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2023-07-25 17:05:2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张 嵚

  如今看似稀松平常的冰块,在古人的生活里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生活消费品。

  说到古代冰块的用途,历史爱好者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吃”。慈禧太后的一大爱好,就是把青胡桃砸开后,“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和慈禧太后有着相似爱好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吃冰”是古人的一大享受。自宋朝年间起,大量的冷饮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清年间的大城市里,夏季走街串巷的“卖冰人”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碰上酷热时节,冰块价格常常走高,乾隆年间的某年盛夏,一斤冰块甚至卖到了五百文钱,当时一个馒头才卖两文钱。

  其实,除了吃,在医药、冷藏等各个领域,冰块也有着广泛用途。比如在明朝万历年间,冰块还助推了一场“价格奇迹”:《五杂俎》里记载,明朝万历初期的北京,鱼、蟹等水产都是珍品,价格远高于猪、牛、羊肉。但不到20年时间,鱼、蟹等水产“累满于市”,价格一路走低,比猪、牛、羊肉便宜得多。为什么呢?因为沿海大量“冰鲜船”采购冰块后出海,把捕捞到的水产用冰块保鲜后再贩入内地,市场上的水产供应因此剧增,价格也变得亲民。

  如此景象,自然意味着古人对冰块的巨量刚需。单是清代时的北京,就有23座官方冰窖,每年能储藏20万吨左右的冰块。而在看似气候温暖的东南各城市,藏冰也是一项必备功课。比如在明末的苏州,全城有24座冰窖,宁波仅黄洋一地,明代中期就有四五座大冰窖,清代时更有连绵的“冰屋”。

  这让人不禁要问,在没有制冷技术的古代社会里,需求量如此巨大的冰块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常见于各类小说的冰块来源,是“夏造冰”技术。据《淮南万毕术》《汉书》等史料记载,只要“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井中三日,成冰”。也就是把烧开了的水倒进大瓮里密封好,再沉入井水里三天三夜,就可以在炎炎夏日得到冰块。虽然从物理角度说,这个技术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对空气湿度、容器容积、水温等要求极高,就算能造冰,产量也不高。

  所以,古人日常生活中用的冰,绝大多数都是天然冰,来源也只有一个:采冰。

  中国古代的采冰业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周朝时就有了专门掌管采冰的官员“凌人”,《诗经》里也有“二之日凿冰冲冲”的咏叹,即每年农历十二月的酷寒时节,就是采冰的时候。考古人员曾在西安汉代长安城五号遗址里,发现了专门用来藏冰的“凌室”,其内部构造设计已经十分科学。随着采冰、藏冰技术的进步,中国历代的冰块产量日益增加,消费群体日益扩大,明清年间的采冰、藏冰技术已是十分成熟。

  以明清年间的北京城为例,当时北京冬季的气候十分寒冷。据《帝京岁时纪胜》等史料记载,当时从护城河到皇宫内苑都有大面积的“冰床”,清朝皇宫里也有传统的“冰嬉”活动,即滑冰运动,甚至还有“冰上蹴鞠”。民间的滑冰活动也非常热闹,康熙年间北京百姓甚至还有“悔作银河冰上人”的热闹景象。

  北京城的采冰工作同样是在农历十二月前后开展,清代的采冰工作由工部都水司负责,会动用120多名差役。他们往往在深夜开工,先把采冰场清理干净,再用六尺长的冰镩,划出一块块边长约为一尺五寸的方正冰块。这些坚冰被采出后,用采冰车运到冰窖门口,再沿着冰板的斜面推入冰窖中,整个采冰工程大概持续一个月,过程十分艰辛。清朝嘉庆年间的《采冰歌》就生动还原了采冰现场:“穷人爱钱不惜命,赤脚踏冰寒割胫。”

  不止在酷寒的北京,在气候相对温润的南方,冬季采冰同样是常见景象,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渔民们需要大量冰块冷藏海鲜,所以对冰块的需求一直十分旺盛。早在南宋年间,江南地区就“沿海大家始藏冰”,但毕竟南方冬季的温度较高,河流结冰期也短,所以冰块数量有限。直到明代,新技术出现,据《张居正集》记载,只要“用盐撒冰上”,就可以一层盐、一层冰,冰块要厚实很多,冷冻保鲜效果极好。

  有了这个技术突破,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的采冰业在明清年间成了热门产业。上海农民尤其善于把握商机,他们常常在严冬到来前的农闲时,往农田里大量灌水,用各种办法生成天然冰,然后在自家土窖里泥封储藏,等到渔汛时高价出售。通过这样的方法,一亩稻田就可以制出20吨冰块,当时上海有句民谣:“年年窖得一田冰,柴米油盐‘找牌头’(不用愁)”。南方城市冰窖里的冰,多是这种人造冰。这种操作甚至还衍生出了产业链:每年江南的冰鲜船多是先在上海收冰,然后再去港口收海鲜。

  1845年至1860年,西方国家陆续开发出机械制冰机。自1884年起,英、德、日各国先后在中国开设制冰厂,传统的采冰业遭到剧烈冲击,渐渐消失;近代中国的冷饮业、冷藏业等产业却就此起步。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