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 昊(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石莎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分析师)
1月2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新春开年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奋进蓝图。大会围绕狠抓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全力推动有效投资落地落实。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比其它地区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东改革发展先行一步,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感受会更深一些”。总书记寄望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3年,广东计划重点建设项目1530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重点项目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抓手。
【“点、线、面”】
比项目投资更重要的是,本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给出了方向和思路,即推动广东经济结构性改革,从原来“量”上的扩张转变为提质增速。黄坤明书记在大会上强调:“广东人口数量多、资源约束紧,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任务又很重,不可能继续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才能奔向发展的新蓝海;唯有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笔者注意到,在广东省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同时,全国各省市也在召开新春第一会,绝大部分的会议主题都是围绕经济发展。如江苏省的会议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浙江省是“创新、改革、开放‘三箭齐发’”。这说明,疫情过后,各级政府对于经济复苏有着极大期待,并将在最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而在整体的市场环境、外部环境已发生彻底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面临的共同重大挑战与机遇。
那么广东如何因应时代要求,“扎实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来认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和结构。
“点”,指的就是本次会议重点推动的大型项目。这些项目不但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大型制造业企业建设,还有高精尖技改项目,其建设目的都是对广东经济高质量和高速发展瓶颈的突破。这些项目的建设及建成,必将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线”,指的是广东各大企业之间在以往发展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能形成集群发展的产业大多属于新兴产业,并具有实力强大、影响力广泛的整合能力,对于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广东重要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当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减轻企业压力、形成集体发展动能的关键要素。
所谓“面”,指的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广东在对企业的友好度、营商环境方面曾多年稳居国内第一,但近年江浙等地为吸引企业落户,纷纷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在这方面,广东握紧先发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因此本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
【以产业集群作为重要主线】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复杂而具有结构性的。在广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其实不是“点”所涵盖的重点项目,也不是长期才能收功的企业营商环境这个“面”,而是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这条“线”。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交易费用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衍生效应等几个方面。
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确定的战略核心是,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努力建设制造强省。目前,全球制造业发展已进入深度竞争阶段,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产业间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现实。而在产业竞争、特别是制造业方面,中国由于自身产业和技术不及对手成熟,经常遭遇“卡脖子”,从而影响到自身发展。对此问题的破解,除了自身技术创新、积极开拓供应链海内外替代环节之外,还应通过产业集群建设重建供应链体系,并在集群基础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对此,国家层面已经有明确的认识和部署。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广州、深圳等经济中心城市已开始布局。以深圳为例,其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培育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主要内容,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综合看,这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具有产业规模与发展格局逐步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融合日渐加深、产业创新要素不断聚集等三个方面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无论是深圳、广州,还是在广东省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增长点,而未来产业则为国家经济发展引领新方向。同时,产业集群也可在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等问题。
【挑战与机遇】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影响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单个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但产业集群的发展则必须要有政府介入和整合。各级政府可以在供应链整合、市场环境优化、产业集群建设监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如何将政府意志和能力充分发挥,如何将企业对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反馈给政府端,并在充分贯彻政府意志的同时,积极发挥企业端的市场主动性,都需要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型社会组织发挥作用。
产业集群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广东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区内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相对于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目标来说,企业国际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而如果单纯指望企业层面“走出去”和“引进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也难以取得大面积的成功。而跨境社会组织,如跨境电商协会等,就会在进出口商品标准制定、企业海外应诉等方面发挥作用,支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上述挑战的克服,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点、线、面同时发力,才能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系统,这也是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格局建设。广东目前在政府、市场两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整合产业集群内外资源,使之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良好作用。
【社会力量】
广东企业在以往的市场化进程中,靠市场力量自发形成了各个新兴领域的众多企业,但从企业群到产业群这个过程并不太顺利。因为在一个市场体系中,各个企业可以在市场、资本和科技驱动下自动形成某种产业关联,但要形成强关联的产业链甚至是集群发展模式,则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和中介组织才能做得到。社会组织的作用在于,在产业集群构筑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中,作为企业之间的横向链接机构,避免企业各自为政。
一是根据产业特点构筑网络生态体系。各行业协会可以围绕产业重点板块,促进形成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网络体系的构筑,形成“协会联合体”,在资源互动、功能整合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化的服务网络。
二是围绕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三是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多个行业协会积极呼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对标行业前沿动向,推进和带动产业升级换代。推动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国家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大背景下,引导全产业链逐步实现绿色协同发展。
四是推动行业人才体系建设。
五是搭建政企的桥梁与窗口。行业协会主动参与产业调研,参与政府协商,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政府出台产业相关政策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做好服务。在广州市,如家居协会等很多行业协会通过企业走访与实地调研,了解和跟踪行业、企业运行情况,收集行业和企业需求,对接主管部门,为企业与政府搭建沟通的桥梁与窗口。
六是促进产业的国际交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部分行业协会会定期进行政策解读,协助化解企业出海的潜在风险,助力企业优化发展战略。
在广东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需要新型的、非营利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社会组织作为连接政府和市场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形成组织共治、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集群发展模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产业集群建设为主线,推动点、线、面的结合,建设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发展格局,也是广东探索新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