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克飞(文史学者)
【永宁村:小榄镇的缩影】
上世纪50年代,广东中山小榄永宁村还是一个贫困的村庄,全村只有四头耕牛,没有任何电气设备。村子人多地少,七八成村民入不敷出,即使是坐月子煲姜醋这样的小事,有些村民都无力承担,半夜跑到别人地里偷姜。直至1956年,村里才开起第一间手制砖瓦厂。
拍板建设砖瓦厂的是时任永宁大队书记李汉章,他利用村里的一千多亩鱼塘和部分土地,办起了金鱼场、鱼苗场、花木场和畜牧场,开始搞集体经济。
因为村里田基较高,村民们浇水时必须担着水桶走台阶,不但辛苦,也不安全。当时用来防御洪水的中顺大围已经兴建,旧日水患威胁不再,因此李汉章决定降低田基,不但方便村民劳动,腾出来的基泥还可以烧砖制瓦,砖瓦厂虽然简陋,但年年都有一定的集体收入,可让村民们告别茅草房。
永宁村的巨变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到1980年,永宁通过招商引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办起了制衣厂、粮油加工厂、塑料绳厂等集体企业,成为全国第一个“千万富翁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
1984年,永宁人敏锐地发现中国内地还没有自主生产的胶粘带,只能依靠进口。于是,永宁人联系华侨合资兴办胶粘厂,这就是后来的永大胶粘厂,也是永宁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首家专业生产制造压敏胶粘带的专业公司。如今的永大,获得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等荣誉,产品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是永宁村致富路上的标杆企业之一。
1986年,永宁村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广东首个“亿元村”。1993年,永宁村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位列全国十大首富村之列。但可惜的是,带领村民走改善生活之路的李汉章,没来得及见到永宁村的巨变。1980年5月20日,刚从外地赶回来的李汉章,在总结会上因心脏病突然离世,人们为他入殓时,发现他竟没有留下一点存款。这一年,永宁村集体年收入已破千万元。
与一般人想象不同的是,永宁村在走上致富路后,那里不仅有工厂林立的一面,老村依然小桥流水、祠堂林立,保持着可以让人诗意栖居的古村落风貌。
永宁村是小榄镇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小榄镇,不但是一个经济总量接近500亿、基础建设宛若城市、常年位居全国千强镇或百强镇前列的工业强镇,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且兼具人居环境的文明之镇。
改革开放后,小榄曾屡创经济奇迹,除了永宁村之外,国内第一个被报道的农村“万元户”也出自小榄镇。此外,小榄还诞生了全国第一家镇级三甲医院、全国第一家村镇保险公司、广东第一家村镇银行,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分入学办法,也就是随后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的“积分制”。赫赫有名的乐百氏、华帝、榄菊、建华管桩、长青、木林森等企业,也都在此诞生。
【崇文尚武,人才辈出】
要寻找小榄人的集体记忆,凤山公园是最合适的地方。它不但是小榄最早的公园,承载了小榄人近百年的欢笑,也是许多旧时祠堂的所在地。
在园内闲庭信步,但见树木层林叠翠,绿荫蔽日,清风飒飒,虫鸣鸟啼,各式亭台楼榭分布其中,逸趣怡然,其中以凤山南麓的凤凰台和凤山山岗的起凤楼为首,让游人在步登山径后可俯览旧城风貌,临风快哉。
小榄镇位于珠江下游河畔,地处中山市西北部。古时的小榄是珠江口的小岛屿,因境内有小山丘形似橄榄得名。南宋迁民在这片土地上依山傍水而居,逐渐聚集,终在冈头、冈底形成较大的自然村落。宋、元、明、清四代,两榄地区经历乡改坊都、都改区等行政区划变更,地域板块亦有所变更,曾名为大榄都、榄都、香山县三区,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始沿用“小榄镇”称谓。
古时候,因境内山丘星罗棋布,榄乡流传着金、木、水、火、土“五星聚境”这样的说法。“五星”是指榄碇山、大榄山(飞驼岭)、小榄山(凤山)、园榄山、半边榄山(龙山),形成了错落的地形,被看作是吉星拱照的风水宝地。
小榄不仅因山得名,亦因水而生。由于小榄山丘错落,西江水受南部山峰及岛屿拦阻,泥沙在岛丘聚集,镶嵌成沙洲,最后连成沙坦、平原。小榄先民在浮生沙坦上圈筑沙田,建筑堤坝,逐渐形成了“九龙入堂”的水网格局。“九龙”即流经小榄境内的九条内河涌,河涌互相交错刚好形成“匝”(“匝”在小榄话表示一圈的意思)。
这密密的水网,哺育了一代代小榄人。小榄的发迹史便是一部珠江三角洲的迁民史。从疍民散居,到宋元南迁的中原南雄珠玑巷子民聚居,再到明清时代的屯军、驻军定居,小榄的人口得到很大发展,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小榄各族姓从四面八方前来,亦带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俗。
诗酒赏花的文人雅士中,最著名的当数明代名臣何吾驺。他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授庶吉士。崇祯末年,掌握朝政实权的温体仁起用魏忠贤余党做事,何吾驺与之意见不合,因而被罢官。清顺治二年(1645年),福王朱由崧在福州自立弘光朝,召何吾驺任首辅(宰相)。翌年,清兵攻入闽境,何吾驺踉跄返回广州,后辞归故里,卒于家中。正是何吾驺,在崇祯年间辞官返乡后,在故宅边的凤山开辟了一处“翁陔园”,即如今凤山公园的雏形。
时移势易,沧海桑田。如今规模宏大的翁陔园早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仆射何家祠”。仆射何家祠位于今日小榄镇云路街,三进三间之布局,建筑为硬山式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具有鲜明的清代晚期地方建筑特色。
因为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小榄形成了强大的宗族和士绅力量,也因此有着悠久的自治传统。清嘉庆年间,小榄乡人在积厚祠设榄乡公约,多由何、李、麦三姓任约绅,掌理乡中自治事务,兼调处民间纠纷。
当时三大族姓各有自己的聚居地,如慈恩坊(今中大街)、西闸坊(葵溪)多为何姓聚居,泰宁是李氏聚居地,又称“麦局”的滘口则多为麦姓聚居。因为有功名的人很多,所以小榄一度镬耳屋林立(镬耳屋这种民宅必须是有功名者方可修建),直至今日仍然保留不少。
有这么多人可以从科举中脱颖而出,可见小榄学风之盛。宋代和明代,小榄以私学和私塾为主,清代则广泛开办官办书院、学堂和学校,有著名的榄山书院,小榄第一间私立学校——启明学堂,小榄第一间氏族学校——麦氏两等小学堂,小榄第一间公立小学——榄山第一高等小学堂等。
小榄不仅仅文风盛,商贸也有悠久传统,早年就有“三墟六市”,如今小榄路名中仍有新市、朝市、晚市、三角市、鸡鸭市等街巷名得以留存。明代的小榄依托便利的水陆交通,商贸已经相当发达,桑蚕业和果蔬业更是繁荣;清中叶时,小榄的集市商贾云集,仅桑蚕市场就“岁入百余万两”,富庶一方。
这种商贸基因遇上改革开放,使得小榄迸发出无尽活力。
【变身工业大镇】
有“凤”就有“龙”,小榄不但有凤山公园,还有龙山公园。
龙山可谓见证了小榄的巨变。资料显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龙山一带都以荒地、河溪、鱼塘和菜地为主,山上少有植被,俨然一座荒山。随着时代向前,龙山周围开始铺路搭桥,各种企业迅速成长,金融商贸飞速发展。龙山也广植绿被,由荒山变身公园。
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小榄镇还是一个农业镇,工业近乎空白,真正拿得出手的盈利企业仅有糖厂和农机厂。当时最穷的生产队,连买红纸写标语的钱都拿不出来。即使是最勤快的劳动力,一年的工分算下来,也不过三百多元收入。
1978年12月,小榄公社以北区大队为试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于第二年在小榄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小榄工商业重新步入正轨。1979年末,全镇已经拥有各类工厂46家,工业总产值达到3740万元,向国家提供财税收入270万元。当然,一切仍在起步阶段,那时的小榄镇没有一辆私人小汽车,摩托车也是稀缺品。但作为改革的急先锋之一,小榄引领风潮之路,也在此时开始。
1979年,小榄人黄新文登上了《人民日报》,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公开报道的农村“万元户”。这篇名为《依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的报道中写道:“中山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农民黄新文一家,不仅积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而且努力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1978年一家八口三个劳动力全年总收入超1万元。”
有趣的是,当时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潘家珉在选题会上汇报这一情况时,许多同事都不相信,认为年收入过万肯定是“歪门邪道”,建议严格核实情况。黄新文家的两个厕所也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当时的农村一般只有公厕,家庭私人厕所很少见。记者便询问黄新文,你家才这么几口人,怎么就有两个厕所,黄新文的回答是:自己从早到晚都很忙,不想一大早和家人争厕所用。新华社广东分社原记者李沪则回忆,他们探访了黄新文的蘑菇种植,还有养鸭养猪的情况,详细计算了他的各种收入,一笔一笔来算,最后发现这个万元户货真价实。
这篇报道当时在中国大地上引起轰动,更让人惊讶的是,黄新文是第一个,但并不是唯一。仅仅他所在的小榄埒西二大队,1979年全家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的就有30户,全公社多达100多户。
当然,小榄的飞速发展,依靠的还是工业。
1969年成立的中山半导体五厂,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为珠江口发电机提供产品,1974年开始门锁生产,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屡屡攻克难关,创建了企业形象。1978年,小榄镇党委作出了一个重要创新,决定成立制锁二厂,将制锁业务从半导体五厂分离出去独立发展。
此举影响深远,甚至被视为小榄规模产业发展的“第一桶金”。制锁二厂后来发展为鼎鼎大名的固力锁厂,并与华锋等其他品牌一起带动了小榄镇制锁业的发展,从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造就了“南方锁城”。在制锁业的基础上,小榄大力发展五金业,成为“五金之都”。2002年,小榄被授予“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称号,2004年被授予“中国五金制品(小榄锁具)出口基地”称号。
除了五金、电子电器,服装制鞋、食品饮料和印刷包装也是小榄的支柱产业。其中最知名的企业当属乐百氏,1989年,企业家何伯权在小榄“捣鼓”出了一款新饮料,为了引起市场轰动,他最初的广告是一个红底白字的横幅“热烈祝贺乐百氏奶投放市场”。选择如此“简单粗暴”的广告方式,效果却立竿见影,让大家记住了乐百氏。
就在乐百氏如日中天之时,有7个小榄人也坐不住了。1992年,黄文枝、黄启均、关锡源、李家康、邓新华、潘权枝和杨建辉等人下海,自掏腰包百万元,成立九州燃具设备厂。当时的办公室只有20平方米,这就是华帝股份的前身。20年后,华帝股份成为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厨卫制造公司。
想得到、放得开,敢闯敢干,是榄商“打天下”的特质。1999年,华帝在国内率先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七名创始股东退出公司管理,确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在家族企业遍布的珠三角专业镇里,其魄力是少见的。
华帝令人称奇的,还有一段不走寻常路的营销手段。2008年奥运会,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华帝抓住这个机会,把广告打到奥运火炬上,设计出“祥云火炬”,打出的广告词是“它在珠峰仍稳定燃烧”。10年后,在俄罗斯世界杯上,华帝再用一次打出“法国夺冠退全款”的广告,被称为当年最成功的世界杯广告。
此外,国内LED封装的王者、照明创新领域的先驱——木林森,全球最大管桩生产企业——建华管桩,国内乃至东南亚最大的燃气具阀门制造商——长青集团,国内家居服与内衣裤第一品牌——康妮雅,都是小榄的明星企业。
【菊城传说:小榄人一诺千金】
作为工业大镇,小榄名头甚多,如“中国乡镇之星”“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办公家具重镇”中国电子音响行业产业基地”中国内衣名镇”“中国脆肉鲩之乡”“全国毽球之乡”等,但最著名的头衔,还是“菊城”。
小榄人赏菊,最爱去的便是凤山公园。此举之所以形成传统,是因为早在清代,小榄人兴办的“菊试”,就以凤山内的何氏大学士祠为“赛场”。而清代和民国时期,每六十年一届的甲戌菊花大会也都在凤山举行。直至今日,凤山仍是菊花会的最重要会场。
相传南宋咸淳年间,一位失势皇妃逃出皇宫,隐居于韶关南雄珠玑巷。后来消息走漏,咸淳九年(1273年),宋度宗为追究此事,扬言灭口,珠玑巷居民纷纷避祸南迁。咸淳十年(1274年),一些难民逃至小榄一带。时值秋天,黄菊遍野,他们将之视为福地,于是开村垦荒,在此定居,菊花也成为小榄的象征。
到了明代,小榄人通过科举,不少人踏上仕途,荣归故里后往往兴建新宅,并以养菊为乐。满清入关后,时局动荡,小榄也被战乱波及,民不聊生。直到康熙年间,社会逐渐稳定,小榄民间菊艺才得以复兴。当时小榄人已经开始从江南地区引入新品种,在栽培和养护上也有更多心得,使得小榄有了“小柴桑”的美誉。
清乾隆元年(1736年),小榄出现了“赛菊”的活动。当时,小榄李姓和何姓祠堂前盖搭花棚,摆开菊场,列出各种名花,乡中文人雅士为菊花取名并吟诗作对,继而推魁首,按序颁奖。当时评菊立下“三不”标准,即不脱裙(叶)、不交枝、不跪脚。这就是所谓的“菊试”,道光年间的《香山县志》则记载,菊试是在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高下”。
1814年,首届菊花大会举行,并将甲戌年定为小榄菊花大会之期,即每60年为一届。首届菊花会上,菊社花市星罗棋布,沿河岸点缀。
1949年后,小榄人认为60年一届菊花大会周期太久,改为十年一届。1959年,小榄举办1949年后的首次菊花会,盛况引来众多报道,也让小榄得“菊城”美誉。
在停办了一段时间后,1979年的菊花会重回正轨,不但国内媒体争相采访报道,还有许多海外人士参与。小榄也以这次菊花会为契机,展示改革之风,吸引侨资,许多海外乡亲目睹小榄新变化后,纷纷回到家乡兴办工业。也正因此,有人称这次菊花会是小榄改革开放后真正的“第一桶金”。
经济发展后的小榄,愈发重视文化,菊花会再次成为时代见证。1994年又是甲戌年,按照60年一届的传统,这正是小榄第四届甲戌菊花盛会之期。为了承前启后,小榄早于1992年便开始筹备,将1994年菊花大会办成了大型文化艺术节。
这次展会盛况空前,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达600多万人次。在展出的几百盆大立菊中,最高一盆的单株花达到5677朵,打破了世界纪录。各种菊花嫁接技艺与菊花吊扎技艺也得以展示,其中有菊花单株嫁接60个品种而开放一致,不但是菊艺珍品,也寓意展会“60年一届”。
甲戌年菊花大会,是小榄人的诺言,同时他们也认真践诺。而在小榄经济腾飞的今日,每年都有大中型的菊花会,它不仅仅关乎菊花,也将小榄的人文艺术和生活串连在了一起。
每次菊花会期间,小榄都会举行大型的传统五人飞艇赛、风筝赛等项目,而最具特色的民俗,是在纵横河涌中开辟出具有特色的水色匝进行水上飘色活动(俗称水色),则是小榄菊花会中最有水乡特色的民俗活动。
小榄水道密集,明清时期,榄乡人为保一方平安,祈求风调雨顺,兴起在河涌上举办水色活动。巡游中,小童作为“色心”装扮成民间传统故事人物,吸引了涌边百姓争先围观,盛况空前。如今,虽然水色巡游已式微,经整修的水色匝风光旖旎,依旧是小榄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榄菊花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食用。小榄人创造出菊花炸鱼球、菊花刺身、菊花肉、菊花饼、酿菊花酒、菊花水榄、菊花八宝糯米饭等经典菊花菜式,成为中山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小榄菊花早已实现了“展会搭台,经济唱戏”,“菊花经济”带动了多项产业的发展。菊花会带动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旅游业、运输业和餐饮业,还推动了“小榄造”产品的销售。许多小榄企业早已习惯借菊花会机会,进行各种展销与洽谈。
如今走在小榄镇,随处可见高楼大厦、大型商圈与幽静古迹并存的场面。在水色匝河涌上悠然而立的双美桥,就是小榄的标志性古迹。这座单孔石拱桥兴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一直记录着菊城水乡的灵秀之气。双美桥旁的双美府,建于民国初年,其前身是民国官员谢云龙旧宅。2010年,双美府重修,以活化利用的原则设为小榄水乡民俗馆。它也是小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周边开设了咖啡馆等各类青年创意特色店铺。此外,小榄的一些祠堂和旧粮仓,也被打造为创业基地。
传统与时尚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和谐、工业和环境的和谐,本质是小榄人创新意识的体现。创新需要活跃的思维,也需要胆量,还需要包容,“小榄精神”恰恰兼容了这三点。2021年,小榄全镇市场主体突破8.5万户,换言之,每不到10名小榄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全镇规上限上企业总量达1341家,每平方公里土地就拥有超9家规上限上企业——这正是小榄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