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立廷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多金王朝”,黄金数量惊人,然而从东汉开始,黄金就大量失踪了。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早有发现,《宋史·杜镐传》中说,宋太宗赵光义有次和大臣闲聊,问过一个问题:“西汉赐予悉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大臣回答,西汉时佛教尚未传入,黄金还没用于佛像和法器,所以比较常见。赵光义是否满意这个回答,不得而知。
在宋朝,不止是太宗发现了这个历史盲点。苏东坡在《仇池笔记》中也说:王莽败时,省中黄金六十万斤。陈平以四万斤间楚。董卓郿坞金亦多。其余三五十斤者,不可胜数。近世金不以斤计,虽人主未有以百金与人者,何古多而今少也?”沈括也曾对宋神宗说过:“在古代,人们常用金银交易。而今天,大家用的都是铜钱,金银都是家里的宝贝,没人舍得用。”
从此,汉多黄金就成为共识。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的“黄金”条下总结说,“汉时黄金,上下通行”。清代赵翼的考据学名著《廿二史札记》更说,“古时不以白金为币,专用黄金,而黄金甚多”。清朝白银流通,但比起汉朝的黄金时代还是逊色不少。
到了现代,从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378件黄金金器,重达250多斤,这似乎进一步证实了汉朝的财大气粗。
【历史谜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汉高祖刘邦说起。
刘邦是个花钱的能手。楚汉相争时,陈平献计离间楚国君臣,刘邦直接拿出四万斤黄金,任陈平花费,不问出入。陈平拿到钱之后,立刻用它们去收买楚军帐中的士兵,让他们散布楚将钟离眜的谣言。没几天,谣言便传开了,楚军内部都知道,劳苦功高的钟离眜不满项王不给他封地称王,会与汉军联合灭掉项氏,到时好瓜分楚国土地各自称王。
谣言传到项羽的耳朵里,他果然对钟离眜产生了猜忌,逐渐疏远了他。刘邦尝到了甜头,从此开启了汉朝的“挥霍”之门。购项羽头颅,悬赏千金;娄敬一个定都关中的建议,赐五百斤;田肯提倡分封制,赐五百斤;叔孙通定朝仪,亦赐五百斤;吕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斤。文帝即位后,对参与诛杀吕氏的大臣进行赏赐,周勃五千斤,陈平、灌婴各两千斤,刘章、刘揭各一千斤。武帝内修宫殿,外事四夷,赏赐无度。卫青抗击匈奴,他及其部下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霍去病劳苦功高,被赏赐五十万金。张骞出使西城,资金币帛等林林总总值数千巨万,黄金亦不在少数。
宣帝继位后,赏赐权臣霍光七千斤,广陵王五千斤,诸王十五人各百斤。王莽聘史氏女为后,一次用三万斤黄金作为聘礼,可谓花钱如流水。
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一书中专门做过统计,西汉一代,光是用于赏赐的黄金就有近百万斤。按照西汉时1斤黄金折合今日248克来计算,终西汉一代,皇帝赏赐的黄金量当在250吨左右。这还仅是赏赐一项,用于其他用途的黄金恐怕更为可观。
但到了东汉,皇帝似乎变得节俭了起来。他们再难有如此大手笔的花钱手法,《后汉书》里黄金的“出镜率”也大为下降。黄金具有不腐、不烂、不会被氧化的特性,再加上产地有限,它的增长必然是缓慢而稳定的,但它也不会凭空消失。奇怪的是,西汉那么多的黄金,到了东汉就突然变得稀少起来,这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对于这个谜团,如前所述,宋人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即“佛教耗金说”。他们认为,由于佛教的传入,大量黄金用于塑佛金身、书写金经,才使得汉金消失。但佛教到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国,南北朝才盛行,佛还未入,寺尚未建,又如何消耗黄金呢?
也有人说,西汉时的黄金,其实是黄铜。但是,西汉法律规定黄金是上币,铜钱是下币,两者之间绝不混同,而且也有兑换比例。《汉书·食货志》载:“黄金重一斤,直钱万。”也就是说,当时的一斤黄金可以兑换一万五铢钱(铜钱)。
如果“黄金”是黄铜的话,则会出现汉人以一斤铜换取一万个加工后的五铢钱的场景,这显然是有悖常理的。那西汉这么多的黄金,究竟去哪里了呢?
【黄金的轮回】
黄金不会凭空消失,但它可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我们不妨先了解西汉那么多黄金是怎么得来的。
一是继承了秦朝的遗产。战国时期,黄金就已经登堂入室。苏秦合纵联六国,说服赵肃侯时,就曾得到“黄金千镒,白璧百双”。几年后,苏秦佩六国相印返家,原来瞧不起他的“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从倨傲到恭敬的转变,其嫂一语道破,是因为见苏秦“位高金多”。可见在当时,黄金成为身份的象征,已然是各国贵族追逐的财富。
秦灭六国,收天下财富归于关中,刘邦是大秦的直接继承者。因此相当多的黄金便流向了汉朝,陈平用来离间项羽君臣的黄金,便出自其中。
二是黄金的开采。由于技术的限制,这类黄金是增长最稳定也最缓慢的一部分。
三是取自外地,也就是贸易所得。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国商人遂来往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各国,商业互动非常频繁。西边的国家喜欢中原的丝绸、茶叶,汉朝商人通过安息人,沿着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进行贸易,交易所得中就有黄金。
罗马人就对此抱怨颇多,他们认为花费了数量巨大的黄金来购买中国一种名为“缣”的丝织物,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工艺品,原价只值400到600多个铜钱,但输出到罗马市场后,却几乎与黄金同价,即1两黄金才能购买1两缣。
但秦朝的遗产总有用完的一天,黄金开采来钱太慢,贸易中的黄金既有流入,也会有流出,这些是无法填补西汉皇帝花钱的“无底洞”的。尤其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大举开边,需要巨量的资金,同时开边会产生大量的军功,赏赐的花费也是一笔大数字。
可哪里还有黄金呢?汉武帝想到了一个地方:黄金流出去的地方,就一定有大量的黄金。生活贫寒的平民只用得起铜钱,无法提供黄金,那么就只能从巨富贵族入手。西汉实行“酎金律”。汉文帝规定,每年八月在首都长安祭高祖庙时,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国的人口数量进献金饼用来助祭,每千人进献黄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人、不足一千人的小诸侯国也要按四两计算。以当时的中山国为例,人口接近67万,需要交纳2672两黄金。
借此途径,西汉政府每年可以获得黄金1550斤左右。汉武帝曾以酎金不足为名,大发雷霆,一下子撤销了百余位列侯,连同丞相赵周,因没有及时检举揭发,也被判处死刑。同时,他还向豪富吏民开刀,征收车船、算缗钱,即对有车、船、资本的人征税,一般是百分之二。又颁发了“告缗令”,鼓励告密,对隐瞒财产不报的实行没收,其中一半给予告发人。搜刮来的金饼会铸造成麒麟趾的形状,然后用来赏赐诸侯王和有功之臣。
元朔二年(前127年),即卫青受赐黄金二十万斤之后,国库很快就空了。掌管财政的大司农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向汉武帝建议向民众售卖武功爵,以及让他们可用罚金赎罪。可是谁会有钱买官和抵罚金呢?说到底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次一共掘金三十余万斤,直接解了燃眉之急。靠着这些手段,汉武帝从贵族富豪那里聚敛了大量的黄金,又通过赏赐将黄金派发给贵族富豪。
西汉时,大抵每年封君诸侯王和列侯、官吏及商贾,会以酎金、罚金、租税的形式,特殊时期还有以武功爵的形式将黄金流入国库,而朝廷又会不定期地以赏赐、奖励等形式回流到封君、官吏的手中。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这可能就是西汉多黄金的原因,因为它反复地被历史记载,以至于给人以巨量黄金的感觉。
【东汉的“死黄金”】
那么,西汉的黄金是怎么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呢?王莽时期,黄金的循环之旅开始遭到破坏。居摄二年(7年),王莽实行货币改革,发行大面值的货币错刀,与五铢钱并行。结果被私人大肆盗铸,货币开始大幅度贬值。原本只出现在大额交易和上层社会的黄金,就成了稳定的货币。
王莽开始收买流通在国库外的黄金,同时颁布法令,列侯以下不得挟有黄金,必须上交。如此一来,黄金就大量从封臣、贵族手中进入国库,但是不会再流回去。接着,大约到王莽登基或者稍后的时期,刘氏诸王侯纷纷被削。刘姓子孙争先恐后地献媚于王莽,分封制被终结后,封臣就无需交付酎金。他们要么把藏金都上交给了王莽的府库,要么私自保留黄金,黄金成了不流动的“死黄金”。
之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王莽拜将军九人,号曰“九虎”,带领精兵数万人东出镇压起义,却将“九虎”之妻留于宫中,目的是不想花费重金笼络人心,但又怕他们临阵脱逃,于是将妇人们当作人质。由于王莽的巧取豪夺和吝啬,当时皇帝的府库里有“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臧府、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这批黄金的数额应是西汉和新莽的顶峰。但这些,不过是一堆没什么用的巨额黄金储备罢了。王莽败亡之后,长安遭受洗劫,不仅未央宫被焚,其余宫殿皆尽被毁。赤眉军大肆劫掠之后,长安城几乎是一座死城了。众人遂收载珍宝,放了一把大火,向西而去,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大量的府库藏金就此散落民间。
东汉王朝一来没有从前朝那里继承一大笔国家黄金储备,二来没有通过“酎金制”这样的制度收取黄金,三来丝绸之路也不如西汉时期繁荣。朝廷没有正式的黄金收入来源,也就不愿意赐予了,所以就不见于正史或少见于正史,在后人看来就显得黄金量变少了。
最重要的是,东汉无法仿效西汉的聚敛黄金之法。东汉是由一群世家大族扶持而起的,刘秀就是南阳的地主。面对这种情况,皇帝不敢搜刮豪强的钱财,怕适得其反,引起这些支持者的反对。从此,豪富人家金宝盈箱,后顾无忧。汉光武的妻弟郭况就是一个侈靡的地主,史载他“累金数亿,家童四百余人,以黄金为器。阁下有藏金窟,列武士以卫之”。豪强地主是东汉的支柱,谁能从他们手里抢下黄金呢。因此,东汉不是黄金少了,只是黄金没有进入国库而已。
《后汉书》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广汉人王忳来到京师之后,在空舍中见到一个穷困潦倒、奄奄一息的书生。他心生怜悯,前往探望。书生对他说:“我来到洛阳之后,就得了病,命在须臾。但是我腰下有金十斤,愿以相赠,死后乞藏骸骨。”还没等到问姓名,书生就去世了。王忳立马花了一斤金子,将其厚葬,其余金子全都埋在棺材之下,无人知晓。黄金没有了用武之地,又不可能做低价值和铜钱比较,就只能慢慢退出流通领域。
昔日皇帝用以挥霍的黄金,大部分成为了富人的玩物,也有一部分散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平民安身立命甚至养老送终的保证。
【可观的地下黄金总量】
黄金还有一个去处——墓地。
汉代提倡厚葬,社会上追求极致的奢华,这种风气同样要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经历过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后,汉朝国力强盛。而武帝又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武帝陵墓的内室规制“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设相当豪华。陵墓的各种设施,和宫阙一般无二。
汉制规定,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献,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时期,每年以天下贡献的1/3充作修建陵墓的费用。他在位长达55年,当他驾崩的时候,茂陵已“不复容物”。
在皇帝的影响下,达官显贵也争起效仿,就连一般人家也要“糜财殚币,腐之地下”,大肆铺张。如曾在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两组豪华金扣嵌贝腰带,就都是用纯金打造,轻的超过半斤,重的接近八两。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观点,如位于江西南昌的海昏侯之墓,出土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加上其他金器,总重量竟达到了一百多公斤。
可以推论,西汉一朝,通过陪葬的形式进入地下的黄金总量一定相当可观。
地下藏着如此多珠宝财富,必然就会招来觊觎。老百姓每逢荒年衣食无着时,便会铤而走险去挖坟掘墓,寻找墓中随葬品以图生计。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墓葬之中的财富,也会变成军费的来源。史料记载,董卓的军队进入洛阳后,“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于遗,又使吕布领兵发掘诸帝王陵墓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在胁迫汉献帝迁都西京长安以后,又发掘长安周围的墓冢。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袁绍为了拉拢冀州百姓共讨曹操,也为了提振军队士气,特命帐下的文人陈琳作檄文。檄文中除了声讨曹操,还写了一则丑闻:曹操曾率领士兵,亲自发掘梁孝王的陵墓,打破棺椁,露出尸体,盗取金宝。他手下还搜罗了一帮盗墓专家,并给他们授予官职——“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日后曹操抓住陈琳,只是质问他:“你写文章骂人也就算了,为何要波及我的祖先?”陈琳谢罪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关于盗墓一事,曹操并无申辩,陈琳也只是承认身不由己,并没有提到自己有诬陷之举。兴许是早年发掘陵墓的经历,所以曹操临终时,再三嘱咐“无藏金玉珍宝”,他的儿子曹丕也反复交代后人不要立寝殿、通神道、藏金银。
金灿灿的汉朝,最终还是湮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中。我们只能等待未来有更多的考古证据,来逐步解开“西汉黄金消失之谜”。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