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姓湖纪事

2023-07-25 17:06:0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毕星星

  【姚暹渠之来历】

  山西的西南角,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水面,叫伍姓湖。那是运城这个小盆地的一个淡水湖泊,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总面积4000多公顷,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处罕见的大型湿地。山西这种半干旱地区,尤其缺水,地面上有一处淡水湖泊,简直是上天的赏赐。伍姓湖在中条山脚下,西濒黄河,江山胜景,是河东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伍姓湖的得名,在于远古年代,沿湖就住下了五姓人家——虞、姚、陈、胡、田。这五大姓,都是虞舜家族的后人。舜的帝业在此,后人又围湖聚居,在山水间生生不息。伍姓湖,于山光水色之外,无疑还有浓郁的历史氛围。《史记》中载,“舜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许多学者认为,伍姓湖就是当初的雷泽。舜帝在这里钓鱼,让出好的位置给别人。

  伍姓湖有涑水河、姚暹渠水系入于湖。姚暹渠原名永丰渠,为什么叫姚暹渠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南北朝时期,积极开发蒲州,引水兴农。当时的邵国公宇文会为蒲州总管,保定二年(562年)六月,他委任元清为都水校尉,目的就是要借黄河水利之便,开发蒲州原本丰美的良田,以恢复和发展经济来增强军事所需。

  元清将目光锁定在丰饶的河东盐池。汉、魏之际,国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由官府募民捞采,官运官销,把河东潞盐的生产、运销、税收完全执掌到中央政权手里,极大地增加了国库收入。当时河东运往陕西的盐道有四道,但路途遥远,费时费力,运费极高。元清上奏皇帝,建议从运城至伍姓湖开挖一条专司运盐的“永丰渠”,取永远丰裕之意,得到了批准。

  北魏正始二年(565年),自盐池至伍姓湖长达近百里的一条人工河开挖成功,俗称“运粮河”。自此,一船船的潞盐从运城启程,浩浩荡荡至伍姓湖,穿湖进入涑水河下游,入黄河,再入渭河,运行至灞桥码头,卸船后直接运往西安及陕西各地,大大缩短了里程,减少车马脚力,为国家节约了资金。

  到了隋朝大业年间,渠隧废绝,都水监姚暹修埝峻渠,泄洪引水,后人为纪念他的治水功绩,将永丰渠更名为“姚暹渠”,只是昔日浩浩荡荡的运盐、运粮船队再也见不到了。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清代《永济县志·伍姓湖》记载:湖旁昔多楼台,居人环绕,每夏荷花尽发,灿若霞锦,杂以绿萍红蓼,渔人罟师,水凫沙鹭疑乃间作,飞浴相翔,致为胜观。”可知伍姓湖早在前朝古代,就是游赏的好去处。前人游湖,徜徉于自然风光,同时也不废吟咏,诗文旷代流传。

  【天地河湖,抚慰心灵】

  伍姓湖的秀丽风光,先是引起了当地在朝官员的注意。

  《二进宫》是传统京剧《龙凤阁》中的一出。讲述了明穆宗死后,太子(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年幼,李贵妃垂帘听政。其父李良蒙蔽李妃,企图篡位,定国王徐延昭(原型为明朝首辅徐阶)、兵部侍郎杨波(原型为吏部尚书杨博)严词谏阻,李妃执迷不悟,君臣不欢而散。随后,李良封锁了昭阳宫,使内外隔绝,篡位之迹表露无遗,徐、杨二人复入后宫进谏。李妃悔悟,遂以国事相托,后杨波发动人马,卒斩李良。

  《二进宫》中的杨博,就是蒲州人。杨博历任右都御史、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是明代名臣。经略蓟州和保定军务时,他曾两次打退蒙古骑兵。一次,在面对10万蒙古骑兵攻城时,杨博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督促手下全力抗敌。蒙古骑兵在古北口攻打四昼夜而不能破关,只好改攻他处。杨博又招募敢死之士,于入夜时,举火惊扰敌营,蒙古人被迫退走。

  杨博在任期间,先后为蒲州办了不少的实事。嘉靖二十九年,他回乡葬母,守孝三年,后出资修建了蒲州涑水河石桥,如今石桥尚在,名曰“杨桥”。隆庆二年,杨博任吏部尚书时,十分重视蒲津关连接西北的重要性,于是缜密挑选了密云太守许淮江为蒲州太守,许太守治郡有方,体恤民情,廉洁奉公,使蒲州百姓安居乐业。

  杨博生前的诗文很多,永济人最欣赏的莫过于这首《伍姓湖歌》:“晓披五老峰上云,晚钓伍姓湖中鲤。忽逢渔父三五人,问是五姓谁家子。自云无姓亦无名,接辈相传常钓此。月落天昏驾小舟,从来未见风波起……”杨博慨叹当年功业如流水,艳羡渔樵垂钓之乐,这应是他晚年失意之作。士大夫得意之时,往往胸怀天下,有勒石燕然(公元89年,窦宪领兵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后以“勒石燕然”指保卫国家,立功边疆)之志;一旦饱尝官场险恶,又会萌生退意,向往江湖山水,烟波垂钓。不管怎么说,故乡的天地河湖,给了杨博心灵的抚慰。

  同时代的明代高官王崇古,也是蒲州人。他是嘉靖年间的进士,曾任宣化、大同、山西等地总督。后人熟知的是他曾在任上力主与俺答议和互市,史称“俺答封贡”。自此“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明史》谓“崇古身历七镇,勋著边陲”,可谓大明帝国的国家柱石。

  王崇古对家乡的伍姓湖情有独钟。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秋节,王崇古和一帮朋友泛舟伍姓湖,湖上赏月,情之所至,留下诗句:芳湖尚忆昔年游,水色山光接素秋。归去幸逢金石友,重来同泛木兰舟。白莲一望能超悟,绿酒小酌顿解忧。禅榻高悬消永夜,清风明月共悠悠。”

  王崇古在少年时代就曾游伍姓湖,此次重游,山水风光,金石之友,一洗忧烦。为了纪念王崇古,永济整修伍姓湖景观时,特意在湖边建造了一所“楼台望月”造型,造型取自王崇古的诗意,佛家的白莲,圆框的月亮,透过镂空可以看到伍姓湖的水面。

  为伍姓湖所倾倒的,还有王子皇孙,其中最有名的是朱元璋的五世孙——襄垣王子朱俊襟。

  清代《永济县志》载“湖濒旧有明襄垣王子所营别墅,独擅幽奇”,“明芦花散人别墅……襄垣王子俊襟所建”。襄垣王子朱俊襟为朱元璋第三子朱桂的五世孙,他淡泊名利,自号“芦花散人”,在湖旁建有别墅。并有诗

  集《佩兰集》传于世,可惜今已遗失,无法一窥全貌。但《永济县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朱俊襟的一瓣心香:地偏心远,轩榻皆幽。烟波渺弥,沙鸟上下,秋则芦花吹雪,夏则莲叶披云。把钓浮舟,开窗待月。村樵渔子,共话田园。可以忘老,岂直世荣之俱淡耶?”

  【乔、周联手修渠】

  从杨博、王崇古的游湖诗可见,明代以前,伍姓湖依然水光潋滟,十里洪波。到了清代,伍姓湖却另有一番沧海桑田。

  姚暹渠开流于灵山秀谷,挟带泥沙,冲荡阻绝,气势磅礴。一旦污积久远,夏季山洪破岸,便会淹没田地房舍,沿岸村庄不堪其苦。

  乾隆年间,河东兵备道乔光烈、蒲州知府周景柱,组织沿河农户民众,锄头簸箕齐上阵,四县联合挖河疏浚。乾隆十九年(1754)正月动工,从解州安邑到蒲州永济沿途三百多里,全是奋力修渠的民工,关键地段是猗氏、虞乡交界的邸家营,涑水河在这里向南拐了个弯,每到雨季,拐弯处涑水撞击河渠,横流乡野,由于拐弯处水流激越,汹涌的浪涛使河床不断升高,最顶端高出水平面五六丈,成为千钧一发的悬河。此处乃险要之处,非动大工不可。

  于是,周景柱拿出自己的俸禄,买下邸家营段两岸田地,加宽河床,夯土为堤,扼住了河水的咽喉。又责成当地官吏护堤保渠,责任到人。他还将情况结集成册,官告地方,把田地里的积水导入渠流,并随时维护坍塌的地方,仅仅四个月的功夫,大渠告成。施工期间,乔光烈和周景柱亲躬有礼,告慰众民,殷祈大家夜以继日,勿虚耗光阴。竣工之日,二位又给服役的百姓送上美酒美食,犒赏大家。

  从此以后,姚暹渠两岸300多里,清波如带,蜿蜒绵长,河畔杨柳依依,静水流深。这两岸本来就是沃野良田,灌溉便利,伍姓湖也恢复了往日盛景,不再暴涨暴跌,二水缓缓地注入,湖面水平如镜,只有二水合流处,泛起微微的波浪,那河水很快就融化入了湖蓝色,水天一色。

  河东兵备道乔光烈,本是个上海人,在江南水乡的河流湖泊环绕中长大,对于伍姓湖,却依然饶有兴趣。治理水患以后,他留下了一首七律:“湖光千顷渺烟波,图画想看竟若何。远岸堤长春树暗,晴天沙暖浴凫多……”和乔光烈联手修复涑水的蒲州知府周景柱,也是一位诗文俱佳的官员,在疏浚治理河渠以后,他先后写了古风《伍姓湖歌》和散文《伍姓湖记》。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伍姓湖迎来了异常盛大的诗文会。这一年,蒲州府迎来了尊贵的客人。他们分别是雍正年间的进士牛运震(曾兼三县知县,主持过皋兰、晋阳、河东书院)、胡天游(也是雍正进士,修成过《大清一统志》)。周知府隆重接待两位大文人畅游,同时作陪的还有永济县县令张淑渠、万泉县县令毕宿焘。

  五位官员文人同游伍姓湖,一定是要有诗文酬答的。牛运震无愧是文坛宿老,一篇《游伍姓湖记》名动一时。文中对五姓湖重新被疏浚,使“鱼虾之产岁千万石,湖之民携而弋其利者,倍禾稼之入”的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

  数百年以后,阅读牛运震的这篇游记,依然感慨良多。说实话,这篇游记,并不能算上什么经典美文,但作为一个当地人,我依然读出了许多历史的新鲜感——原来我的故乡,早年并不见得就是三尺黄土讨生活的,这里曾经渔舟穿梭,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我的故乡,也诞生过这样亲民治水的地方官员,他心忧天下,以贡献一方为己任,他的政绩就这样刻写在大地上,百年传颂,万古流芳。

  【毛泽东与伍姓湖】

  也许于众多的篇什中,一帮蒲州文人的唱和并不足以引人注目。但及至150多年以后,1913年,这篇游记竟然能够引发千里之外湖南第一师范一位青年学子的注意,足见好文远播,可以穿越山水。

  湖南的这位青年才俊,在读了《游伍姓湖记》之后有所感触,写下了不同凡响的批注:“读《游伍姓湖记》,则见篇中人物,皆一时之豪;吾人读其文,恍惚与之交矣。游者岂独观览山水而已哉,当识得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士也。”“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评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游之为盖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返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揽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襟怀乃益广。”

  这位湖南青年,就是以后名震天下的毛泽东。

  从青年毛泽东的批注可以看出,寄情山水之时,他更看重的是联络天下义士,推翻旧世界——同心同道,臧否古今,这是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比较一下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诗词,那种“携来百侣曾游”的欣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怀,心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竟都能在《游伍姓湖记》一篇找到声气相投的源流。

  今日伍姓湖景区的大门,由石柱支撑,木栅围栏,中间有一座小亭,仿佛河上的桥廊。入景区大门,一边是关于景区的历史介绍,壁画刻有郦道元《水经注》的相关描述和清代永济县志关于伍姓湖的记载。另一边是青年毛泽东的巨幅石雕头像,石像两边,竖起两帧石牌,一版雕刻着牛运震的《游伍姓湖记》节选,一版雕刻着毛泽东在原文的批注,青年时代的仿毛体,尤可见锋芒毕露。

  有公路绕湖,穿越水面,沿路红叶李正在抽芽,岸边绿草如茵。湖面间或有小船悠悠荡荡,岸边长满芦苇蒲草,穿行在荇水荷风,想起舜和他的后人,往事越千年,望先祖,思来者,凭吊怀古,心事浩茫。

  五姓——虞、姚、陈、胡、田,是舜帝的近支,这里是舜裔的世居地。舜的五姓后裔傍湖而居,这里可谓是华夏祖根,炎黄血脉。

  经历了数千年的传衍,原有的五大姓氏不断嬗变,据今天的统计,全国舜帝后裔的姓氏多达81家,总人口超过3亿。1980年代的《人民日报》公布,按照人口数量统计,陈姓为当代中国第5大姓,胡姓排名第13位,田姓排名第57位,姚姓排名第64位。至今,世界各地都有舜裔宗亲联谊会,永济市也有蒲坂舜裔五姓总会。

  虞舜,实在是百姓之源。

  伍姓湖的核心装饰,就是“伍姓之源”的雕塑墙。五大姓氏,各有浮雕匹配:虞姓为农耕,手中所持的耒,是最早的农耕工具。舜帝的出生地在古蒲州的诸冯里姚墟,姚姓人家手拿镰刀,表示开始育种农作物。舜的后裔曾被周武王封于陈,子孙以国名为姓,陈姓人家手持铁锤,表示有了冶炼业,学会了打制铁制农具。胡姓人家,手捧陶器,说明形成了良好的制陶工艺。实际上,舜帝“陶于河滨”,就在今天的永济张营镇陶城村。相邻的北阳村,至今以胡姓为主。田姓人家手捧大鲤鱼,表示古老捕鱼打猎即由此始,伍姓湖即盛产大鲤鱼,而渔猎原本就是人类最初始的职业。

  但要说伍姓湖旁边的五姓村有什么英雄事迹,并没有,它就是晋西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春花秋月,耕读渔樵,是这里的日常。农夫享受的是耕种,渔夫享受的是江湖。春暖花开,秋风白露,几间房屋,几点灯火,三五声犬吠,话桑麻,说渔樵,日子就这样庸常而有趣地过去了。

  先祖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踩着黄土,围着湖,陶然悠哉,谁说这不是一种幸福呢?

  伍姓湖,最愁缺水。这些年伍姓湖一直苦于枯水。

  2021年秋季,连日大雨,是北方少见的连阴雨,让往常干渴的黄土地,湿漉漉的好像刚被淘洗过。田野里,塬上人家,一个个惊奇地望着高空,多少年没见过下得这么痛快淋漓的雨了。

  我们的村子挨着涑水河,三四年了,河已快成为一条干沟。眼前,河水汹涌从上游奔腾而下,波翻浪叠,奔腾舒卷,向着伍姓湖汇集过去。大水漫过一个星期后,伍姓湖的水面更加辽阔,滩头、沙洲渚,先是兴奋地努力探头探脑,接着都沉浸在一场豪饮里。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