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走出书斋,实业报国

2023-09-06 18:07:36 来源:广东政协网

  张守涛

  范旭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化工业先驱,曾被毛泽东盛赞为“工业先导”。“兴办近世的工业,是今日中国人惟一的活路。”盐、碱、酸是三种最基本的化工原料,而中国的制精盐、制碱、制酸工业都是由范旭东一手完成的。

  学者傅国涌在《范旭东:开辟中国化学工业一书生》文中说:“中国百姓因为他才走出吃粗盐的历史;中国纺织工业因为他才摆脱印染用碱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近代中国因为他才打破了英国、德国对中国化肥市场的垄断。”这一切,都源于范旭东在青年时期确立的工业救国志向。

  【工业救国】

  1883年10月24日,范旭东出生于湖南湘阴,祖先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自幼丧父,兄长是著名教育家、三任教育总长的范源廉。维新运动风靡全国时,范旭东曾在梁启超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求学。1900年,范旭东追随梁启超及兄长范源廉东渡日本,后来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学习应用化学。

  在此期间,范旭东改原名“范源让”为范锐,字旭东,旨在锐意进取,让中国旭日东升。他发现日本的强盛和工业发展关系密切,开始立志工业救国:“洞烛日本处心积虑以谋亡我,至是救国之心志益坚。后以造兵非根本之计,乃决定循工业救国之途,而以化学为出发点。”一位日本校长曾对他说:“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这更加刺激了范旭东勤奋学习的决心。

  早年间,中国生产不出精盐,老百姓吃的是劣质的粗盐、脏盐。范旭东回国后,于1914年创建久大精盐公司,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生产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盐,让国人“有了吃盐的自由”,摆脱了“食土民族”的讥言。范旭东对此写道:“年来国内百业凋零,尤以工业为最显著。此虽被迫于大势,非人力所能左右,鄙意设负经营之责者能见机而作,肯为公家牺牲,勉为其难,未尝不可挽救些许。久大今日处境虽艰,然并未停止上进。”之后,他又率“久大”在不断的艰辛磨难中发展壮大,且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青岛的盐场,“为中国争了一口气……保护了国家主权”。范旭东及“久大”对国家精盐工业贡献巨大,在“久大”的引领下,其他精盐公司也纷纷创建,全国精盐总会和全国精盐工厂联合会等组织也接连成立,《新盐法》得以公布,千年来施行的盐业“引岸制”被自由贸易制代替。生产出精盐后,范旭东又于1918年进军制碱工业,创办永利制碱公司。碱被称为“近代工业之母”,碱的产量一度成为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而当时的中国不能生产自己的纯碱。范旭东说:“碱是人民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又是化学工业不可少的原料。我去欧洲考察以后,越发感到若无制碱工业,便谈不到化学工业的发展。我之所以先创办久大精盐厂,正是为下一步变盐为碱,然后再发展中国的制酸工业,孕育强壮的中国化学工业之母。”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永利”历经八年,终于成功制碱,中国从此有了制碱工业,且是亚洲第一个利用索尔维制碱法制碱成功的公司。“永利”的纯碱还在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制碱成功后,范旭东又进军制酸工业,要让制碱、制酸这两个化学工业之翼并肩齐飞。如他在1936年发表的文章《永利硫酸铵厂概况》中所说:“我们激于爱护国家基本工业之热忱,不得不再负重责,举办氨气工业。正值国难严重,不暇顾及个人的利害得失,衷心只为复兴祖国,竭尽心力而已!”制酸成功后,范旭东在庆祝会上激动地说:“中国基本化工的另一翅膀又生长出来,从此海阔天空,听凭中国化工翱翔。”

  此外,范旭东还于1928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企业刊物《海王》,使之成为企业的喉舌。1932年,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科研机构——黄海化学研究社。从此,永利公司、久大公司与黄海研究社合称“永久黄”团体,闻名于世。1935年,范旭东发起创建中国工业服务社,“凡未办的工业,如其有人想办,我们鼓励他着手办起来;已办未成的工业,遇着有什么为难,推行不动,我们量力帮助他使他前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范旭东率“永久黄”员工西迁。筚路蓝缕、东山再起,他创办了久大自贡模范食盐厂、永利川厂等,再创中国化工新基地,并支持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支持黄海研究社取得了远超战前的研究成果。范旭东当时呼吁:“中国需要工业建设,已到‘得之则存不得则亡’的阶段……”“大时代不容苟安,我等有负起担子的必要,力所能及,不可放松。要争气就靠这个时候,办工业振兴我们的民族。”抗战胜利之际,范旭东提出“十大厂计划”,绘就了战后中国化工蓝图。他在《大公报》发表文章《为今后中国工业建设进一言》,认为“全国同胞必得对于近代工业再认识一番,在再认识之下,朝野一致努力,确定今后中国工业的进行路线”。

  因贷款迟迟未能获批,范旭东心力交瘁、忧愤成疾,于1945年10月4日英年早逝。临终前,他感叹“中国事难做”,对同事道:“若不是为了国家、民族,我才不受他们的挟制、欺压呢!要是为了吃饭、享福,把永利、久大收拾收拾,够我享受几辈子的。”虽如此,他在遗言中仍勉励同人“齐心合德,努力前进”。重庆南开中学大礼堂举行的追悼会上,收到各方挽联200多幅,周恩来、张伯苓、王若飞等500多人亲来凭吊。蒋介石送“力行致用”挽幛,并致家属唁电。毛泽东送挽联:“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朱德、彭德怀合送挽联:“民族工业悲痛丧失老斗士,经济战线犹闻海洋歌。”还有一位普通女工送的挽词:“你死了,我们工人永远不会忘记你。”

  “商之大者,为国为民。”范旭东的一生,如他自己临终前所言,都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中国如旭日东升。其报国之心,日月可鉴。

  【创业精神】

  “工业救国”是范旭东的人生志向,他的一生,也是一部艰苦创业史。当时环境复杂,工商业不被重视,如范旭东临终前所感叹的,“中国事难做”,创业过程可谓历经磨难。但他仍奋斗不息,“为了事业,虽粉骨碎身,我亦要硬干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与黄炎培、李烛尘的谈话中回顾我国工业发展历程: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记卢作孚。”四人中,范旭东的创业经历可能最为艰难,因为化学工业在近代中国完全没有基础和传统。

  兴办久大盐厂时,范旭东要“像收电灯费似的”去收取股东的股金;要和旧盐商、洋盐商、军阀、官僚不断斗争,甚至还被军阀绑架敲诈过。范旭东“不抛弃不放弃”,唯有“忍耐和含默,认定目标,拼命前进”。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他“爱护事业不徇感情”,经常工作到深夜,桌子既是办公桌、试验台,又是睡铺。

  创建永利碱厂更为艰难,索尔维制碱法被外国垄断,技术处于保密之中,国人只能自行试验探索。没有机器设备,只能自行设计;没有资金,就找“久大”借支或四处贷款。制碱过程中更是不断发生各种事故,好不容易生产出的碱,颜色竟然红黑相间,股东们纷纷“打退堂鼓”,但范旭东坚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历时八年,历经三次濒临倒闭的危机,“永利”终于制碱成功。对外,要与外国制碱公司在市场上激烈竞争,且面临日寇的步步侵略;对内,要处理繁杂的事务,应付职工纠纷。范旭东“主持大计,决定方针,苦撑危局……几经失败,气不稍馁,卒能克服经济上、技术上、环境上种种困难,以底于成”。

  创业永不停息,在创办盐厂、碱厂后,范旭东又创办了“远东第一大厂”——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建厂所需资金达上千万,范旭东为筹资耗尽心血,还要指导硫酸铵厂选址、设计、购买设备,又历时三年多。硫酸铵厂终于制酸成功后,“永久黄”的事业蒸蒸日上。可不久后全面抗战爆发,“永久黄”在东南沿海的产业几乎全部沦入日寇之手,范旭东内心该有怎样的悲痛!他依然没有放弃,率“永久黄”员工西迁后,再创中国化工基地。面临经费、设备、原料等种种问题,“样样都要从头做起,没有原料要自己打井取盐,没有煤炭要自己开矿取煤,真是条条都得自己办”。尤其是设备运输最终中断后,范旭东依然尽力谋划,利用其它方法制碱,并创办了一些工厂。

  侯德榜评价道:“先生应时事需求,于无所取法之中,能独出心裁。创立巨大事业,不期创造能力超人之处有如此者。”在创业过程中,范旭东从来都是艰苦奋斗,“均以苦干精神,以身作则,为同人倡导”。“一生为中国化工事业奋斗,从不松懈,逝世前二日,犹函电各部门指示复兴方针。”范旭东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起床工作,所有重要文件均出自本人之手,且常常与员工同患难、共生死。“久大”总经理李烛尘也回忆说:范先生筚路蓝缕,摩顶放踵以赴,历经崎岖,期间万种艰辛,实难尽述。最苦时甚至债不能偿,薪不能发。本人当时亦曾劝范先生将永利暂予搁置,范先生终不肯中道而废,谓天下决无不可成之事,以最大毅力继续奋斗,卒底于成。”

  如范旭东所言:“创业难,带有革命性的创业尤难。”在30多年的创业历程中,范旭东历经不亚于唐僧西天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创业成果弥足珍贵,其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更为珍贵。各行各业的人如果有这样的精神,何事何业不成呢。

  【私德之美】

  在范旭东追悼大会上,侯德榜评价说:“范先生之私德可与事业媲美。”范旭东待人以恕,处已以谦,身居总经理之职,无论老幼,称人曰兄,自称曰弟;同人有家庭困难者,他听说后必为之解决。他常邀同事外出散步,借以详谈情形、交换意见。遇事则功归于人,归过于己。在生活中,范旭东多年禁烟,除了爱喝老母鸡汤、牛奶,空闲时间种花木之外,没有其他嗜好,赌博嫖娼等恶习更是没有。他也不喜欢应酬,认为“饮食本为维持生命,时下以此作为应酬,豪饮饕餮,觥筹交错,烟雾缭绕,不计时间,简直在浪费生命,小弟绝不干”。他平时很少在外面吃饭,经常自带饼干、花生充饥。六十岁生日时,他自己都忘记了,吃得比平时还清淡。他最好的衣服,是逢南京硫酸铵厂生产出肥田粉的喜事,一时高兴所买。1940年时穿的礼服,还是1912年去欧洲考察盐政时的衣服翻改的。

  范旭东和夫人许馥一生恩爱,相敬如宾。许馥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一心只做范旭东的“贤内助”。范旭东将夫人视为自己人生航程中的宁静港湾,在外面遇到困难,他向来从容镇定,但回到家里,就“掩饰不住一切,急不可耐地诉说自己的苦恼和怨恨,诉说自己的软弱和错误”。所以范旭东晚年曾向友人说过:“事业成功,有夫人一半功劳。”他们育有两个女儿,很多人劝其再娶或纳妾生个儿子,而范旭东一直不为所动。乃至当时圈子里有种说法,比喻做某件事情很难,那就像劝范旭东娶小老婆一样难。

  在创办“久大”“永利”时,范旭东为自己规定了处世原则:不利用公司的钱财或影响力来谋个人利益,不利用公司的时间来办私人事务。范旭东一生不治私产,只在天津有一所旧房子,在其他地方住的都是租赁的房屋;他没买汽车,出门一般步行;他几乎不领取总经理薪水,将应得的酬金几乎全部捐献给黄海研究社或其他人。抗战时期,范旭东的收入经常不够养家,甚至要靠变卖妻子的陪嫁首饰帮补家计;为节省开支,家里日常食用的大米是从湖南乡下老家运来的。他去世后也没有遗产,妻子的生活费及两个女儿的学费靠“永利”所发股金维持。

  在“久大”第一次股东大会上,范旭东提出“公私行为务求明朗公正”,他自己终生践行。每次出差,夫人许馥总是将钱一包包分好,注明用途,私事决不动用公款。1939年,他经成都回重庆,国民政府要人张群也正好有事去重庆,便邀请他乘机同行。范旭东下飞机后,立即派人捐了105元航空票钱用作赈灾,他为此说道:“我们不要政府有苛捐杂税,难道我们应该对公家揩油占便宜吗?”有一次,女儿范果恒想去公司打网球,范旭东说:“不行,网球场是给员工预备的,你没有这个特权。”不过,范旭东也很开明,两个女儿学的都不是化工专业,但他从来都没有反对过。

  范旭东曾对公司同人说:“我个人虽不肖,尚微有澄清世俗之志,名利于我,绝无因缘。二十六年二月四日铔厂成功,慨然有感,痛饮狂欢。当时计划,决即准备一切,将全局移交同人中能负责者,个人从旁协助。一俟全局稍定,决即率妻子隐姓埋名,和永利及经手各机关告别,复我自由……请同人转告所属,同人无论员工,分厘气力只是直接为永利,间接转给全民,我个人同在苦斗,不过一分子而已。”当时,有位美国记者闯进范旭东住的旅馆房间,表示想将范旭东列入他们出版的《名人录》,因为范旭东衣着简朴,没有认出他。范旭东则回道:“不巧得很,范某刚出去,你们若找他,请改日再来。”《大公报》著名记者徐盈也曾想为他写传记,但范旭东不客气地说:“我想想还是请你不要写一个字为好。”

  私德高尚,是侯德榜等“永久黄”同人敬佩、追随范旭东的重要原因,也吸引了很多愿意投资的股东。“久大”创建时,有些素不相识的人前来入股,他们对范旭东说:“我看见你出入不坐汽车,步行时居多,同别的公司经理不一样,所以我们拿辛苦积来的一些钱来投资入股,你办的事业一定会发达的。”修身为立业之本,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的。

  【报国书生】

  范旭东是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之一,除了卓越的经营才能,其人亦文采斐然,有古代士大夫之风。他发表了不少文情并茂的散文,有些内容灵动有趣,如《问穷究》中写道:学以致用,是句老话。记得科举时代的八卦先生,动辄把‘致用’当做‘做官’解释,真高明!后生小子,只有闭着鸟嘴少说……爸爸一锨头一锨头的从田里锨出来的血汗钱,少爷们拿来做这样科学救国的工作,好孝子!好国民!我的鸟嘴真有点闭不住……”他还发表了一些古体诗赋,如《望夫人不来赋》写道:“望逝水之回澜,登高山而仰止。一湾溪水,乘逸兴以遄飞。半榻清茶,叹人生之何似。”

  企业家身份之外,范旭东始终认为自己是个书生,“书生之念”比“发财之念”浓厚得多,认为自己不过是带着一帮书生报国而已。他常说:“艰苦尝试,我辈书生,负在肩头。”他在1936年又说:“我辈书生,在社会上没有凭藉,所恃的仅仅是一股热忱和粗浅的薄技,以孤臣孽子的心情,应付创业过程中一切一切的遭遇……最高兴的是这十八九年来,我们内部的创业精神没有涣散,同事各个都保持着书生本色,淡泊自甘,心神都很安泰。”

  一个历经千辛万苦而坚忍不拔的“报国书生”,当是对范旭东最准确的评价。不同于一般书生的是,范旭东走出书斋,以实际行动经世济民、“实业报国”,这是近代知识分子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的另一条道路。如何处理好“书生之见”和“发财之念”,如何处理好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范旭东的人生经历对今天的知识分子们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南京范旭东广场上有一句标语——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范旭东的精神如旭日东升,照耀着我们,如他所说:“求自己进步的人群,应当是永生的。”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