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斯鑫
莲下镇位于汕头市澄海区,地处韩江下游,东临南海。
水运是古代最便捷的交通方式,莲下镇的条件得天独厚。溯东溪北上,可通潮州府城,出潮港南下,可航至暹罗、安南;过莲阳河即达澄海县城,可通汕头、潮安;顺南溪东行即达樟林、饶平,沿海道东行北上可到饶平黄冈。
交通发达促进了本地商业贸易繁荣。明朝时,澄海县苏湾都四大集市中,有南洋市和程洋冈市,均属今莲下镇辖区。进入现代,莲阳大桥建成后,莲下镇畅通县城,成为澄海北部乃至饶平地区通往汕头的必经之路。时至今日,南北方向有228国道、金鸿公路、汕北大道三大动脉贯穿其境,东西方向则有231省道连接隆都、潮州。
商贸与移民
《澄海县地名志》这样解释“莲下”条目:“因处莲峰之南,原为海洋,故称南洋。清中期(约1810年)更称莲阳,分上、中、下社,本镇属下社,故名。”“南洋”之名,恰恰说明了莲下镇大部分属地曾是一片汪洋的事实。
故南洋属地本是海中一条大沙陇,古驿道也基本沿着沙陇而设。沧海桑田,曾经的沙陇,早就变成繁华的集市。随着人口的繁衍,南洋乡不断扩大,到民国已经超过10万人口。据说,抗战时期在重庆,四川人郭沫若以一句“大佛身高近百尺,全国唯数吾乐山”自夸,南洋人杜国庠(今莲上镇兰苑村人)不甘示弱,对以“一乡人口有十万,举世仅有我南洋”。而今,莲下镇、莲上镇地区的人口,也超过十万之数了。
乾隆版《澄海县志》称,南洋“环城皆水,直通外海,可泊战船。四乡水谷云集,居民富庶,乃可战可守之地”。道出了南洋地处韩江下游出海口的优势,水路交通发达,是天然的商贸福地。到1935年,“南洋市拥有小作坊近200家,商号300多家”。为了保守商业机密,南洋人甚至还发明了本地土语“南洋僻”,俗话“唔北僻,赚无食”,就是说,不懂“僻语”是赚不到钱的。
三湾是莲下镇东部最靠海的片区,此地古称南洋湾,与南澳岛隔海相对。澄海自古地少人多,耕三渔七,临海的三湾地区更是倚赖渔业和商贸。明朝中期,朝廷实施海禁,“片板不得入海,点货不准进番”。对于无地可耕的渔村百姓,此令无异于断绝活路。南湾人林道乾聚众反抗,嘉靖四十五年(1566),造战船50余艘,攻打福建诏安,被都督俞大猷击败,退守到阳江北津港。此后,他再造战船,攻城掠寨,横行海上30年。后来,林道乾率领2000多名部属前往泰国北大年港,任掌管该港的“客长”。传说因为管理有方,当地人民曾将北大年港称为“道乾港”,这是潮汕人大规模旅居泰国的最早记录。
自林道乾开海外移民的先河后,潮汕人似乎找到了本地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的解决方法,源源不断“过番”到东南亚。据《澄海县华侨志》记录:1987年,莲下镇海外侨胞和香港同胞共41883人。从此“南洋”到彼“南洋”,华侨输出了劳动力,也带去生活习俗,影响后世。东南亚当地的诸多生活物资,也需要从国内出口过去。
千年古村程洋冈
莲下镇西部是海拔偏高的丘陵地带,千年古村程洋冈便位于虎丘山和鸡翁山之间,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被誉为“粤东襟喉,潮州门户”。2019年,程洋冈村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站在虎丘上西望,东江边的南溪桥闸像一把巨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镇守着程洋冈的家门。山尾溪恬静悠然,在两岸青山的映照下缓缓流向远方。往南俯瞰程洋冈,永兴街与顺兴街呈“人”字形排开,200多座古民居顺着街道渐次铺开。屋舍俨然,巷陌悠悠,灰瓦屋脊,鳞次栉比,绿树翠竹点缀其间,错落有致。近百株古榕树拼接出断断续续的线条,隐约勾勒出程洋冈村往昔的轮廓。村子外围池塘环绕,平畴四野。
红色围墙的丹砂古寺位于231省道边上,这是国内少见的儒、释、道三教合祀的寺庙。从寺旁的牌坊走进去,街巷两侧斑驳剥落的墙壁裸露出砖石和贝壳,有意无意展示着岁月的痕迹,一下子让人穿越到过去的时空。春节时到访此地,循着甬道望去,潮汕特色的山墙屋顶与树木枝条在蓝天白云下交相掩映,大约每隔十米便有一个红灯笼点缀其间,与地上的红色鞭炮纸互相呼和,从视觉上把过年的氛围感拉满。
古驿道永兴街贯穿全村,全长约一公里,尽头处有石尾下渡口,至今仍可搭渡船到对岸斗门村。由于村民大多搬至外围新厝区居住,街上开张的店面寥寥无几。不过,从联排的铺面和招牌来看,仍然可以想见程洋冈村往日的繁华。从永兴街里的中药铺右拐,有横街可通加合巷,“后增辟新兴街、源兴街、顺兴街及沙尾营盘市,形成之字形的市场格局”。现在,这里依然是菜市场所在。
依仗水路枢纽的地理优势,程洋冈村自古以来商贸繁荣,全盛时期有192家商户。据《莲下镇志》记载:……陶瓷业更加兴盛,当时一度有17座古窑。清中期制糖业盛时共有糖房14家。民国时期,有粮食加工厂、火柴厂等。”当地曾发掘出成叠的宋碗及五代至清代不同时期的古窑遗址,足以证明程洋冈一带古时制陶业十分发达。1976年,在莲阳河边创建了莲下瓷厂,除了日用瓷外,还生产观音瓷塑等美术瓷。
程洋冈历来人文蔚盛,崇文兴教,被誉为澄海“四大文乡”之一,村中书斋多达三十余处。有清一代,程洋冈出了郑堃、蔡蕃、蔡熙三位进士,为澄海各村之最。至近代,程洋冈依然人才辈出,尤以音乐、绘画、中医为甚。
倘若在四月雨季,撑一把雨伞走在程洋冈村,从永兴街踱步至加合巷光滑的麻石上,想必一路都沉浸在戴望舒《雨巷》的诗意里吧。推开杏园书屋的小门,你不会“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却会被一棚瀑布一样的紫藤砸中,那是被雨润得水淋淋、娇艳欲滴的紫藤,兴许还落了满地紫。
从南边正门进来,隔着天井有一扇圆门,上书“小洞天”。边上一面青瓷窗,别有一番情趣。从圆门迈进去,右侧檐角飞起的大厅,是当年书斋的主体,古朴典雅。而今作为老年人活动中心,倒也适宜。书斋后半部分被一道墙隔开,是当年教书先生的寓居所在,须得从西侧的小门进出。小楼二层灰塑墙绘,精巧别致,门窗雕花刻字,紫藤花架在庭院中,陡然焕发生机。有楼梯可上二楼,由于年代久远,楼板上铺的红砖早已褪去光泽,踩上去咯吱作响,仿佛提醒着来客轻步蹑脚,莫要惊扰读书人。屋檐下挂着一排传统的竹编油纸灯笼,昏黄的灯光照着“诗礼传家”“杏园书屋”八个红色大字,在烟雨朦胧中显得温暖柔和。
小门楼的瓦楞长满青苔,门楣匾书蓝色的“试茗”二字,让人想找个红泥小炉,煮一壶工夫茶,任袅袅轻烟,氤氲升腾。再来点潮州细乐,就听郑映梅先生的古筝如何?遥想当年,隔壁书声琅琅,师母于此看着屋檐滴雨,做着女红,是何等惬意。
程洋冈的中医名闻遐迩,历史上有医寓、药店数十家,出了不少像蔡仰高、蔡纯臣等技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中医师。现在,村中仍有不少中医药馆。
明末清初,潮汕地区局势动荡,清朝入关后,时有本地势力投身反清复明。据蔡氏族谱记载:“明弘治年间,蔡敏斋素精岐黄,为士林所重。”“明万历年间,蔡九敏继承医业。乙酉有寇破县城。一盗感其恩,将其所获医籍珍金本见赠。”“蔡俊心得授医籍珍本,于清康熙年间创设程洋冈卫生馆……”
至今,蔡氏医术已传承十几代人,家族从医者遍布潮汕和东南亚。其家族研制的“宁坤丸”“调经丸”“补血丸”“落白丸”等妇科用药,因为药效显著而远近闻名,畅销海内外。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期间,政府鼓励民间“联合献方”,在潮州的蔡氏后人献出妇科药方,宏兴制药厂据此批量生产出著名的乌鸡白凤丸。改革开放后,潮汕地区兴起了一波华侨返乡潮,由于交通和信息不发达,不少华侨慕名前来买药,却找不到门路,程洋冈一度出现靠为买药者带路而发家致富的现象。
侨乡建阳村
建阳村是潮汕地区著名侨乡,华侨文化氛围浓烈。2011年,建阳村获广东省“侨爱新村”称号;2020年,获中央文明委颁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称号。建阳村之所以能成为远近闻名的侨乡,离不开一批先侨早年打下的良好基础。
“南洋祠堂外砂宫”,极言此地祠堂和宫庙之多。现属于莲下镇的8个村子当中,光建阳一村就有祠堂23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建阳村的孝天公祠。通往孝天公祠的路弯弯曲曲,从西侧高地保留的旧围墙可以看出,这条路曾经是一条河道。古时有水路通往蓬子港,现已填平。
著名潮商陈孝天生于1826年,在家中排行第五,年少时父母双亡。他做过渡工,当过伍长,尽管勤奋刻苦,却因家贫迟迟未能成婚,被迫“过番”到越南谋生。起初,陈孝天在会安黎氏屠宰场打工,东家见陈孝天勤奋忠实,把他招为女婿。37岁时,陈孝天在西贡创办“五合”商号,“拥有巨舰30余艘,北抵苏杭、沪津、日本,南下东南亚诸国,富甲一方”。
同治三年(1865),同乡“庆云”商号在海上遭遇飓风,19艘红头船沉没,损失惨重,被迫出售宅第和田产。作为船户盟友,陈孝天收购其部分田产和五座大厝(称为“五合”),并主动承担其全部“红头债”,垫付批银,保证侨眷免遭损失。20多年后,“五合”商号在香港陷入经济纠纷,需要赔偿13万银洋,“庆云”商号主人投桃报李,重金回购当年的五座大厝。
光绪二十二年(1896),陈孝天回到家乡,花费29000枚“老龙元”银元,修盖了这座孝天公祠。祠堂建筑艺术极其精巧细致,可惜,而今除了正龛浮雕《二十四孝》被收藏在广州陈家祠正厅外,大部分嵌瓷、木雕都曾遭破坏。不过,门楼仍然可见其气势恢弘,造型优雅,石雕灰塑精致雅丽。建祠之后,陈孝天又在祠堂正对面盖了五座相连的潮汕大厝,供族人居住,乡人称为“新五合”。
陈孝天晚年热心公益,出资修建了南洋通往三湾的灰堤和供陈姓子弟读书的文范书院。其勤劳吃苦、敢拼敢闯、仗义诚信、乐善好施的精神,堪为后世潮商楷模。
特色产业
漫步在莲下镇莲阳大街,很难不被各色美食小吃所吸引。比如,传承了上百年、让老华侨念念不忘的老雷(深记)猪头粽和猪肉脯;至今坚持用朥帕纱(猪网油)包裹豆沙的德香记粽球;点撒上菜脯麸的菜头粿,淋上葱油、喷上鱼露的米豆粿;选用珠蚝、加入米粉和猪肉碎的灰窑头蚝烙……当然,还有澄海最具代表性的卤鹅。
在广州、深圳等地,时常会看到写着“苏南卤鹅”的卤味档,不知情者还以为是江苏特产。实际上《潮汕特产歌》早就有唱:“苏南出名好卤鹅。”旧时,澄海南洋属于苏湾都南部,故而又称苏南。今日,莲上镇、莲下镇仍并称苏南地区。
狮头鹅经由澄海白沙农场育种,而苏南的卤制技术是加持卤鹅广受欢迎且长盛不衰的关键。这几年,潮汕狮头鹅卖到大江南北。澄海本地最负盛名的卤鹅店就是南洋的“㳂”(松发)卤鹅。“㳂卤鹅选料和制作十分严格,活鹅要选每只6公斤以上,配料要用特级酱油、肉桂、绍酒、冰糖、大茴、小茴等18种原料,卤煮务必有相续下的原汁,并讲究火候,故味道特佳。”过去,“斫鹅肉请人客”是澄海人最高的礼遇,邻近乡镇办宴席,都要特意跑去松发卤鹅店里买鹅肉请客。澄海网红鹅肉店“日日香”的老板,就曾经登门找“松发卤鹅”的传人拜师学艺。
2016年,网络众筹方兴未艾,澄海人林剑冰借机在广州创办“物只卤鹅”连锁品牌,主营鹅肉饭快餐外卖,至今已有超过300家加盟店。其“中央厨房”广东熙望食品有限公司就在莲下镇,过去两年,公司已经成功把澄海的卤鹅出口至泰国和英国。
锡纸也是莲下镇一带的特色产业,包括南金、北金、锡箔,都是用于祭拜的焚化品。据1992年版《澄海县志》记载,道光四年(1824),“南洋乡李华丰号商人从汉口购来‘北金’(锡纸),进行仿制利并生产、销售。以后又创制行销南方的‘南金’。清末至民国,产品销往国内各地以及南洋群岛,成为澄海大宗出口商品之一”。1923年,“莲阳锡箔业有‘北金’纸铺90家,‘南金’纸铺38家,打箔铺120家”。1933年,“莲阳锡箔业金纸年销量70余万箱,价值大洋券200多万元。莲阳居民一半的收入直接、间接靠此业”。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莲下镇人家都还从事相关行业,小孩子自幼就要帮家里“刷纸”(往锡纸上刷漆)。
工坊数量虽多,但大多是零散的小家庭作坊,纯手工制作,产量有限。许少鸿家就是众多南金作坊之一,传到她这里已是第五代。8岁开始,许少鸿便在家里的作坊帮忙制作纸钱。成家后,她也和丈夫一起经营南金。2007年,来自马来西亚的大订单让许少鸿嗅到了商机。500万元的订单,一个月的工期,整个莲下镇没有一家能够独立完成,最后只能分拆给几家大厂生产。
许少鸿虽然也分到部分订单,但她并未满足于此,随后花了半年时间,投入重金,研发出可以替代1000名熟手工人的机械设备。她又主动出击,到东南亚寻找商机。2015年,许少鸿注册的广东翊翔民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营业额已经超过4000万元,盈利超过500万元,一度申请挂牌新三板。潮汕俗语云,“生理细细会发家”,大概说的就是许少鸿这样的生意人。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莲下镇还涌现出许多新兴行业,如五金、木地板、玩具、服装、洗涤化妆用品、电商等。截至2022年,莲下镇有在册企业2395家,其中有3家上市公司和2家新三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粤东经济重镇。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