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千华(文史学者)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说,英国女王王冠上那颗拇指大的璀璨珍珠,就是正宗的中国南珠。南珠,是中国特有的珍宝,主要产于雷州半岛西部海域。此珠细腻质重、玉润浑圆,光泽经久不变,因质地上乘而冠群珠之首,历来被人们视为华丽、贵重、富有、吉祥的象征,有“天下第一珠”之美誉。
历史时空里的“珠光宝气”
千百年来,四季轮回,历史更迭,“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选珠秘诀依然流传至今。且循着这风一样的美丽传言,追溯它的由来,回到南珠生命的本源。
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痕迹。前寒武纪时代,软体动物出现;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带壳的后生动物大量出现。这时,一颗珍珠蚌悄悄在中国南海诞生,它正舒筋展骨,享受海洋之静美。它悠闲地吞吐海水,如此反复。一不小心,有个小砂粒被吸进来,呛进肉里,怎么也吐不出来,它只得默默分泌珍珠质,将这外来的“异物”层层包裹。经年累月,珠光尽裹,最终孕育成物华天宝,这便是海水珍珠中的精品——南珠。
千千万万颗珍珠贝在雷州半岛西部的北部湾海域繁衍生息,海洋是它们的家园,南珠是它们共同的名字。大部分时间,北部湾蓝天白云,阳光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15~30摄氏度之间,给珍珠贝营造了风平浪静的海洋家园。这里的海水温暖流畅、盐分稳定,沿岸的涓涓细流带着丰富的饵料汇入海中,浅海的沙底和砾石为珍珠贝提供了栖息的乐土——这是孕育南珠的天堂。
广东雷州的流沙湾,自古为南珠主产地之一。《淮南子》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前,雷州沿海已开始出现珠民。雷州境内发现了多处先秦时期的珠贝遗址,足证先民拾蚌采珠的历史悠久。
公元前217年,岭南三郡的秦军将领屠雎采南珠进贡朝廷。从此,雷州珍珠名闻天下。秦以后,历代王朝都把南珠列为贡品,不惜花费巨资采办。北宋开宝年间,雷州置有“场司”负责采珠事务,熙宁年间还设“珠官”监督。明正德年间,专设“守池太监”。直至如今,雷州南珠始终以其独特魅力而受世人青睐,为雷州赢得“珍珠故乡”的美称。
《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太守贪得无厌,强迫珠民采珠纳贡,因滥采无度,有灵性的珍珠远走交趾。孟尝任太守后,广施善政,离去的珍珠又复还。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合浦珠还”传说。
那么,广东雷州与广西合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在古代,雷州曾经是合浦郡衙署所在地,管辖雷州半岛及广西合浦地区。故而,合浦珠主要指雷州、合浦附近海域所产的珍珠。
流沙:中国珍珠第一村
流沙村,原本是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湾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因盛产南珠而备受历代朝廷关注。流沙村海域背风向阳,天然饵料丰富,风浪小,回淤少,且海底为砂质结构,海水质地优良,温度适宜,具有得天独厚的孕育珍珠的优势。
深海采珠,是一项艰苦而危险的劳作。明代陆容撰《菽园杂记》记载:元代以前采珠,先泛舟海面,以粗缆垂入海底;采珠人用小绳系腰,沿粗缆潜入海底采珠蚌。需要换气时,则摇扯粗绳,舟中人立即将其拉出水面。稍有延迟,则七窍流血,或为大鱼袭击毙命。
后来,采珠法稍有改进。天气晴朗无云之日,行舟至珠池,数十条船前后连起来环停于海面,沉网于海底。采珠人手持铁拨,拨珠蚌入网,舟中装满珠蚌,即返回海港。置于烈日下暴晒,珠蚌就会自行开口,取得的珍珠光泽莹莹,谓之生珠;强行撬开珠蚌取得的珍珠,其光泽黯淡,谓之死珠。
元、明时,对南珠的开采近乎杀鸡取卵。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明代采珠业更是前所未有地活跃,无止境地向南海索取珠蚌。这时,采珠法的机械化程度较高,采珠人用黄藤丝、棕丝等材料绞合为缆绳,把铁制蚌耙垂入海底,乘风张帆,船只拖耙而行。直到铁耙捞获的珠蚌重到拖不动,即落帆起耙。当遇到台风时,采珠人认为触犯了海神,便将艰辛采获的珠蚌全部弃入海中,空手而归。
到清代时,南珠资源日渐枯竭。下海采珠,所得寥若晨星,更多时候一无所获。驰誉于世的南珠,这时已名存实亡。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珍珠的国家,也是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北宋时,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记载了珍珠养殖方法: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口开,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月华玩。此经两秋,即成真珠矣。”这段文字可以说明,当时中国人已发现珍珠形成的基本原理。到了南宋,浙江湖州出现了一个奇人,叫叶金扬,如今人们熟知的珍珠养殖法,就是他发明的。
新中国成立后,雷州的乌石、覃斗、英利等沿海乡镇积极实施“科技兴珠”计划,发展珍珠养殖、加工业,成为雷州的支柱产业。覃斗镇流沙村年产珍珠10吨、加工量30吨,产值达3亿元,被誉为“南国珍珠村”。
20世纪50年代末,在南珠的故乡雷州半岛,中国现代珍珠之父、广东海洋大学熊大仁教授培育出第一颗人工养殖的海水有核珍珠。
1966年,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熊大仁教授的指导下,当时的覃斗公社流沙大队成功培育出第一批人工养殖的海水有核珍珠,受到各界关注,轰动一时。1976年6月,全国海水珍珠养殖会议在流沙大队珍珠养殖场召开。从此,流沙南珠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改革开放后,流沙村村民立即投身南珠产业,家家户户养南珠,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流沙海域南珠养殖盛况空前,珠桩层层叠叠,珍珠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流沙村一度占据全世界海水珍珠产量的70%,拥有海水珍珠市场的定价权,被誉为“中国珍珠第一村”。
南珠产业的科学出路
盛极而衰,物极必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进入21世纪,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品种单一、母贝种质退化,加上热带风暴气候等原因,流沙南珠的质量、产量、效益明显下滑,最终使很多珍珠养殖户黯然离场。流沙南珠产业又走到了历史的关口。
2010年6月,广东省振兴南珠产业研讨会在湛江召开。百余名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探讨,为振兴南珠产业出谋划策。改进养殖环境、提升南珠品质、科学规范南珠产业的措施相继出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一些从流沙海域走出去的“南珠人”纷纷回归,挑起了复兴南珠的重任。
古人说,“蚌闻雷而孕,望月而胎”,这只是一个唯美的说法。真正的南珠养殖,要经历人工育贝苗、幼贝下海、育珠母、人工植珠、育珠、采珠、加工等多道工序,整个“精耕细作”周期长达三四年。今天,流沙村的“南珠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求成,他们从头开始,让步伐慢了下来。
优质的水域才能培养极品的珍珠。为了优化海域环境,保证珍珠质量,2018年底,雷州市对流沙湾海域开展大规模海湾清障整治行动,在三个月内,清理海域面积达一万多亩。对浅海区进行“田园化规划”,按标准划分出珍珠贝休养区和养珠区,育贝与育珠分开。每个区域之间保留一定的水道,以保证海水自我净化循环。与此同时,也发展深海养殖。
每年四五月,珍珠贝幼苗开始大量繁殖。珠民们对它们呵护有加,任何疏漏都会给娇嫩的贝苗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这是一项极其考验耐心的精细活。大约50天后,米粒大小的珠贝幼苗被送往大海,接受海水的润养与生死挑战。
日升月落,潮退潮涨,幼苗渐渐长大。存活下来的珍珠贝即将迎来它们生命中的成年礼——植核。用作珠核的物质大多选用切块的蚌壳,打磨成5~7毫米,经过药物处理后,方可放入母贝中,以期减轻母贝的排异反应,增加留核率和成活率。当母贝年龄达到2.5~3.5岁时,珠民从千千万万母贝中挑选出个体健壮、无病无感染者,交由技术员进行“植核手术”。核位要准,动作要快,手要轻。位置如果不对,会产生排异反应,珠核被母贝排出体外,则意味着插核失败。所以,每颗珍珠都来之不易。1985年起,夏季插核技术在流沙村取得成功,打破了过去只有春秋两季才能插核的禁区,为更多喜爱南珠的人们增添了希望。
完成植核的母贝转移到休养区,由专人定期检查。等母贝伤口愈合,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成为名副其实的育珠贝后,则再次转移到深海养殖区,继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生活。
总有一些育珠贝会被自然淘汰,养珠也是一项看天吃饭的活儿。在理想的生存环境下,珍珠囊每天分泌3~4次珍珠质,每次只有0.5微米。星移斗转,日月晨昏,育珠贝的壳一点一点地隆起,吸取天地之精华,“望月而胎”。孕育一颗合格的南珠,需要2~5年时间。
精品总是对时间有苛刻的要求,冬末春初,是珍珠收获的最佳季节。为了争取时间,在人们进入梦乡的凌晨时分,珠民却要开始忙碌起来。在无边的黑暗笼罩下,他们从海上取下珠箱,运回十几海里外的海滩,然后打着灯挑选珍珠贝,有时候工作到天色微亮。
接下来是开贝取珠,这是南珠孕育的最后一个流程,也颇有讲究。为了二次利用,很多珠民仍然使用人工开贝法。将成熟的珍珠取出后,体形健壮的母贝会被再次植入珠核。珠民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把它们放回休养池,继续下一个“望月而胎”的育珠轮回。
剥离出来的珍珠需要及时处理,步步用心,防止氧化发暗。至此,在珠民的呵护与努力下,一颗“光、重、圆、大”的南珠呈现在大家眼前。点滴辛劳,都融入了流沙“南珠人”的一张张笑脸里,汇入了珍珠的光彩中。
新时代的南珠风尚
今天的流沙珍珠产业,珠民一改过去的散养模式,抱团合作,统一养殖模式。他们利用各自优势,实现标准化管理,全程管控每个环节,确保流沙珍珠质量的稳定。流沙珍珠产业形成了从生产、加工、销售到出口贸易及副产品综合开发一条龙的发展格局,前景越走越宽。
流沙人不仅会养南珠,其加工技术同样光芒耀眼。品相优良的南珠可以直接作为华贵的饰品,这便是其殊胜之处。而经过加工后的南珠,可制成耳环、项链、胸针、吊坠等首饰或其他艺术品,在现代镶嵌工艺的加持之下,其无与伦比的魅力令人神往。雍容华贵、莹光流转,南珠以其浑然天成的美征服了古往今来的拥趸。另外,它不仅是珍贵的珠宝,也有独特的药用价值。目前,流沙南珠的加工技术得到了质的提升,从事珍珠首饰、工艺品、美容化妆品、保健品加工生产的企业有200多家。流沙南珠的数百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
如今,流沙村里有许多村民从事珍珠养殖加工业。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流沙村牢牢占据着中国海水珍珠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有人说,“中国每10颗海水珍珠里,有9颗出自流沙”,这是最好的写照。
我国是珍珠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从人口规模看,也拥有全球最旺盛的市场需求。珍珠渐渐成为普通消费品,走入千家万户。珍珠的线上销售量逐步走高,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连接进一步增强,年轻一代对珍珠消费的观念改变,将有利于整体产业发展。
首饰里的珍珠品类一直是高贵大气、优雅内敛的象征。这是一个审美不断提升的年代,张扬民族气派的国潮风正以生活化的方式回归,定会影响人们的饰品消费观。中国正以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影响着世界,流沙南珠将为东方气韵增光添彩。
拥有如此璀璨明珠和美丽海岸线的粤西雷州半岛,时至今日,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让很多关心它的人深感困惑。迟滞归于历史,如今,在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新机遇面前,雷州半岛上的人民能否在政府的指引下,捧出珍珠,擦亮海岸线,将海产养殖与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呈现给世人一个美丽的流沙湾?这是雷州半岛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