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汉铁路起点:广州黄沙站往事

2023-09-06 18:07:29 来源:广东政协网

  霍安治

  位于白鹅潭江畔的广州南站,旧称黄沙火车站,是粤汉铁路的起点,也是清末民初华南铁路网的梦想始发站。

  “此站前临大河,船艇麕集。由水陆两路转输,均称利便。南岸为石围塘,与广三车站对峙相望。沿马路东行为沙面,乃各国租界。折出长堤,而直达广九车站,西行则出泮塘荔枝湾等处……”粤汉铁路广韶段管理局于1930年编纂史略,记录了黄沙站接通水陆交通的转运优势,以及民初此地的繁华盛景,“本站为粤汉干线发端之处,且为本路极要之站。凡管理局、存车厂、修车厂、材料厂、工厂悉在焉。附近一带,行栈林立,货物山积,为本路运输货物装卸之所”。

  黄沙站是省城繁华的首站,建筑却十分寒碜。1932年出任粤汉铁路南段管理局局长的李仙根,对黄沙站的第一印象,是月台没有顶篷,广东多雨,旅客只能淋雨候车:现有站场,实嫌过小。月台之上,并无檐瓦遮盖。每遇风雨,旅客行李多被洒湿。”他新官上任的第一项变革,就是加建总长430余尺(1尺约合0.33米——编者注)的避雨长廊。

  然而,地形局限了黄沙站的发展潜力。月台加盖顶篷后,黄沙站不再继续改建。抗战军兴,粤汉路与广九路接轨,黄沙站迅速边缘化。而以黄沙站为中心的1930年代华南交通网计划也成为历史陈迹。

  【华南铁路网始发站】

  黄沙火车站兴建之初,被规划为华南铁路网的始发站,预计向北打通南岭,衔接全国铁路干线网;向南接连三水,使珠三角连成一片;1930年代又计划向广西贺县(今贺州市)展筑,使两广经济合为一体。然而,三个方向的展筑都遇到了阻碍。打通南岭的“株韶段”,一拖就是38年,直到1936年9月才通车;向南接连三水的“广三段”,与黄沙起始站之间隔着珠江,迟迟无法以跨江大桥连结;预计由三水展筑入桂的“三贺线”也随之搁浅。

  三路展筑受阻,黄沙火车站发展受限,只能营运“广韶段”与“广三支线”。但是两线建设只完成一半,营运情况很尴尬。

  北上的广韶段总长224公里,深入粤北山区,却只能通车到韶关。若要继续北上,得换轿子翻越九峰蔚岭与骑田岭,旅途十分不便。元培书院院长崔龙文于1934年隆冬搭乘广韶段列车,勇闯南岭。由广州到韶关的火车旅行轻松写意,上午8点从黄沙站出发,下午4点抵达韶关。他继续北上,搭长途汽车到粤东最北的乐昌城,改搭粤汉铁路工程车翻越海拔3000尺的鹅颈坳,抵达当时铁路工程最北处的九峰墟,却发现此处已是自由行的极限。超过铁路工地,只能乘轿。当地人指点,再要向前跨省进湖南,得等到来年开春:“(九峰至郴州坪石)约百余里,行二日,轿金每乘六元。但此严冬天气,冰雪载途,且需越三千余尺之蔚岭关。故此时人多视为畏途,舆夫不易觅,俟稍暖然后行为便。”

  换轿越岭的旅途太艰苦,因此,民初出入广东的首选不是铁路,而是省港与上海之间的客轮,广韶段的客运十分冷清。

  南下的广三支线更是旅客的梦魇。由黄沙站到广三铁路起始的石围塘站,必需搭铁路驳轮渡过珠江。黄沙站与西濠口各有一个驳轮码头,建筑却十分简陋。1933年粤汉铁路南段管理局的报告记载:黄沙车站的驳轮码头以木材建造,“日久破烂”。而且码头前密密麻麻开满运输行和仓库,“旅客往来甚感不便”。由西濠口码头出发的驳轮则天天超载,冒着船难风险开航,“偶遇搭客稍多则四处渗漏,情状甚为危险”。

  旅客赌命搭驳轮,抵达石围塘,感觉更糟糕。石围塘的驳轮码头接近货运码头,“客商下轮时,鲜鱼瓜菜等货物,亦同时在邻近码头上落。不但拥塞道路,而左冲右突,客商衣履时被溅污”。

  要解决黄沙火车站的运输困境,根本之道是完成广韶段与广三段的修筑。向北打通南岭,向南建造跨江铁路大桥。然而,清末民初财政困难,战乱频仍,两线建筑一拖就是38年。

  粤汉铁路原本是向美商华美合兴公司借款兴建,后因财务问题赎回官办,引起士绅反对,于是广东境内的广韶段改为商办。商股铁路公司的筹款能力有限,营运由外行的土豪劣绅把持,因此工程品质低落,路政黑暗混乱。1923年,当局以广韶段“管理腐败,车辆破烂,枕轨失修,负债累累”为由,派员整顿铁路公司,仍无起色。到了1928年,广韶段已到绝境,铁路管理局的报告记载:“本路积债甚重,而全路轨道桥梁房屋以及车辆机车等,均以岁久失修,朽坏不堪,交通几至停顿。其势屹岌岌可危,将沦破产。”

  商办时期建设因陋就简,黄沙至韶关之间的25个车站,只有黄沙站装了电灯,其余全部点煤油灯;车辆全部露天停放,雨淋日晒,油色最易剥落”;路签(铁路上准许列车通过的凭证)由人工传递,“每易发生误会”;挂电报与电话线的电线杆无法按期更换,“杆柱多已废坏”。

  即使是最基本的土方工程也令人担忧。华美合兴公司于1904年筑成广三支线,接着修筑广韶段,只铺成黄沙站至棠溪站之间的9公里铁路,即因财务危机停工。1907年商办的广东粤汉铁路公司重启工程,质量逊色一截。最难堪的是,1915年7月北江发大水,黄沙至英德之间涨潦成灾,路基被冲毁,公司为了省工,居然顺势将路基“改低尺余,草草修复”。

  草率改低路基,重创了广韶段的运输能力。因为在源潭站以北,地势起伏,路基必需深挖高填,原本填土最高处达12米。北江大水后改低路基,出现大量坡道,银盏坳站至源潭站之间的最大坡度达到0.75%,超出了0.7%的限度(其时国有铁路标准甲级路于丘陵区最陡坡度——笔者注)。直到1930年代,这段路基“仍呈低陷之状”。

  广三支线的遭遇更糟糕。民初广东战乱,三水是四战之地,广三路屡受兵灾。1924年1月,滇军焚毁广三铁路局,“所有卷宗账据图籍悉付一炬”。

  广韶段与广三段的历史虽然不堪回首,但这两条建到一半的铁路确实默默改变了广东的经济地理,黄沙站从而名载史册,成为民初的广东首站。

  【盘活广东客货运】

  广韶段只通车到韶关,对南北客运使不上力,却成为粤湘赣三省边区物资输出的黄金商道。广三段与省城相隔珠江,货运不能与传统船运竞争,却是两广旅行最快捷的路线。广韶段的货运与广三段的客运,在黄沙火车站交会,改变了省城的面貌。由黄沙火车站出发北上,经广韶段到韶州(今韶关),沿途的乡村山区各站都形成了繁荣热闹的市集,崔龙文记录了广韶段的繁华。火车通过西村站的新住宅区与小砰站的石井兵工厂后,进入农村,江村站“河滨小舟数百,俱运输货物之用,其商务之繁盛可知”;新街站“旁有新式街市,亦番禺属有名之墟市也”。到了银盏坳站进山区,火车站激发了山区公路网的建设,“有汽车联运,故此站客货上落亦极频繁”;下一站是繁华的源潭镇,广韶线自此沿北江前行,潖江口站“站旁柴薪,堆积成坵,广州燃料多取给于此”,连江口站“货物云集,柴薪尤多,铺户虽仅数十家,船舶则有百数十艘”。

  “本路繁盛路线,经过南海、番禺、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清远、英德、曲江六县。其中各站下行出产品,以柴、杉、炭、竹、烟叶、纸张、瓷器、杂货、煤矿、灰石、谷米及鸡鹅鸭猪牛等牲畜之属(为多)。以运量数,以韶州、乌石、河头、英德、连江、源潭、新街为最。”粤汉铁路南段管理局报告,详述广韶段激发了粤北土产输出的功效。陆运只是破题,广韶段串起北江水运网,货运更为兴旺:“英德以上,右结翁水,左控连江。自韶州以北,经乐昌达坪石、以至郴州。东经南雄通赣州、以接南昌。受北江全部及湘赣南部之运输。”

  北江水系是粤北各县的传统货运网,而韶关的武水与浈水更是跨省的黄金航道。武水通湘南,浈水则通到“南来车马北来船”、以大庾岭梅关古道连接赣南的南雄。这两条水道都是湍急多滩的溪流,只能通行俗称“泷船”的小木船,却使湘南与赣南的商货得以向韶关源源水运,转由广韶段大量输出。广韶段的营运收入,货运占七成,客运只占三成。

  吞吐广韶段货运的黄沙火车站,不见旅客拥挤,货运却异常兴隆。曾在黄沙车站前开业的运输行老板何怀民回忆道,走出黄沙车站,沿江就是20余家运输行的货仓:1915年粤汉铁路广韶段通车,初时由三数水客接运货物,数年间便纷纷组织商店,代客运输。这些商店向铁路局批租黄沙南站车场内的空地,来建筑货仓,每家可租30至40井地。货仓楼上办公,楼下储货,面临珠江,船舶可直靠仓边。前后门有路轨相接,起卸装运都很方便。”

  黄沙站前的运输行,由车站延伸到沙地街,货运繁忙,成为省城一景。运输行揽货,大至30吨整车,小至100斤零担拼车,都能代办。整个粤湘赣边区的土特产,经由黄沙火车站源源输出,货运量一飞冲天。何怀民代办的商货,包括湘南的“鲜蛋、干果、青麻、植物油”,赣南的“冬菇、腊鸭与瓷器”,粤北的“土纸、山货、谷米与杂粮”,三南(江西赣州龙南、定南、全南三县统称——编者注)的钨砂,翁源的“冬(菇)、草菇、木材”,连平和平新丰等县的“冬(菇)、草菇和山货”,以及粤桂边境和粤湘边境山区的“柴、竹、杉、炭”。

  来自黄沙火车站的商货创造了广州城的新风貌。1909年广州人口55.6万,1932年已超过100万。民生所需的食材与燃料,主要依靠黄沙车站的源源输入。于是,黄沙火车站的外围,形成批发市场。猪栏集中在黄沙,牛栏集中在如意坊,供应三鸟的家禽行栏集中在兴隆街,经营“北江柴”的柴栏则分布在黄沙、丛桂路与蓬莱路。

  搭铁路驳轮渡珠江,广三线的营运状况恰好与广韶段相反。“广三段以旅客运送为大宗,占车利收入97%。至于货物运送,其数甚少。”1930年,粤汉铁路南段管理局报告分析货运不振的原因:“一则以佛山三水两主要站,距离水道过远,搬运较难。二则以石围塘至省河,系用驳轮渡江,不无转折。”加了船只转载之劳,铁路货运不如直接船运便利。

  广三线的原始营运目标是接通省城与佛山镇,通车之后,却发展成旅客进出广西的主要通路。千百年来,进入广西的主要通道是由西江上行梧州。广三线的底站是西江与北江交汇的河口,由石围塘首站到河口底站,只需两个半小时。相比之下,在省城粤海关前的码头搭船走水路,需绕花地转后航道,于佛山镇入平洲水道,于澜石镇入东平水道,再由西南镇出北江,才能到达河口,帆船费时两天半,轮船约一天。广三线一通,由省城入桂的旅客立即改搭火车,节省旅途之苦。

  河口水浅,不能开辟码头,但广三线源源带来的旅客使河口成为西江航线重镇。客轮停泊江心,旅客在江岸的沙滩搭小艇登轮,曾有广西游经历的崔龙文,记载河口沙滩上“大小艇几逾数千。轮泊江心,小舟十分钟可达(客轮)”。

  1920年代广东连年战争,广韶段货运被苛捐杂税压垮,广三线车皮时遭军队占用,客货运输几乎停摆。直到1929年陈济棠开府岭南,大力整顿路政,黄沙火车站才重现生机。

  【淡出历史舞台】

  1929年11月,粤汉铁路广韶段收归国有,原本独立运营的广三铁路改为广韶段的支线,两路重新起步。1932年11月,南京政府成立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为广韶段打通南岭;同时,接通广三线与省城的黄沙铁桥也开始规划。更宏伟的计划同步展开,陈济棠筹备于北江支流滃江建设大型水电厂,高压电线沿广韶段铺设,预计将铁路沿线改造成工业区。发展工业需要原料。当时广西中部的富川、贺县与钟山三县发现锡矿、铅矿、锰矿、金矿与磁铁矿等各种富矿。三县矿产由八步镇输出,时人有“不到八步,不知道广西之富”之俗语。广西当局成立“富贺钟矿务整理处”,招商开矿。只是矿石太沉重,只有铺铁路降低运输成本,才有开采价值。于是粤桂两省决议合资兴建由三水到贺县的三贺铁路。矿石铁运三水,转广三线向陈济棠正在规划的广韶段工业区输出,就能迅速建立重工业。更美好的是,桂林与八步之间已有公路,三贺铁路一通,滇黔川西南各省的物产就能源源向广州输出。黄沙火车站将成为发展工业的发动机,更有望形成吞吐大西南各省商货的巨埠。

  然而,黄沙火车站的发展前景被跨江大桥卡住了。黄沙站位于珠江白鹅潭北岸,这里是老广州的深水轮船泊区,若直接建立跨江大桥,势必妨碍白鹅潭航运。1932年夏,广州市政会议检讨黄沙铁桥案,深感“有大碍于航行”,决定绕道牛牯沙(今大坦沙),改建两座铁桥。“一跨牛牯沙南之大北江,长1100尺。一跨牛牯沙北之小北江,长700尺”。工程由美商马克敦公司负责,广州市政府预缴了10万元订金。

  规划虽然合理,铁路局却受不了。若绕道牛牯沙,黄沙站与石围塘站都要迁站,建桥案因此争议多年。就在建桥争议期间,广东经济蓬勃起飞,出口劲增,白鹅潭已经不敷使用。广东当局推动黄埔港建设计划,铁路发展方向随之一变。

  黄埔港原定作为华南进出口的总吞吐港,铁路是不可或缺的。陈济棠迅速拍板,由广韶段拉出支线,接通黄埔港区。但是黄埔支线无法由黄沙站出发,因为黄沙站以东是闹区,不可能铺设铁路。于是,黄埔支线改由西村站出发,绕道城北,经由鱼珠展筑到港区,黄沙站已注定没落。

  黄埔支线开工之时,广九铁路加入竞争,继续加重对黄沙站的打击。当时,港英政府强烈要求广九路与粤汉路接轨,又计划在广九路底的九龙与红磡两站旁扩建港区,企图将广东经济增长的硕果引到九龙出口,陈济棠坚决不同意。时任广东治河委员会工程师的李文邦指出,香港是免税港,竞争力强,两路接轨,“黄埔港腹地之货物可直达九龙,转运外国,何需停留于黄埔”。

  早在广九铁路筹议之时,清廷已严防英国借广九路侵夺珠三角的经济成果。因此,广九路的起站特意选在城东边郊的大沙头。1925年《广九铁路指南》感慨道,“广州首站设在极东,距繁盛商场颇远”,揽货缓慢,广九路降为供应香港食物的农牧铁路。大沙头站向香港运输的主要货物是砂糖、牛只、大米、蔬菜与各种水果。而香港的来货也只限于五洋杂货、海产咸鱼、施肥用的豆麸与生姜。

  1930年代,广州城区迅速扩张,大沙头站已是黄金地段。1936年9月,粤汉路全线通车,成为南北交通干线,大沙头站更有地利之便。接替陈济棠主持广东军政的余汉谋萧规曹随,仍然坚持不接轨,然而,为了对日作战,粤汉路与广九路必须接轨。

  粤汉铁路管理局局长凌鸿勋秘密准备,“暗中先着工程人员把接轨的路线测好,并且把材料也准备好”。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华中联外交通线中断,凌鸿勋马上开工,将黄埔支线展筑到广九路石牌站。8月19日两路联结线接通,满载外购军火的列车当天即经由广九与粤汉两路急开湖南大后方。抗战第一年战局不利,幸赖粤汉路抢运军火物资重建大军,才能持久抗战。

  两路接轨后,黄沙火车站的重要性顿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今日,黄沙站改建为铁路博物馆,主要的室内展区,是百年前见证广州经济腾飞的老仓库。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