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的岭南情缘

2023-07-25 17:05:3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张在军

  李调元(1734—1802)是清代诗文名家,朴学大师。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曾两度在广东为官,辑有记录岭南民歌民俗的《粤风》和《粤东笔记》,以及诗集《粤东皇华集》等,其经历和著述是我们了解岭南历史文化的一扇窗户。

  【典试广东】

  乾隆三十九年(1774),正逢全国举行科举乡试之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李调元奉命“典试广东”,任广东乡试副主考。

  六月初六出京后,水陆兼程,备尝艰辛。除炎威煎逼外,馆驿内虫蚁叮咬,“鳖虱多于蛆”,使人不得安眠。有时还得“载星常夜趋”,披星戴月,连夜赶路。行至河北雄县,两个仆人中暑而亡,李调元作《伤二仆》诗哀悼,感叹“盖帷无以报,一日两酸辛”。公务在身,李调元只好把仆人的棺椁付托给别人。

  李调元南下的路线是:直隶、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由梅关入广东,经韶州、英德、清远、三水,最后抵达广州。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时曾写下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只有亲身到过岭南的人,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奉旨出任广东副典试的李调元,踏上了他所崇敬的四川同乡苏东坡行过的路。岭南山川奇丽,古迹众多,风俗殊异,使李调元叹为观止,他将沿途经历一一写进诗里,编成《粤东皇华集》。

  过“五岭”之一的大庾岭雄关时,李调元感叹道:远望珠江犹隔水,星槎何日达秋河。”在南雄登船后,又吟道:“方愁险仄度梅关,又喜扁舟到越蛮。吩咐篙工休着力,老夫借此要看山。”在清远峡,“日日看山行,山亦日日变”,“尽日坐孤舟,阅尽东西岸”。及至广州,岭南草木如龙眼、荔枝、橄榄、槟榔、洋桃、黄皮、木棉、榕树,羊城名胜如光孝寺、镇海楼等,莫不收入其诗囊。

  八月初一,李调元抵达广州,初六“入闱”,作为考官进入考场。初九命题、阅卷,共取举子70人。榜单初成,李调元观考卷封箱有感,作诗示同事诸君,其间有“鸡肘弃余犹有味,骊珠探尽恐难逢”之句,感叹科举选才之难,不免沧海遗珠,有所缺漏。

  九月初三出榜,有新科举子送座师李调元紫石端砚一方,刻有“文苑之珍、紫石之囷。归隐林泉,朝夕结邻”铭文。李调元得砚爱不释手,以“醒园”二隶字铭于砚之左侧,遂名“醒园”砚。这方砚台自此相随左右,后来他辑编大型丛书《函海》,以及撰写众多著述之濡墨,皆出于此砚。九月初六,李调元出席为新科举子举行的鹿鸣宴。九月十一,正副两主考启程回京,举人陈某冒雨相送,李调元赠诗勉励:“鹏搏九万程,一朝便可就。屈指到京华,相待元宵后。”

  行至三水,正主考王懿修接到调任广西学政的公文,就近赴任去了,李调元独自返京。十一月中旬抵京之时,雨雪载途,已是岁暮严冬了。此后,李调元完成了《使粤程记》一卷。两年后,李调元刊成《粤东皇华集》,同朝大臣顾星桥得见此集,写诗赞道:“花满越王台畔路,一编收拾五羊春。七十二峰何处好,白云山外白云多。”

  【提督学政】

  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朝廷按期考核官吏——“京官察考”之时,李调元因生性耿直,不愿交结权贵,被考功司官员视为“浮躁”一类,而遭免官。李调元毫不畏惧,收拾行李准备回乡。孰料“京察”的奏稿送呈御览时,乾隆皇帝凭借对李调元原有的一点好印象,降旨复查他因何事“浮躁”。大学士程景伊复查后据实回奏,认为“并无别情”,且称赞李调元“办事勇往”。最后,李调元仍被任用为吏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李调元奉旨提督广东学政。《淡墨录》记载,离京之前,乾隆皇帝召见李调元说:你是我破格选拔出来的,看你在京中处境不好,所以让你去地方上提督学政,你要勉力报效。”启行之日,大学士程景伊和于敏中再次叮嘱李调元:你以后要改改脾气,一路功名直到白头,不是更好吗。”

  清代每省各设学政一人,从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进士出身的官员中选拔下放,各带原来的官衔品级。《清史稿·职官志》说,学政“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防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堪教者”,负有整饬教育、兴起文风、督察书院、主持科举之职责。

  九月十二,李调元奉命起程,于十一月到任。上任伊始,李调元告诫广东士子们“敦伦立品,谨守学规,不许干预外事”。他还悬榜学宫,告示诸生:“珠江琼海,堪状文澜;梅岭罗浮,实多钟毓……礼乐诗书,修之家者献之国;忠孝节义,坐而言者起而行……凡此谆谆之告诫,无非种种之苦心,特为早言,无贻后悔。”

  李调元以身作则,慎重声明:本人并无豪贵之亲朋,家风寒索,绝少寄居之宗党,严禁门生故吏来请托办事。并有诗自述心志:“犀贝龙珠非所志,我生原是赤穷身。”不爱财,不徇私,表现了一个教育者的严于律己。

  在广州度过新年,李调元饱览南国花市,高吟“海水碧浮鳌背外,粤山青到马蹄前”之佳句。乾隆四十三年(1778)二月,李调元自省城广州起程前往肇庆,考核生员岁试。有童生陈某雇请他人为“枪手”代做文章,被当堂拿获。李调元严惩不贷,即命革除其秀才身份。试肇庆毕,接考罗定、南雄、韶州、连州等地。嘉应州生员素有健讼刁悍之习,李调元极力整饬,对不安本分的人当即严加处治,使学风一新,考场风纪甚为严谨。考试时,李调元所出试题灵活而不拘泥,别开生面。

  次年,李调元又巡回岁试高州、廉州、雷州、琼州等广东各州府。海南士子李琦、符家麟二人学习颇为勤奋,其文亦工,李调元以“海南得二士”夸赞,后来他们果然连捷中了进士。雨村诗话》记载,李琦作有《咏椰酒》诗,全学东坡,俱用东坡语,足见苏东坡的诗文对广东学子影响至深。

  李调元此次入粤,还有一段奖掖后学、褒旌贤母的故事。在端州,李调元得见生员刘世馨的试卷,喜其学有渊源,用朱笔将他点为第一名。次年春,李调元路过端州,刘世馨前来拜谒,并呈其母所著《谢小楼吟稿》,请李调元作序。李调元进一步了解到,刘世馨父亲早丧,母亲谢方端含辛茹苦,抚孤成材。谢氏乃粤东名士谢仲沅之女,曾随父学诗,足迹行遍珠崖沿海,喜好吟诗,有“数行清泪落,一点淡烟摇”之句。

  “其母之诗既有师承,而又以学教其子。”李调元在序文中写道:“阅其诗,冲容大雅,淘写性天,非涂脂抹粉,作闺闱儿女态者比。”他还驳斥了世间“女子不当学诗”的陈词滥调,认为《诗经》三百篇多出于妇人女子,并且提出一个独特的论点:“贤父不如贤母。”为什么呢?李调元以刘世馨母子为例,认为贤父未必能做到朝夕督促儿女的课业,贤母却终生可以教子,“此事岂鲰生陋儒之所知”。李调元讴歌母教,抨击腐儒,在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封建社会里,真是特立独行。

  按制度,各省乡试前,凡属于省府、州、厅县的生员与贡监生,需经学政科考选录,准予录送者才可以应考。李调元又开考科试,为广东当年的乡试做好了准备工作。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乡试完毕,李调元召集诸生登镇海楼(一名五层楼)作诗,成为一时盛事。新会士子李某云:“五岭势雄朝北极,百蛮地尽接南溟……独立苍茫无限恨,三城依旧郁青青。”李调元把这首佳作载入《雨村诗话》,认为切题妥帖,意境雄壮。

  值得一提的是,李调元在广东测试诸生,“先以诗,次必以《竹枝词》命题,盖以观其土俗民情也”。李调元认为它们“颇可谱入《风谣》”。抄录佳者如下:

  船里歌声水面腔,阿奴生小住珠江。

  凌波为恐尘生步,肯着鸦头袜一双。

  竹枝词原本是巴渝一带民歌,唐代刘禹锡首先将其变成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文人们吸收融会巴渝竹枝词歌谣的精华,创作出有浓郁民俗色彩的诗歌,仍冠以“竹枝词”之名。

  作为外地人,李调元到广东后对异乡风俗充满好奇,以竹枝词考察诸生,可称创举,从中既可以看出学子们的见识学养,也可让自己深入了解岭南的风土人情。对于今人研究广东历史文化而言,这些作品也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记录岭南】

  按当时的制度,提督学政三年一任。期满后,李调元回京复命。

  在粤三年,李调元著有《雨村赋话》十卷、《然犀志》二卷,辑著《岭南视学册》二十六卷、《制义科琐记》四卷、《观海集》十卷、《粤东试牍》二卷、全五代诗》一百卷、《粤东笔记》(又名《南越笔记》)十六卷、《粤风》四卷。其中最引人瞩目,或曰最有价值者,当属《粤东笔记》和《粤风》。

  1921年冬,顾颉刚在翻阅李调元刊刻的丛书《函海》时发现了《粤风》,其后在《小说月报》上向人们推介这本小书。后来,民俗学家钟敬文又在《重编〈粤风〉引言》一文称赞此书为“具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

  原来,李调元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还十分留心有关广东社会经济、地形物产和民风民俗的史料。阅览过嵇含《南方草木状》、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等前人著作后,李调元认为,这些书“为五岭九溪搜奇矜异”,大概补足了《尚书·禹贡》的缺憾,但仍有不少遗漏。

  李调元不是把自己关在书斋里的书呆子,他精通文史,深悉事物在岁月沧桑中的变化。所以,他在《粤东笔记》序文中鲜明地提出了“不可以泥于前古”的观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李调元决定,要从自己在广东为官时的亲身经历出发,来记载广东的山川风情。

  《粤东笔记》一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例如,卷一杂记了广东岁时节日、游戏娱乐、民间艺术等丰富内容。卷四主要记录了广东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如雷神、罗浮君、南海神、禾谷夫人、伏波神、天妃、龙母、斗姥、东莞城隍、冼夫人庙等。卷七主要记述了各少数民族和特殊人群的风俗习惯,包括瑶人、疍家、黎人等条目。一句简短的记载,往往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也有很多条目涉及社会经济,如卷六《十三行》载:“番禺大府,号为都会,海舶贸易,商贾辐辏……广州城南设有十三行,悉交易番货出入者。”从中可知当时广州经济十分繁荣,吸引了很多外商前来交易,由此而有了“花边钱”,即外国货币。

  岭南气候炎热多雨,古人常因瘴生病。然而,聪明的岭南人善于就地取材以养生。如《粤东笔记》卷十三《化州橘红》载:“广东柑橘橙柚之皮皆充用……橙橘同属,能下气消痰,与柑柚性极不同。”卷十三《洋桃》载:“洋桃其种自大洋来……广人以为蔬,能辟岚瘴之毒。中蛊者,捣自然汁饮,毒即吐出。”这些宝贵的记载,为岭南医学研究和医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粤风》是李调元辑录的一部民间歌集,按瑶族、壮族等族别划分为四卷,共计百余首。“前二卷多男女相思情歌,后二卷则似抒情古体诗,间有唱答。”

  列于《粤风》卷首的《粤歌》反映了岭南地区的民俗状况,具有多元价值。民歌是生活的影子,它无处、无时不在,伴随族群历尽世事变迁,是岭南人劳动、爱情生活的鲜活记录。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汉书》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作为我国第一部地域性的多民族民歌专集,《粤风》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古代岭南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情境,是研究岭南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