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用作品诠释新时代

2023-09-06 18:07:4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本刊记者刘淑君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肥女”之父……许鸿飞先生有很多身份,他早已能灵活地在这些身份之间切换,调研、创作、办展、育人,走南闯北、马不停蹄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肥女”之父

  看过“肥女”雕塑的人,很难不被她自带的“喜感”所打动。她那仿佛不惧地心引力的身体不断膨胀,迎风而跃,好像下一秒就要挣脱铜色的“外衣”,与人共舞。不论是在雄伟磅礴的紫禁城中,还是在夕阳西下的悉尼歌剧院广场、游人如织的卢浮宫前、秋意渐深的柏林市区,不论男女老幼,只要见到“肥女”雕像,无不喜上眉梢、笑逐颜开。他们纷纷上前,举手投足,模仿“肥女”的俏皮姿态,合影留念,欢乐无穷。

  “肥女”独特的风格打破了多年来雕塑界的标准和常规,有评论者认为,这是许鸿飞在当代雕塑领域寻找到的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冒天下之大不韪”,却给人的审美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肥女”征服了海内外无数观众,人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人性中的朴实、本真和乐观,这让他们不自觉地释放出内心那个真实自然、毫无保留的自己。诚如曾为许鸿飞策展的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所说,“许鸿飞的雕塑市民化、有血肉,生活化、世俗化、欲望化,因此打动人”。

  许鸿飞先生本人一如他的雕塑作品,同样能给初次见面的人以冲击。一头红发,瘦削而棱角分明的脸庞,“鲁迅式”的胡须,鼻梁上架着一副醒目的墨镜,手持一根烟斗,给人一种不苟言笑的感觉。用与许鸿飞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大画家黄永玉先生的话来形容——“一须顶嘴,两手和泥”——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黄永玉先生是许鸿飞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时间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许鸿飞刚刚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走向社会不久,他的工作室接了很多工程项目,遍布广州、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的公园、房地产、文化场馆,这些地方至今仍留有他的作品,不过许鸿飞不愿在它们上面署名,“因为这种是工程,不能叫艺术”。

  1998年,正当许鸿飞对创作方向感到迷茫之时,他偶然认识了一位来自广州西关的身形丰满的女士。他以对方为原型,创作了静态雕塑作品《秋》,这是“肥女”系列雕塑的最初作品。《秋》的主角和后来的“肥女”形象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不过,这件作品在机缘巧合之下被黄永玉先生看到,黄永玉主动提出想买下,尚未成名的许鸿飞以为是玩笑之言,没答应。次年,黄永玉再次提及此事,许鸿飞便将《秋》赠予黄永玉,黄永玉回赠了一幅自己的白描荷花图。这段颇有些传奇色彩的经历,不仅让许鸿飞的艺术生涯发生了转折,更让他与黄永玉先生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没有黄永玉的肯定,可能就没有‘肥女’。”后来,许鸿飞赴京探望黄永玉,黄永玉建议许鸿飞:“你就做肥女吧,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作品,你要跳出‘学院派’那一套,越快越好。”许鸿飞回忆,“黄永玉鼓励我,要抓住生活里来的灵感,不要再做空洞的命题创作”。

  此后20多年,“肥女”系列雕塑一发不可收拾,代表作如《吻》《童趣》《飞歌》《肥年肥舞》《岭南之春》等,“肥女”或母子情深,或飞身骑车,或演奏音乐,或酣睡做梦,或跳跃飞腾……描绘的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一经出现,必在当地掀起文化热潮,营造喜乐氛围。“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信仰的人围着我的作品拍照、嬉戏和欢乐,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让世界看到中国现在的美好生活,走近民众,拉近艺术和人的距离,这也是我艺术的初衷”,许鸿飞说道。

  乡村之子

  如今,“肥女”雕塑已经在中国、法国、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座城市的标志性广场上举办了46场世界巡展,收获无数“粉丝”。不过,对于许鸿飞而言,世界再大,始终还是要回到艺术生涯的原点——乡村。1963年出生于广东阳江市的许鸿飞乃“乡村之子”,尽管多年来带着作品游遍世界,他也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

  2009年,许鸿飞将“肥女”雕塑首场展览的地点选在了粤西北连南瑶族的千年山村中。“肥女”雕塑立在4台大卡车的平板上,极具行为艺术性地一路奔波250公里,最后散布在田间地头,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人评价,雕塑好像从土地上长出来一样”。

  为什么是连南瑶寨?许鸿飞在冬阳下的油岭老排村席地而坐,与当地村民们亲切交谈,围火而食。原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将从学校毕业的许鸿飞就曾到瑶寨写生,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完成了毕业作品《耍歌堂》。岁月沉淀,瑶寨乡村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印记,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出发点,我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基层,来源于这片土地和可爱的人民”。

  在瑶寨的展览也开启了许鸿飞雕塑放在户外空间展览的序曲。许鸿飞发现,自己的作品很适合在户外展出,这不但可以突破以往艺术作品只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高雅室内展览的空间限制,还能让作品走近更多群众。与博物馆里的那些刻意与观众保持距离的作品不同,许鸿飞从不介意观众以各种形式“亲近”他的作品。如在广州沙面有一件出自许鸿飞之手的作品《阳光下》,姿态丰腴的“肥女”自得其乐地漫步于阳光下遛狗,游人出于喜爱,频频与之亲近合照,使得雕塑的部分地方已被摸得锃亮。

  许鸿飞说,“我们的雕塑作品长期要么是脱离民众,高高在上的,与民众有距离感;要不就是模仿外国的抽象表现,故作高深,让观众看不懂。我的雕塑很生活化,很接地气,用真实的场景来表现开心快乐的作品,没有所谓的学院之气。我的创作理念就是要到民众中去,提升对艺术的欣赏,对艺术的普及和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许鸿飞曾对记者说过两个关于户外展览的小故事,一个是“肥女”作品《童趣》在广州的某广场展览,一名小朋友天天走路经过那里,每次都跟它互动,有一天经过,发现作品被搬走了,伤心地哭了。另一个是,一位家长将自己孩子每个成长阶段与“肥女”雕塑的合影都发给许鸿飞看。

  这些细节让许鸿飞很有感触,“我们的城市应该多一些大家都喜欢的作品,出现在户外公共空间,这样整个城市充满快乐,洋溢昂扬,也给大家留下可以回忆的东西”。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肥女”大部分时间并不置于博物馆中,而是置于闹市人潮中,在你我身边。

  为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许鸿飞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筹划启动“雕塑艺术百村展”,那些去过世界各地的作品又陆续回到村舍房屋旁、回到溪水河畔边,陪伴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目前,许鸿飞已经调研了50多个村,展览已成功举办了19站。时隔12年,2021年,许鸿飞又回到了当年的瑶寨举办展览,他的雕塑作品《肥年肥舞》走进了连南。80多岁的当地老奶奶跟着大伙一起研究许鸿飞的雕塑。她先是摸了一下雕塑,说“感觉很滑”,紧接着又说,“你这只猪不能马上杀”——在老人家眼中,一般家饲的猪至少要养到150斤以上,所以眼前这只雕塑猪是远远“不达标”的。两句朴实的话让许鸿飞开怀大笑,这种纯粹质朴的视角也让他感慨不已。

  “百村展”一站接一站举办,许鸿飞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让村民们在家门口获得艺术带来的快乐和熏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那些坐过飞机、坐过轮船的作品,重新回到了我们的乡村。乡村现在已经发展得很好,乡村的传统建筑跟这种当代艺术雕塑的结合,会产生另外的效果。”他认为,在高高低低的山寨里,在绿油油的稻田里,在乡间小路,艺术的加入让乡村更显诗意和浪漫。整个环境的变化能让村民们对艺术有亲近感,孩子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艺术的启蒙。

  艺术家委员

  乡村与许鸿飞的交集,除了展览,还有乡愁。自2018年成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许鸿飞共提交个人提案8件、集体提案16件,他履职的焦点从未离开过艺术和乡村。2020年全国“两会”上,许鸿飞提交《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案;2021年递交《送艺下乡贡献文化力量,产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提案,两份提案先后建议让艺术走进乡村,促进文旅与产业融合发展,为各地乡村振兴事业增添新的发展活力。许鸿飞认为,“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的介入,特别在公共空间方面,我一直都在探索雕塑与城乡公共空间的融合”。

  考察能知祖国胸怀博大,调研能知各地风俗人情,调查采风对于艺术创作和委员履职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此,许鸿飞一直在路上。2020年,他前往甘肃东乡调研,创作出表现东乡刺绣传承人传授技艺的日常生活场景的雕塑作品《东乡绣娘》,对西北农村有了新的认识。2021年,他在广州增城区小楼镇邓山村见证稻田丰收,和村民一起用长扫帚将晒了一天的稻谷扫成堆,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许鸿飞瞻仰红军长征遗址,了解苗寨风俗和产业扶贫。在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会同村,他走进中西合璧、古朴优美的古村,寻脉民族工商企业发展史,探索推动近代化进程的齿轮,感受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初缩影。在家乡阳江,他深入了解自然风貌、特色产业的变迁及其与艺术的结合,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阳江、喜欢阳江、到阳江旅游……

  乡村的自然生态、村民生活的快乐富足以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了许鸿飞的创作愿望,但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乡村的一个共性问题:大量乡村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在乡村美学、公共文化服务等软件方面仍存在短板。因此,许鸿飞提出,美丽乡村需要正能量艺术的融入,艺术家应当深入乡村,发挥文化创意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推动力。

  落到实践上,许鸿飞根据每个乡村特点和展示空间的不同,精选自己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以期与当地的历史、人文故事对话,以凝固的诗歌装点田园,留住乡愁。他还把这些丰富的调研经历总结提炼,形成提案,希望通过建言资政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推而广之,我参加一系列考察调研,令我对社会文化现状有了更深度的了解,对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为下一阶段的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积累了经验和素材”,“提案在调研和艺术实践中产生”可以说是他的履职方式。

  履职五年,对于许鸿飞来说,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收获的过程。五年来,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进步气象万千,他通过作品不断记录关于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美好生活、抗击疫情、航空航天、冬奥盛会等感人的中国故事,成果显著。他反复提到,“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文艺为人民’,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我深刻感受到,文艺要记录时代,艺术家应该走进基层,走到人民中,始终和他们在一起。”许鸿飞坚定地说道:“在今后的履职中,我将带动更多的艺术家,用艺术作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今后,他仍将用作品诠释中国新时代,用极具魅力的艺术创作叙说精彩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