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与“香港”

2023-07-25 17:05:2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张 晨

  人们似乎总在向往“偷得浮生半日闲”。我只要略有闲暇,环顾房间也整洁,于是心境宽和,最惬意的就是点一片香,放在熏炉里。自从在苏州淘得一个黄铜的手炉,我的熏香事宜多半就劳它大驾了,用得愈久,愈能体味出熏香的妙处。

  小时候念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总觉得隔膜,为什么李白会把庐山看作香炉呢?老师说那当然是诗人的夸张了,庐山再大,在诗人眼里也只是香炉一个。对这个说法,我一直似懂非懂,将信将疑。

  多年以后,偶然见到西汉铜博山炉实物,下有承盘,是焚香时承接热水的。而那炉盖则铸造成了群峰耸立的模样,山间亭台鸟兽若隐若现。想象一下,若盘承热水,炉中焚香,那缕缕轻烟便自山中无数幽深的洞穴中袅袅升起,缠绵婉转,如雾如岚,氤氲着一派山海气象。“日照香炉生紫烟”,原来如此!

  传说中,博山炉是西王母遗留人间之器,汉武帝为了迎接她,曾经燔烧“百和之香”恭候。汉代之前,中国人所用的香料乃是薰草或蕙草,与之匹配的香炉,炉身极浅。等到龙脑、苏合等树脂类香料自西域传入,其馥郁程度远胜薰草,始有了博山炉之创制,炉身较深。葛洪《西京杂记》里说,长安有工匠能制造高达九层的博山炉,其巍巍之状可想而知。

  及至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博山炉的山嶂造型逐渐被莲花取代,虽然形制大体相似,但已是另一番面貌了。后世的香炉也有沿用博山式炉盖的,但炉身大多是另配的造型。宋代瓷业日趋发达,许多名窑涌现,官窑、哥窑、定窑能够烧制出相当精致的瓷香炉。《香笺》上说,瓷香炉以大如茶杯而样式典雅者为上品。

  香炉中身世矜贵的当属宣德炉。当时明朝国力强盛,从暹罗国进口了数万斤名贵的“风磨铜”,这种铜料的主要成分是红铜和黄金,颜色呈紫红。宣德皇帝亲自督促,命令工部参照历代古器和皇家内库藏品的样式,设计出了宣德炉的形制,铸造中还掺进了金、银等贵金属。

  数千件铜香炉铸成,“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燃久之,灿烂善变”。据说,铸造宣德炉的铜经过了12次冶炼,而一般铜器至多4次。靡费了如许人工、物力,难怪存世的宣德炉真品价格惊人了。

  博山炉之高,宣德炉之贵,都是沉甸甸的大气象。其实,古人也有精巧玲珑的焚香器具——香毬,又名“卧褥香炉”或“被中香炉”。

  香毬通常有一个精雕细刻的镂空外壳,由两个金属半球体卡榫锁扣而成,有的带有长链。香毬里面藏着一个放置香料的小碗,是利用机械平衡原理制造的,与现代的陀螺仪相似。任凭球体千转万转,小碗始终朝上,不会让香料倾覆熄灭。唐人元稹有诗咏香毬:“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焚香时,香烟自香毬的镂空处飘溢,“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把香毬藏在袖里,或握在手中,行止间自然香风细细。香烟飘若游丝,隐隐现现,携香的女子便有了几分仙气。

  汉代至魏晋时期,熏香一直为贵族独享,只因那名贵的树脂类香料产自西域,来之不易。魏武帝曹操对这种奢靡雅事的态度就有所保留,他倡导节俭,禁止家人熏香,也不许把香藏在衣服里或带在身上。

  直至隋唐以后,两广、海南地区的“南香”渐起,有了这本土所产的香料,焚香之事才得以普及。说到“南香”,有个典故不能不提,那就是香港名称的由来。叶灵凤先生曾撰文详细考证,在《香港的香》一文中,他写道:

  东莞出产的香,在当时南方各地出产的香料之中,算是最有名的,称为“莞香”。莞香远销至当年苏杭和京师,香农将他们的出品,从产地集中到石排湾附近的这个小港,从这里用大眼鸡船运至省城,再由省城北运。于是岛上的这个小港就称为香港,附近所住的村庄也就称为香港村。

  对于焚香之事,古代士大夫十分重视和讲究。宋人黄庭坚曾作《香之十德》,历数熏香的诸般好处:“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在《考槃余事》一书中,明人屠隆罗列熏香之妙:可以清心悦神,可以畅怀舒啸,读书时可以帮助驱除睡魔。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为之者。”在李渔先生看来,焚香这样的雅趣之事,哪能由他人代劳呢。

  明人高濂精于焚香之道,在《遵生八笺》里,他详尽介绍了焚香时该如何掌握火候。对于檀香、沉香、甜香、龙涎香等各类名品,高濂亦有独到的品鉴,把它们划分为“幽闲”“恬雅”“温润”“佳丽”“蕴藉”“高尚”等具有不同特质的品类。

  冒辟疆回忆与董小宛的相处时光,“姬每与余静坐香阁,细品茗香”。焚香不单可供品赏,冒辟疆还说,“久蒸衾枕间,和以肌香,甜艳非常,梦魂俱适”,指的是亦可熏染被褥,助人安眠。

  在古代,用香炉熏染衣被是身份的标榜。关于具体步骤,宋人洪刍在《香谱》中交代得很仔细:除了必备的香炉,还要设熏笼,把衣物摊覆其上;在熏笼下放置一大罐热水,使衣物在热蒸汽中变得濡润,才能更易于沾染香气,且不会有焚熏的烟火焦味。熏被子则在床上进行,这自然是因为被褥宽大,怕落在地上沾了尘土。

  源于中国的焚香之道,在一千多年前被鉴真和尚传到了日本,最开始只在僧侣间流行,后来贵族阶层也喜欢起来。香道在日本一直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当然与香料的昂贵大有关系,然而贵族们却自得其乐,把焚香、闻香的仪式不断细化提升,使之成为一种高格的艺术。

  在《源氏物语》里,就有贵族家眷们制香、品香、评香的描写。第三十二回《梅枝》中,源氏命家眷们配制熏衣用的香剂,有人奉赠香料若干,可源氏发觉品质不及从前的好,便命人打开仓库,取出从中国舶来的各种香料,分送给各位夫人。

  香道与茶道、花道并称“三雅道”。焚香时,香烟升腾缭绕而又消于无形,可体悟世事之无常多变;在品闻各种香气的过程中,心中观想不同的景象,可修炼精神世界的安寂宁和。一个人若要修习香道,几乎得花去一辈子的时间,可谓漫漫修远。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