣!”陈垣接信后当即回复,不仅赠送对方所索之书,还另寄几本,供他学习。陈垣知道,一个人在困境中苦学时,困难多,压力大。所以,当学生稍有成绩,他便写信嘉勉,同时给予必要的指点。一番话既肯定学生的进步,也提醒要注重“原始材料”。

  学生陈述读书用功,但自律太严,虽一肚子材料,却不敢写文章,怕写不好被人哂笑。陈垣写信鼓励他,“学然后知不足”是必然的过程,读书到此境地可喜可贺,“少年人应保存少年气象,不必效老年人之多所顾忌”。在信中,陈垣还赠诗一首,有“师法相承各主张,谁非谁是费评量”之句。

  “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于弟子,陈垣注重的是真才实学,不以文凭高低取人。书法大师启功的成长,就曾得益于陈垣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因家道衰落,启功中学未毕业就辍学了。经傅增湘介绍,他带着书画作品去找陈垣。陈垣爱才,安排启功教初一国文课。知道启功是首次上讲台,陈垣手把手地作了耐心的指导:“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子不同,你站在台上,他们坐在台下,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万不可对立。中学生,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正是淘气的时候,也正是脑筋最活跃的时候。对他们一定要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可对他们有偏爱,更不可偏恶,尤其不可随意讥诮讽刺学生,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遇到学生淘气、不听话,你自己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脾气,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无效,你怎么收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就是师表,你要用你的本事让学生佩服你。”

  启功遵循陈垣的指导,认真备课,用心讲解,教学效果颇好。但一年后,因文凭不过硬,启功被校方解聘。之后,陈垣安排启功去美术系任教,一年后又因文凭“硬伤”落聘。陈垣依旧出手相助,想把启功安排在办公室做秘书,让弟子柴德赓去问他愿不愿意。当时启功面皮薄,想客气一下,说自己能力不强,怕胜任不了。柴德赓以为他拒绝了,就依言向陈垣汇报。吃了客套的亏,启功失业在家。

  正值抗战时期,启功家里揭不开锅。过了几个月,陈垣又找到启功,问他想不想教书。对深陷困境的启功而言,陈垣此举无异雪中送炭。

  这一回,陈垣安排启功教大一国文课,再次面授教学诀窍:要善于疏通课堂空气,不要老是站在讲台上讲,要适当地到学生座位中间走一走,一方面可以知道学生们在干什么,有没有偷懒、睡觉、看小说的……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创造一个深入他们的气氛,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可亲可敬。”

  启功一方面按陈垣的指导去做,一方面亲身观摩陈垣的课程,认真学习,用心领会,见识到了老师授课之精彩,还学到了一些具体经验。陈垣板书时,每行(当时的习惯是竖写)只写四个字。启功不解,陈垣说:“你坐教室最后一排就知道了。”启功跑到最后一排,这才明白,原来在最后一排学生的视野里,只能看到第四个字,多写一字就看不全了。

  善用环境最要紧

  陈垣在北京教书时,三儿子陈约在广东老家照顾母亲,只能通过书信迢递来督导其学业。陈约一直向父亲抱怨,家中藏书不丰,读书环境不佳。陈垣劝导,读书要根据环境调整目标:“如果家藏书籍丰富,则宜于博览;如果家中书籍少,则宜于专精。”既然无力购买大量书籍,又没有图书馆可以利用,那么,唯一方法是先专精一二种,以备将来之博览”。

  古人云:“素其位而行。”陈垣告诉儿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充分利用环境,“不能因未有书遂停止不学,等有多书乃学”。想成材,懂得适应环境非常重要:一个人最要紧系能够善用自己环境,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不管在什么境遇中,要尽行利用自己的境遇,遇陆则走马,遇水则行舟,不必对于目前时时不满。”

  听了父亲的教导,陈约打消了东奔西跑的念头,待在家中踏踏实实啃完仅有的几部经典,学问见识随之大长。

  1931年,日本悍然挑衅,很多青年学生赴南京请愿。陈约来信,谓国势动荡之际,无心读书。陈垣回信批评儿子: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正是吾人向学要诀。”年轻人有热血当然是好的,但“无心读书”对国家又有何利?人人能尽其本分,则国可以不亡矣。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是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年轻人走入社会,当然免不了和人打交道,也会有自己的交际圈。陈约开始工作后,陈垣提醒他交友要慎重:“交友要紧,不交友则孤陋寡闻。但要识人,谁为益友,谁为损友,别择甚难。学问、道德、能力,三者最要。每交一友,必自审曰:此人学问能益我否?此人道德能益我否?此人能力能助我否?能则大善矣。反是则问此人能累我否?害我否?能则大害矣。此择交不可不慎也。”

  陈垣有老派人士风范,讲究礼数,所以对儿子谆谆教导,与人交际千万不能失礼。哪怕是写一封普通的信,也要字斟句酌,小心翼翼,特别是不能用错“称呼”。他在家书中作了详细的指点:“去信上款宜称某某世丈或某某丈尊鉴,下题称侄陈某。普通信不必称愚侄或世愚侄,只称侄便得。信内自称亦可称侄云云。称自己父亲为家大人或家君……写信体裁及称呼至要紧……免为人家冷笑也。”陈垣这番关于称呼的“长篇大论”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后来,陈约有机会走上讲台,曾在广州圣心中学担任教职。在家书中,陈垣不厌其详地给儿子传授教学方法:“至于讲文,最要紧注意学生听懂否。如有一二人不在心,是学生之过。若见全班都不在心,则必定教者讲得不明白或无兴趣,即须反省……至于批文章,尤要小心。说话宜少,万不可苟且。学生家长自有通人,教习批改不通,易贻人笑柄,必须慎之又慎。”

  对于批改学生作业,陈垣特别用心,打分时很慎重。他的办法是,先每本看一遍,大致分为几个类型,然后逐一审核,或加分或减分,务求公正、准确。故此,他特别提醒儿子:教书以诚恳为主,无论宽严,总要用心,使学生得益。见学生有作弊或不及格等等,总要用哀矜而勿喜态度,不可过于苛刻,又不必乱打八九十分讨学生欢喜,总不外诚恳二字为要。对同事尤须注意,得人一句好话,与得人一句坏话,甚有关系。”陈垣当了一辈子老师,告诉儿子的这几番话,浓缩了一生的教学经验。

  对弟子、儿子,陈垣多次强调“恒”的重要性,做学问要有坚忍之心。他的学术建树即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凌晨4点即起床写作,一直坚持到70岁;从1917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重要著作发表。陈垣能成为史学大家,靠的就是这样的毅力。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