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出版记

2023-09-06 18:07:45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马国华

  林海雪原》是现代作家曲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故事。这部小说一直被视作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是整个“十七年文学”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品。自出版以来,至今仍是人们百看不厌的红色经典。

  思念战友 文思泉涌

  曲波是山东黄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进入抗大胶东分校学习,1944年起任八路军大队政委、团政委、政治处主任等职,1950年因伤转业,历任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总政文化部专职创作员和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等职。

  战争年代,曲波夫妻俩都在前方后方工作,只有到了齐齐哈尔才有了一个家,当时已有4个孩子。工厂离宿舍较远,有时踏着大雪归来,曲波就会想起飞袭威虎山和在狂风暴雪的林海雪原上剿匪的战斗经历。

  曲波以前从未从事过文学创作,但当年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战斗英雄们时刻活在他的心中。当他在医院治疗养伤时,曾无数次讲过战友们战斗的故事。这些故事,尤其是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使听者无不动容。在反复宣讲中,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1954年6月,他开始有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试写了一部分文字。但由于工作忙,加上写作水平低,曲波试着写了三章后便感到力不从心:一是内心的感情笔下表达不出来;二是平铺直叙,力量使不到刀刃上。一气之下,他把写完的三章全撕毁了。

  1955年春节前的某天半夜,曲波冒雪回家,一路上冥思苦想如何才能写好这部小说,如何突破语言文字关等问题。当他回到家,一眼望见甜睡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一种深沉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想起8年前,北满也是刮着狂风暴雪,那正是飞袭威虎山的前夜,而今祖国已逐渐强大,各方面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自己的家如此温暖舒适,生活如此美满。但这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都没有享受到。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茫茫的林海、皑皑的雪原,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孙大德等同志的形象和事迹又一一浮现在他脑海里。自此,曲波每晚加班三四个小时写小说,周末和节假日则更是集中写作。

  妻子刘波是和曲波同年参加八路军的老战友,在一个部队工作多年,当时担任齐齐哈尔铁路局中心医院副院长。曲波不懂高深的文艺理论,心里也没框架,想到什么写什么,有时一天能写一万字。到了周末,刘波带孩子到公园玩,让曲波在家静心写作。夫妻俩一个写一个誊抄,在齐齐哈尔完成了大部分章节。曲波之所以选择用业余时间创作,主要是担心写不成会让别人笑话,所以直到初稿完成也没有第三人知道这件事。

  1955年2月调到北京后,曲波又接着写下去。还是保持秘密状态,一下班就躲在屋子里写,小孩以为爸爸在加班。那时曲波写字桌中间的抽屉总是半开着,一听到邻居、同事来找,他就立即把稿件塞进抽屉。家中房间少,放不下两张桌子,刘波一般在缝纫机上抄稿,每抄完一个章节,就用毛线和布条装订起来。

  慧眼识珠 顺利出版

  小说完成后约有40多万字,刘波买了两米布,剪成包袱皮,将书稿装成两大包。曲波家斜对面就是外文局大楼,也是中国文学杂志社的所在地。曲波说:路远的不好去,咱们先去近的地方看看”,便独自拎着稿件到了中国文学杂志社编辑部,发现里面多是外国专家。专家问曲波写的是什么语种,曲波说是“中文”。专家笑着说:“我们是把中国文字翻译成外文。”他们建议曲波去东总布胡同人民文学出版社投稿。

  于是,曲波夫妇又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曲波刻意没有乘坐单位配备的车,他不想让司机知道自己的行踪。到了出版社,曲波没有透露身份,只是对编辑说:我不是作家,你们看看行不行?如果不用,你们给我家里打电话,我来取。”曲波再三叮嘱电话一定要打到家里,怕机关知道。

  1950年代,国内的出版社不多,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收到的长篇小说稿堆积如山,限于编辑人手少,总难以及时审阅每一部来稿。一天,年轻编辑龙世辉从稿件登记处领走曲波的原稿,打算在编辑手头书稿之余,尽早处理这份无人过问的积压稿。

  当他打开稿件一看,书稿名为《林海雪原荡匪记》,稿纸有大有小,每叠用各种不同的毛线拴着,字儿老长一个,很不好认。说实话,龙世辉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来读这部长篇稿件。但当他耐心地读下去后,便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了。书中奶头山和威虎山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杨子荣和少剑波的英雄事迹激荡着他的心。读罢,龙世辉马上向副社长楼适夷汇报。20天后,龙世辉打给曲波说:“曲波同志,你到出版社来一趟吧。”曲波到了出版社,心灰意冷地说:“我取稿子来了。”没想到龙世辉却说:我们确定要出你的稿子,需要做一部分修改。”

  曲波没想到会收到作品可以发表的消息。随后,龙世辉呕心沥血3个多月,严谨地修改、推敲和润色所有文字,并去掉书名中的“荡匪记”,保留“林海雪原”。最终全书于1957年9月正式出版,出版后立即风靡全国,好评如潮。

  在谈到小说增补了女卫生员白茹这一人物时,学者陈爱强评论说:“白茹的出现,几乎是神来之笔……她以差异化的性别身份,打破了小说此前一个战斗接一个战斗的叙事常规,以一种空间化场景降低了叙事上的密度。由此,人物深层次的心灵与性格在这种叙事停顿中得以立体展现,小说由此呈现出一种灵动的空间化特征。白茹的出现,也为少剑波等人物的性格展现与精神成长提供了特殊的诗性空间。”

  《人民文学》副主编秦兆阳也连夜赶读小说,并先在《人民文学》选发了《奇袭虎狼窝》章节,在“编者按”中写道:“作者是一位解放军的军官,现在工业部门工作……这本书将是我国文学创作上的一个可喜的收获。”

  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邵荃麟曾问曲波书名的由来,曲波解释说:“我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眼前的森林,风一刮,森林鼓凹鼓凹的,像海洋的波涛一样,‘林海’两个字出来了;这个雪是无边无岸的原野,这个‘雪原’就出来了。”邵荃麟连声叫好:“看,没有生活怎么能行呢?你看,一个词也需要生活。”

  战斗英雄 智取土匪

  “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亲密的战友杨子荣、高波及所有在林海雪原战斗过的英雄们。”这是写在《林海雪原》首页上的话,道出了曲波创作的情感动机。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正是当年与曲波并肩作战的战友。

  为缅怀亲密战友,在情节组织上,曲波特别突出了“奇”“智”“巧”等作战智谋的灵活运用,重点描绘了杨子荣与敌人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较量,体现出一位身经百战革命者的战斗智慧和大无畏精神。

  杨子荣是一位机智幽默、聪明绝顶和胆识过人的侦察排长。大股匪徒被歼灭后,小股残匪还流窜于深山老林中。剿匪部队组建了武装侦察小分队,由既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又有独立作战指挥能力的杨子荣担任排长。小分队组建后,首先生擒了“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

  1946年3月,杨子荣带领4名战士,化装成土匪身闯敌穴,宣传党的土改和俘虏等政策,兵不血刃地说服了400多名土匪缴械投降,轰动一时。1947年2月6日晚,杨子荣得到绰号为“座山雕”的匪首张洛山在牡丹江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于是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只身进入座山雕的营寨,成功打入内部,从而把敌人引下山来,最终将张洛山等土匪全部抓获。

  不幸的是,在林海雪原剿匪战斗即将胜利结束的1947年2月23日,在追剿惯匪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杨子荣因为大肚匣子枪的枪栓被冻住,中了敌人的无声手枪而壮烈牺牲。曲波悲痛不已,立即命令战士们往山洞里投手榴弹,将残敌全部歼灭。战士们万分悲痛,用窝棚门板把杨子荣的遗体抬到梨树沟,又用爬犁拉到黑牛背屯(今朝阳村),从群众家里买了一口棺材装殓。村民守灵一夜,再用“轱辘马车”(森林小铁路运木材的小平板货车)运到柴河,又换群众马车送回海林镇团部。

  1947年2月25日,在海林镇朝鲜中学的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杨子荣公祭大会,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赶来参加。牡丹江军分区首长亲致悼词。当时营以上干部抬着杨子荣的灵柩,在一阵阵排枪声中,绕海林镇走了一圈,以示隆重悼念。由于杨子荣在剿匪斗争中功勋卓著,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曲波也因为杨子荣的牺牲而过度悲痛,大病三个月。

  为什么杨子荣英勇牺牲了,而曲波却没有写出来?曲波满怀深情地回忆说:是因为杨子荣太聪明、太伟大了,我太想念他了,我想让他永远活在我和广大读者的心中。”

  影响广泛 长盛不衰

  1960年,苏联老军人委员会邀请中国残疾老军人到苏联访问,中央让老红军王维舟当团长,曲波当秘书长,负责具体工作。出国前,外交部长陈毅找他们谈话,谈完正事后,陈毅与曲波闲聊,他说:“你这个名字好,有曲也有波,这是个普遍规律,没有绝对直线。”他还兴致很高地给曲波起了一个字:“你叫普律(普遍规律之意)吧。”后来曲波还用“普律”刻了一枚印章。

  《林海雪原》出版后,一次,曲波在北京医院看病。正在做检查时,来了几个人,他认出其中一位是贺龙元帅,便忙让座。贺龙关切地问他病情、工作单位。曲波回答在一机部工作。贺龙又问:你们一机部有个人写了一部小说叫《林海雪原》,你知不知道?”曲波愣住了,没想到连贺龙元帅都知道《林海雪原》,他马上回答:“那是我。”贺龙非常高兴地拉着他的手,把曲波介绍给医生和护士。他又问:“你爱人叫什么名字?”当曲波回答“刘波”时,贺龙摇摇头说:“不对,你爱人不是应该叫‘小白鸽’白茹吗?她怎么没来?”曲波连忙说:“贺老总,我爱人不叫白茹,叫刘波。”贺龙笑道:“不行,改过来,叫白茹!”幽默风趣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曲波在总政文化部工作了5年,又转业到铁道部任副局长。周恩来总理读了《林海雪原》后亲切接见了他,说:你只读过六年小学,家里又穷,参军后坚持自学,业余时间搞创作。你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党培养的结果。你要清醒地认识到,《林海雪原》只是你的起点,不是终点;林海雪原》只是你创作水平的基点,不是高点。你要多学习,多创作,写得更好!”在周总理的鼓励下,曲波笔耕不辍,后来又相继写出《桥隆飙》《山呼海啸》《戎萼碑》等多部长篇小说,记录了那个年代的人民同敌人英勇斗争的历程。

  《林海雪原》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受到各艺术团体和中央高层的注意。1958年3月,率先将《林海雪原》搬上舞台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赵起扬亲自动手,与夏淳、梅阡共同编剧,焦菊隐担纲导演。

  5月,《智取威虎山》首演。郑榕、牛星丽、英若诚、黄宗洛等著名演员都参加了演出。人民艺术剧院的编导以专业审美眼光,将男二号杨子荣提升为男一号,将小说中最有戏剧张力的情节提炼出来,浓缩成杨子荣假扮土匪里应外合大破座山雕匪巢的故事。“智取威虎山”这个充满传统戏曲色彩的剧名是人民艺术出版社加的,原著中并没有同题章节。

  7月,上海京剧院根据小说“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话剧《智取威虎山》,改编创作了现代京剧《林海雪原》。随后的两三年间,京剧《林海雪原》陆续演了几场。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拍成电影《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在全国公映,引起了热烈反响。

  1963年,中宣部、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举办“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麒派京剧大师、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提议,选送《林海雪原》作为参演剧目并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版本“基本保留第一稿的结构”,“只是压缩了部分反面人物的戏,加强了杨子荣、少剑波的戏”。

  1964年,改名为《智取威虎山》的京剧在北京演出,毛泽东主席也很爱看,对杨子荣这个角色更是喜爱有加。针对武打戏份过多的问题,毛主席还建议,要增加杨子荣等正面人物的唱段,要能流传下去。

  上海京剧院按照毛主席指示,增加了杨子荣等正面人物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第五场杨子荣“打虎上山”有一段唱词是: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毛主席说,这句唱得好,但有一个字要改,“天”改为“色”,这一下子味道就不一样了。另一处是第九场“急速出兵”参谋长唱段中的“同志们整戎装飞速前进”,改为“同志们整行装飞速前进”。剧本就此定稿。毛主席的观戏与改词,令剧组所有人激动不已。

  1970年,千锤百炼的《智取威虎山》被拍摄成彩色电影在全国公映。直到如今,全国省市区级绝大多数京剧院团几乎都排演过《智取威虎山》,它无愧为观众最喜欢的革命现代京剧之一。

  模范夫妻 革命伉俪

  刘波非常支持曲波写作,是他作品的第一读者,也是他的抄稿员。参军前,刘波是小学四年级水平,曲波是小学五年级半。他小时候看了《三国》《水浒》《说岳》等,对他影响不小,参加革命后又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曲波写一万字,刘波要花两三天抄出来,遇到空着的地方和生造的字,刘波再去查字典补上。除此之外,家务事也全由刘波包下。

  刘波回忆,当时剿匪斗争非常艰苦,曲波带着部队,长时间在深山密林打仗,“我们很少有时间住在一起。当时我担任政治部秘书,曲波回来了就住在我们办公室的单人床,往往是住一晚就走,第二天就得赶到剿匪驻地。每次回来人都显得非常疲倦,有时鞋袜都不齐全,脚趾露在外面。1946年冬天,他回来时身上长满疥疮,两腿都是,我从医院找来药膏,让他烘炉子,使劲地全身擦抹了几遍。”

  曲波在谈到“小白鸽”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时曾说,在茫茫林海中面对的是极其凶残的敌人,恶劣的环境根本不允许小分队带女兵作战。为什么要写一名女卫生员呢?他想,战争是为了和平,在森林里除了大雪就是野兽和土匪,单纯地记叙这些,太冷酷、太单调了,所以他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小白鸽”。“如果你们要问‘小白鸽’是参照何人塑造的?我可以告诉你们,是我的爱人。她活泼伶俐、聪明能干,14岁参加抗战,15岁就成了胶东军区后方医院的护士长、医院党委委员。我就以她的性格特征,创作了白茹这位‘万军丛中一小丫’,以此烘托和平的气氛。”曲波说,“小白鸽”为伤员擦身子的细节,融进了抗战时期他和一些护士的故事,也加进了夫妻之间同患难的感情。所以,《林海雪原》中的人物有生活的真实,也有艺术的创作。

  《智取威虎山》的走红并没有给曲波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他在1964年脱下军装,转业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从32岁干到离休都没有提职。生活上,他在一机部的一套两居室住宅内一直住了40多年。曲波患病住院时就留下遗言,一旦离世,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惊动老战友们,也不要开追悼会,免得麻烦大家;也不进八宝山,把骨灰沉到家乡的大海里就是了。

  2002年6月27日,曲波去世。尽管刘波叮嘱一定要按照曲波的遗嘱行事,但闻讯前来的曲波生前战友、同事,甚至是治疗护理过他的医生、护士,都来到了医院,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灵堂上的挽联写道:“一世耕耘,文史增辉,此去千秋可瞑目;平生刚正,鞠躬尽瘁,挥泪千古祭英灵。”

  人民没有忘记曲波。2009年曲波当选为“共和国铁路楷模”,刘波代表曲波参加了表彰大会,大家都为这对模范夫妻、革命伉俪报以由衷的热烈的掌声。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