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灿兴
【奢侈之物】
葡萄,在《汉书》中被称为“蒲陶”,如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云:樱桃蒲陶,隐夫薁棣。”后世逐渐使用“葡萄”。
汉代之时,葡萄、葡萄酒即已传入中国。汉武帝时,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通达大宛(古代中亚国家),由是葡萄、龙文、鱼目、汗血名马等“充于黄门”。大宛去汉国万里,其国盛产葡萄酒,此外,其他如栗戈国,水土丰美,葡萄酒最为有名,再如大月氏国,善酿葡萄花叶酒。《汉武帝内传》虽为后人所撰,却也描述了汉武帝饮葡萄酒的场景——崇神的汉武帝,每到农历七月七日,就修缮宫廷,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帷、燃九光之灯、列玉门之枣、酌葡萄之醴,等待西王母的到来。
葡萄很早就在西域广为流传。今新疆高昌(吐鲁番)、龟兹(库车)及车师(吉木萨尔县)等地,均出产葡萄酒。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入龟兹城时,见此地胡人生活奢侈,富于生养,家有葡萄酒至千斛,可保存十余年不坏。
《太平广记》中讲了个故事:汝阴有一许姓男子,牵了黄犬在野外打猎,疲倦后在大树下休息。在树杈上捡到一五色彩囊,携带回去后,到了晚间,竟化成一女子,云:“我家府君的女儿想见您。”不久后,异香满室,渐闻车马之声,有女郎至。女郎年十六七,艳丽无双,着青衣。许姓男子随即大设酒席,其中大部分果品甘美鲜香,非人间所有,所设食具也十分华贵,有七子螺、九枝盘、红螺杯、蕖叶碗,皆镶金嵌银,光耀夺目,还有一玉罍,里面装的是西域车师国的葡萄酒,芬芳醇美。
在汉代,葡萄酒乃是极珍贵的酒。汉代赵岐《三辅决录》中载,汉灵帝时,中常侍张让专擅朝政,想要走他门路者,多不得见。一位叫孟佗的人脑子灵活,以家财贿赂张让的家奴,由家奴引荐,得以被张让接见了一次。此后社会上均以为孟佗与张让关系不一般,转而开始送钱财给孟佗,以求打通张让的路子。孟佗靠张让的名头捞取钱财后,又转送给张让。后孟佗将“一斛”(另有书说是“一斗”,古代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葡萄酒送给张让,张大喜,随即为孟佗谋取了凉州刺史一职。一千多年之后,苏轼还为此事愤愤不平,写诗讽刺道:“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斗得凉州。”
《太平御览》引述过魏文帝曹丕给群臣下的一通诏书,其中说:“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葡萄。当其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酿葡萄为酒,甘美醇厚,虽然容易醉却没负面影响,对葡萄及葡萄酒,曹丕算得上是情有独钟,认为天下珍果无有出其右者。
三国时,葡萄传入四川、长安等地。左思《蜀都赋》描述了蜀都葡萄,“结阴乱溃”;南北朝时,西魏长安的葡萄“园种户植,接荫连架”,虽然如此,葡萄、葡萄酒仍是奢侈之物。北魏时,宫人们得到赏赐的葡萄后,舍不得吃,转赠亲戚,而亲戚们也舍不得吃,乃历数家。北齐时,大臣李元忠向世宗进献了一盘葡萄,世宗以百练缣作为答谢,并附信褒奖。
南北朝时,西域的麴氏高昌王国,曾遣使向梁进贡葡萄所酿制的“冻酒”。结果王公士庶皆不识冻酒,皇帝命梁杰公品尝。梁杰公品尝后,品出所进贡的葡萄酒品质一般,味道略酸。使者无奈,道出实情,此年高昌遭遇风灾,葡萄不熟,故杂了些其他葡萄进去,导致所酿酒品质下降。在冬季,葡萄酒中的水分会冻结,将冻结的冰块取出后,葡萄酒的酒精度提高,且能长期保存,是上品佳酿。八风谷所酿的葡萄酒,经历了“冻”的工艺之后,质量上乘。南梁时人们就已知道,西域洿林的葡萄“皮薄味美”,无半的则“皮厚味苦”(洿林、无半皆为高昌国属城)。上好的葡萄酿出来的酒,如“洿林酒滑而色浅”,非其他地方所产能比。
【葡萄酒传入唐朝】
在唐初,随着疆土的开拓,国力的强盛,唐人沉醉在酣酒欢歌之中,亦无酒禁。及太宗破高昌国,得了葡萄酒的酿制方法,又为唐人增添了佳酿。
高昌国,地域主要在今吐鲁番地区。贞观年间,随着西突厥的崛起,处于其势力之下的高昌国,逐渐依附于西突厥。此时的高昌发展到二十二城,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势力,“西域朝贡,皆道高昌”。在亲近西突厥之后,高昌国不再向唐纳贡,反而截断西域贡道,又配合西突厥,攻破焉耆多城。
大唐使者来到高昌后,也没有得到礼遇,唐太宗痛斥高昌“无藩臣礼”。隋末战乱,大批内地民众逃入高昌、突厥,到了贞观五年,太宗用金帛从突厥赎回了八万余人。太宗令高昌护送内地民众回国,不想却被高昌扣押,用作苦工。贞观十三年,高昌、西突厥联合出兵,攻打大唐西伊州。
贞观十三年(639年)十二月,大唐颁诏问罪,出师讨伐。唐军一路顺畅,很快抵达高昌国境,先遣将领姜行本等攻占伊吾北山,切断了高昌与西突厥的联系。大唐军威浩荡,铁骑亘原野,金鼓动天地。麴文泰计无所出,发病而死。在唐军围攻下,延续了一百四十余年的麴氏政权告终,此后,高昌国被改为西(昌)州,置安西都护府。
葡萄酒为西域特产,一直对中原有进贡。唐太宗破高昌后,将马乳葡萄种子带回中土,于宫廷中培植。马乳葡萄颗粒大,肉质饱满,食用口感佳,酿酒也是上品。高昌酿制葡萄酒,普遍使用“踏浆之法”——将葡萄用脚踩破或用木棒捣碎,使葡萄的果汁与果皮酵母接触后充分发酵,与今日欧洲小型酒厂沿用方法非常相似,而与中原内地以稻米酿酒不同。
不过,唐太宗没有死板地完全按照西域的酿制方法,而是“自损益”,在原来酿制方法的基础上重新排列组合,结果酿出了一种“八色葡萄酒”,“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唐太宗对葡萄酒很是喜欢,在《置酒坐飞阁》中,他描绘了饮酒后的快感: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余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唐初时,高祖李渊宴请群臣,饭桌上有葡萄。大臣陈叔达拿了葡萄,却没有大快朵颐,而是用细纱包裹起来。李渊好奇,问他缘由,陈叔达道:“臣母病渴,求葡萄不能得,愿归奉之。”陈叔达官职侍中,位同宰相,仍难得一尝葡萄也。
到了太宗年间,京师及各地普遍种植葡萄。唐人张谔《延平门高斋亭子应岐王教》云:“昨夜蒲萄初上架,今朝杨柳半垂堤”,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云:杨柳千条花欲绽,蒲萄百丈蔓初萦。”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中枢,葡萄栽种极广。佛教艺术中,菩萨有时手持葡萄,或许寓意精神世界的充盈甜美,葡萄果粒繁硕,枝叶蔓延,则被人们寓以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美好愿望。于是,隋唐画匠将葡萄绘进敦煌壁画,各种各样的“葡萄纹饰”,成为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中君子”】
唐太宗以高昌酿酒法,所酿葡萄酒为绿色,长安始识其味。而唐代的葡萄酒多为绿色,被诗人吟诵。如杜甫《独酌成诗》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何为“绿酒”,众说纷纭。一说认为,绿酒乃形容酒液颜色,清澈透明;一说认为,绿酒泛指味道甘美的酒水;一说则认为,绿酒乃是古代的一种酿制技术,酒水呈现绿色。此种发酵技术,即高昌葡萄酒的“踏浆之法”
李白《襄阳歌》中云:“遥观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葡萄初发醅”,即描述了葡萄酒酿制的发酵技术。刚刚酿出来、还没有过滤掉酒糟的酒被称为“醅”(pēi)。“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中,“绿蚁”指的就是酒糟。当时酿造工艺不发达,新酿的酒有很多杂质,未滤清时,酒体浑浊,酒面浮起酒渣,呈现微绿色,细小如蚁,故有此称。
唐代西域各地,如西州(吐鲁番)、凉州(甘肃武威)等,均有上品葡萄酒出产,故有王翰《凉州词》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敦煌文书《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载:“蒲桃城,南去石城镇四里,康艳典所筑,种蒲桃于此城中,因号蒲桃城。”葡萄酒是当日敦煌人日常生中的一部分,以至于有“酒是蒲桃酒,千钱沽一斗”之说。
天宝年中,李白供奉翰林禁中。正值牡丹盛开之时,玄宗与杨贵妃前往兴庆宫沉香亭前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梨园弟子上前吟曲儿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刚饮酒,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欣然承旨,至沉香亭,挥笔急就《清平调三章》。唐玄宗大喜,令李龟年谱曲演唱,自己则吹玉笛伴奏。杨贵妃命人拿来玻璃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含笑且饮且听。
西凉葡萄酒被视为“酒中君子”。唐穆宗曾至临芳殿,赏樱桃,饮西凉州葡萄酒,穆宗饮罢,叹道:饮此顿觉四体融和,真太平君子也。”从此西凉葡萄酒,自宫廷至民间,遍及中国各地,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品。
景龙四年(710年)夏四月,唐中宗与侍臣于树中采摘樱桃,尽情享用,之后又于葡萄园大设宴席。可知此时,唐代宫廷之中葡萄的种植极为成功,葡萄园也被用作宴席场所。中宗时常饮葡萄酒,也将酒作为赏赐之物。大学士李峤入东都祔庙时,中宗特意令中官赐御馔及葡萄酒。但就在此年,喜欢宴饮,喜欢葡萄园中饮酒的唐中宗,被韦后及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玄奘喝素酒】
在佛教经典中,可见僧人饮葡萄酒记录。西游记》中,玄奘被刻画成了恪守戒律、滴酒不沾的木讷形象,这却不是真实历史。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贞观二年,玄奘到达素叶城(即碎叶城,李白的出生地)西四百余里时,受到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宴请。不一会儿,主人们的饮食呈上,主要是各种牛羊肉之类。至于玄奘,另外给他置办了净食。有“饼饭、酥乳、石蜜、刺蜜、蒲萄等”,食罢,玄奘“更行蒲萄浆”,注意,这个“浆”字有特别的含义,葡萄浆不等于葡萄汁,“浆”指的是比较黏稠的液体。有人曾指出,玄奘喝的葡萄浆其实是发酵过的葡萄汁,既然是发过酵的,那多少也是带一点酒精的饮料。
敦煌文书中,也有大量僧人饮酒的记录。敦煌寺院中设有酒库,管理各类用酒,寺院还有酒户,负责酿酒。而饮酒吃肉,在唐、五代时的敦煌乃至西域,是普遍现象。
佛教中有五戒,其中之一即戒酒。不过佛祖曾云:“若人饮酒,不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受善果报……饮酒念戒,益增其福。”只要不喝醉酒闹事误事,不起烦恼,以欢喜心来饮酒,还能增福。至于吃肉,只要不听见、不看见,不亲手杀动物,吃肉也无碍的。禁止僧侣不吃肉的,却是皇帝菩萨梁武帝,他以国家手段逼迫僧人吃素,僧人吃了肉,则由政府来惩戒。但在天高皇帝远的西域地区,僧人却是一直可以饮酒的。
唐代时,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来到中国,他记录道,中国人喝自己用发酵稻米制成的饮料,因为中国没有葡萄酒。中国人既不知道这种酒,也不喝这种酒,所以也就没有人带葡萄酒来中国。这种误解,实际上是因为苏莱曼的活动范围所限,他主要活动范围在南方,不知道在中国的北方早已流行葡萄佳酿了。
到了北宋时期,葡萄酒进入低潮期,众多繁荣的城市和店铺,卖葡萄酒的很少。苏东坡有一首《谢张太原送蒲桃》诗云: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惟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此时的苏东坡在汴梁,他要喝葡萄酒需要朋友从太原送来,也就是说宋朝葡萄酒的主要产地是太原,其它地方很少有生产葡萄酒的记载。
南宋繁华的临安也缺葡萄酒。陆游的《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中提到:“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把喝葡萄酒与穿貂鼠裘相提并论,可见葡萄酒的名贵和稀缺。要喝葡萄酒需到榆关之外,榆关就是今天的山海关。
当时,葡萄酒稀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盛产葡萄酒的河西地区,被西夏所统治,有时难得一段和平时期,宋朝从西域进口的,第一是战马;第二就是葡萄酒。
金代时,山西人元好问饮过各种美酒。去过西域的人告诉他:“大食人绞榨葡萄浆封口埋之,愈久味道愈佳,有人家甚至藏有千斛葡萄酒。”南宋大臣楼钥出使金国时,金人亦以葡萄酒招待。金国此时遭遇了最大的敌人蒙古,而蒙古则选择了与南宋结盟。彭大雅出使蒙古,写有《黑鞑事略》,其中记录了蒙古人酿制的马奶酒及葡萄酒,“其色如南方柿漆,味甚甜。闻多饮亦醉,但无缘得多耳”。
在古代中国,葡萄酒一直是昂贵物品,非常人所能消费得起。明初,山西太原每岁有葡萄酒进贡,朱元璋认为葡萄酒过于昂贵,吩咐不必再进贡。
到了清代,康熙帝不大饮酒,晚年却迷上了葡萄酒,且还要进口的葡萄酒。为此康熙帝特意指示广东,如果洋人手中有好的葡萄酒,不妨多采购。到了清末,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人对西方菜肴评价极低,唯一得到好评的,就是红毛烧酒(红葡萄酒),“色如血,食涓滴能醉,颇香美”。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