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守峰(文化学者) 郭芙秀(资深媒体人)
山峰似斧削般奇秀林立,近浓远淡;河流清澈如玉带,环山绕田,缓缓流动。河流与山峰的水墨画卷之间,酣睡着大片平原,各种颜色的农作物把土地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毯子,有碧绿的水稻,有金黄的菜花,有郁郁葱葱的茶园,也有青翠欲滴的菜苗。这是桂林,还是江南?即使广东本省人,可能也不曾想到,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自己家乡的一部分——英德的英西峰林。
人们提起广东,首先想到的是机器轰鸣的各种车间,是艳阳里的高楼大厦和市井喧腾。然而,经济大省广东也有着青山绿水的温柔一面。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挺起了全省制造业的“脊梁”,但一些村镇地带依然沉睡如处子,等待被唤醒。如何让这些偏远地带以自身独特优势在乡村振兴的百舸争流中独树一帜?试以英德九龙镇的生态发展之路为例——
最美小镇:峰林水乡需要生态游大格局
九龙镇位于英德西南部,和附近的黄花镇、岩背镇一样,属于石灰岩山区。喀斯特地貌赋予这片土地以独特的水墨峰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又让它冬少严寒、夏少酷暑。三镇之内,三十公里长的乡间道路弯弯曲曲,串起了难得一见的世外桃源景色:温暖湿润的沃土上溪流潺潺,牛羊散落,千姿百态的秀峰,神秘莫测的钟乳石岩洞,三五里必有竹林与古树,林后必有悠闲的村落与村民。远望云海掩映山峰,瀑布高悬岩洞;近看田园硕果累累,田野落英缤纷。数百年来,这里的人们过着最为简朴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美丽的峰林只是他们田间地头的屏障与界石而已。
直到1990年,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陈传康来此考察,大为惊叹,广东省内居然隐藏着“惊为天人”的峰林走廊,当即赋诗一首:“飞借桂林山,漓江换明迳。游廊迎奇景,簪峰镇九龙。”自此以后,英西峰林和英德九龙才渐渐为世人所知、为省内人所知,可依然算不上闻名。毕竟处于山区乡村之内,谁会跋山涉水专门来一个村镇游玩呢。
广东本身不是旅游大省,没有特别著名的热门旅游景点。但是,广东人是支撑全国旅游业的主力军之一。前几年,笔者去广西桂林和贵州、云南等地做社会调查时,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得知乘客来自广东,都很热情地表示:全国别的地方有疫情都不怕,就怕广东有疫情,广东人爱吃爱玩儿,消费能力强,景区最欢迎。一旦广东人来不了,这些地方的景点都会空荡荡的。据统计,广东游客占桂林以及贵州等邻近省市游客量的60%。
既然本省有人的资源,又有旅游资源,为何不把爱旅游的本省人往英西峰林走廊引一引呢?在国内知名景点节假日常常火爆到挤不动的今天,发展省内游已经是一种趋势。而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生态旅游,对于英西峰林走廊上的九龙镇,是最合适不过的乡村振兴策略。同时,发展旅游业也是最好的保护绿水青山的办法。
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近些年来,英德大力推进道路交通建设,汕昆高速、清连高速、新农村连接路,这些交通网络把英西峰林走廊核心区带上了高速发展轨道。为了盘活这片好山水,九龙镇还引进了大的旅游公司,帮本地出谋划策,规划景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出了“洞天仙境”和“九龙峰林晓镇”两个4A景区。九龙镇也成了岭南峰林水乡的样板、最美乡村的代表。如今,全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
在这个过程中,生态旅游盘活的不仅是九龙镇的经济,也成功影响了当地的村风村貌,调动了村民的创业积极性。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特产档口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
笔者每年去一次英西峰林,每次去,都感受到大的变化。但是就当地旅游业发展空间来说,仍然大有潜力可挖。拿九龙镇着力打造的“峰林晓镇”景区来说,把溶洞、花海、峰林、儿童乐园融为一体,圈为一个大园子,固然方便直观,但从生态面貌上说,这个景点舍近求远,本地特色峰林只是个陪衬,突出的前景反而是全国各地景区争相效仿的花海、乐园。如果能把三镇统一规划,以峰林骑行、徒步、攀岩、露营这种更为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为着力点进行宣传,可能会在厌倦城市生活的珠三角都市人中引起更强烈的反响,但这需要跳出九龙镇看九龙,需要英德市甚至广东省等更高层级的设计。
红茶小镇:茶文化与生态游如何相互促进
说到茶园、茶叶,我们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云南茶、潮汕茶、福建茶等,但就像美丽的英西峰林被埋没在旷野中一样,英德红茶也是被埋没已久的好茶——1963年,它曾被英国女王指定为王室用茶,上过BBC节目,进过人民大会堂,如今被誉为“世界第四大高香红茶”。英德的很多个遍布茶园的县镇,都称得上是“中国红茶之乡”。
这里面,还曾有过一段历史佳话:1965年,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在朱德委员长考察广东前,托朱德向英德县委领导转告他的话,“连(英国)女皇都喜欢你们英德红茶,一些外国朋友向我要英德茶,你们一定要搞出大名堂来。”
茶叶“大名堂”来源于更早时候的经济发展“小窍门”。新中国成立后,出口创汇迫在眉睫,茶叶是重要出口产品之一。茶界格局当时有福建闽红、安徽祁红、云南滇红,可谓已经明星云集。英德的种茶历史虽然可以上溯到唐朝甚至更早,但并没有特别的名茶,广东也没有真正的红茶规模化产区。可广东一直是出口创汇的重地。于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广东省将“云南大叶种”引种至英德,省农科院植物研究所在英德茶场开始了年复一年的研究与培育,优秀品种英红九号数年后脱颖而出,快速发展,数百亩的茶园很快在英德的村村镇镇安家了。
传统英德红茶的口感是浓强、鲜爽、带花香,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认定:(英红)茶叶外形色泽乌润细嫩,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甜润,具有祁红鲜甜回味……较之滇红别具风格。”通过不断地实验与研究,英红在原有三大红茶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口感,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过一段历史沉寂期之后,英红近些年开始凭实力重回市场巅峰,国际声誉响亮,品牌价值已超过15亿元。
红茶除了带来经济效益,与本地的生态环境又有什么互惠关系呢。
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
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
这样清新闲适的采茶景观,如果能配上喀斯特峰林地貌,还有比这更美的自然环境吗?英西峰林核心景区内,就有多处茶园。
春节前,山坡上茶树开花,瓣瓣洁白似雪,花蕊金黄透亮,丝丝分明,形成了美丽的“茶雪”盛景。春节过后,春雨绵绵,峰林走廊上一团团茶树如绿云漂浮,在雨中绽露细细的嫩芽。到了三月底四月初,采茶姑娘就要开始双手翻飞了。接下来是炒茶,冲茶,品茶。一盏红汤,满口醇香。
茶业经济不是单独存在的。在峰林景观旅游里,融进茶文化旅游与茶文化体验之后,英德小镇生态游更添了些不一样的文化内涵。茶业经济同时带动村镇发展,昔日的空心村里,青壮年慢慢回来了,留在家里做茶叶电商,红茶小镇一个个红火起来。
本地人也渐渐意识到,红茶文化与本地的峰林旅游应该是相互提升、相得益彰的关系。峰林有茶香,茶叶助名扬。但从笔者在英德九龙镇、黄花镇的数次考察来看,红茶旅游这个品牌做得还不够细致。红茶遍地可见,游人随处可买,但问题在于,摆在地摊儿或者货架上的大包红茶,量大实惠,却制作粗糙,买回去一冲,和传说中的英红口感相差甚远,反而让人有“英红不过如此”之感。销售到国外的却是统一精挑细选的茶叶。这可能也是英红在本土甚至国内销量远不如国外的原因。事实上,如果能在峰林的旅游通道上统一销售精工细作的英红茶,包装精美小巧一些,重在让游客认识真正的英红。游客回去品尝之后若能大为惊叹,每年即使按一百万人次购买,这一百万人回去口口相传,又会对英红品牌产生多么巨大深远的影响呢?而反过来,当国人的品茶口感大面积被英红俘获时,英红的姐妹英西峰林也更容易俘获更多游客的心。
因地制宜,找准方向与定位,把现有资源盘活、盘顺,把不同资源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英德的这些村镇正在努力踏出一条新路,正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豆腐小镇:乡村振兴需要新思路
行走在九龙镇的峰林走廊,一步一景,一村一貌。但相似的是,几乎每个村口,都能看到豆腐作坊与豆腐小吃。乡人端来一碗奶白的豆腐花,尝一口,清甜滑嫩。旁边的火炉与煎锅上,一块块雪白的豆腐被煎得金黄,只待加入酱料。屋里一口大锅,正在捞腐竹,一条条柔软细腻如蚕丝巾,捞起来就在屋外的竹竿上,晾了一架又一架,衬着远处的田园山水,也别有一番温馨滋味。
九龙豆腐为什么好吃?除了水质好,选豆好,还有一个秘诀在于制作工序的兑水环节。其他地方做豆腐,磨浆后兑水时用的是冷水,而九龙人则用滚烫的开水,将开水倒入浆内搅匀,称为“烫浆”。“烫浆”工序做出来的豆腐,没有豆腥味。
每个来到英西峰林的人,谁没有吃过九龙豆腐、没有带走过一包腐竹呢。豆腐已成为峰林之外的第二大“土特产”。九龙黄金豆腐、九龙腐竹、九龙豆干——别小看豆制品,它的年产值已超过4500万元,成为乡村小小产业链了。如今,珠三角城市的超市货架上,也常常能看到九龙豆腐的身影。
好豆腐需要好山水的滋润,同时也需要优质大豆供应。广东不是大豆主产区,却是主销区,基于庞大豆腐产业的需要,何不顺势而为催生大豆种植产业?
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大豆改良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联手,深入基层,下乡助农,于九龙镇共建千亩大豆示范基地。村里的老人们聊天说:你们听说了吗?省里来了一个大豆博士。”科创中心不仅引进人才、引进先进农业技术,还针对九龙镇的现有资源与农产品特点,开出了“大豆繁育基地,湾区豆腐小镇”的农业发展新方子。
经过几年的培育,2021年,九龙镇南方高蛋白大豆终于迎来了丰收季,金灿灿的豆子如浑圆的金币涌入包装袋,村民喜笑颜开。有了好豆子,好豆腐就有了保障。有了好豆腐,游人又多了一个来游玩的理由。
除了豆腐产业与红茶产业,九龙镇也在不断寻找各村的独特发展路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河头村不走红茶路和豆腐路,他们有蚕桑传统,但没有大的规模,很难形成气候。当地村民许金威外出打工时,偶然发现嫩桑芽叶在城市酒店很受欢迎,粤味酒楼都会有一道清淡养人的“上汤桑叶”,他寻思,怎样把家乡的桑芽叶销售到都市呢?恰巧广东省委办公厅在河头村有定点扶贫工作小组,通过村委和省委办公厅驻村小组的探讨与协助,帮扶计划很快出台了,九龙镇首家桑芽叶加工厂正式成立。
如今,合作社已发动农户种植桑树超过1000亩,甚至附近的村子都被带动了,不少农户实现月收入5000元以上。一个新的产业正在成长。
新农业不是快餐活,它需要依托现有资源寻找最合适最巧妙的发力点,需要数年时间耐心打磨,更需要来自省里、来自国家的技术支持、财力支持、人力支持。好在广东有这样的支持资源,也有这样的支持政策。“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之下,广东的偏远地带如何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并奋力追赶?英德九龙镇的生态旅游发展、新农业发展样板,或许可以给其它地区一些启发。而就潜力来说,九龙镇包括英德附近其它县镇,仍大有可为。
期待三五年内,颇具实力与潜力的英德九龙镇,以及它背后的英西峰林地带,能为广东生态旅游与生态发展升起一颗闪亮的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