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佃
我第一次知道光饼,是结婚后的几天。我跟着爱人到福建福清看望她的姑婆。姑婆住在一栋老屋里,我们到的时候,她正忙前忙后,接待乡邻;只见她手里端着一个竹编簸箕,里头装满各色糖果,还有一块块圆圆的、鼓鼓的烤饼之类,姑婆笑容可掬地递给客人,客人也来者不拒。
回福州的路上我才知道,被我当作烤饼的,叫光饼。说是在福清,女儿出嫁后第二或第三天,第一次请女婿、女儿回门,要买上100个光饼作为“女婿饼”;有些地方,家中诞女满月,也会给全村每家每户赠送两个光饼。
光饼作为福清人的一种传统小吃,已有400余年历史。过去,福清十年九旱,农人以种地瓜为主,地瓜干也成了主食,光饼实属稀罕贵重之物;如今,吃光饼已不仅是物质生活的需求,更是民间饮食文化的传承。
关于福清光饼的由来,据民间传说,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福建沿海地区,倭寇屡犯扰民。次年,戚继光(祖籍山东,或曰安徽)率军进驻福清平倭。戚家军多为山东人,多食面食,为了奇袭敌军,士兵按老家烤饼方法,烤制面食作为干粮,烤饼中间留有小孔,可穿上细麻绳,挂在胸前,便于行军打仗,这就是光饼的原型。
对此“传说”,有人不同意。浙江慈溪一带的乡民说,戚继光率领士兵平倭,贵在用兵神速,但行军过程中,架锅烧饭拖延不少时间,戚继光又想不出其它好法子。有一次,行军至慈溪龙山东门外,一老农为戚家军献上许多中间有小孔、外置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对戚继光说,这饼光光的,用绳子穿上带在身边,饿时即可充饥。消息传开后,沿海各地百姓争相为军队做光饼,光饼名称从此流传开来。由于助戚家军平倭有功,嘉靖帝赐名曰“继光饼”,因为光饼略带咸味,又称咸光饼。
但福清人不甘示弱,说,戚家军发现光饼虽可充饥,但多食易上火,且不易消化,于是聪明智慧的福清人便在面团中加盐增加口味、加碱助消化,撒上芝麻润胃肠,去燥火。这种改良了的烤饼成了戚家军喜爱的干粮,为他们的行军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0年代初,我到闽北一带采访。自南平驱车崇安(今武夷山),一路途经建瓯、建阳,沿路新篁千顷,苍翠欲滴,但闽北却非富庶之乡,饮食亦无特色可言,唯光饼再次引起我的关注。只是,闽北的光饼只有福清烧饼一半薄厚,面上的芝麻也要稀疏得多。不过,那时的福清光饼大多没有馅,而闽北光饼已有薄薄的一点馅,是少许肉末和葱花。有意思的是,南平郊区一带的,馅稍大些,质量也好;越往北行,馅越少,建瓯的只有星星点点的肉渣,到了建阳则大多仅有葱花了,足见当时闽北山区的经济条件。
一路观察,车过之处,凡能停车的,都有卖光饼的小店。店极简陋,只有面案和一两个炉灶,小贩们现趸现卖,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从南平到崇安,行程4个多小时,我有位同事是建瓯人,他买了4次光饼,随买随吃,一路上至少吃下20多个。
今天市面上的光饼是不是原来的形状,是慈溪人发明的,抑或福清人发明的,虽已不可考,但都与戚继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也有资料说,唐朝末年,黄巢发动农民起义,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带五千乡民加入义军,率部一路翻过武夷山,来到福建漳州一带。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王朝,他们把家乡河南一种炭火烧烤的“火烧馍”的制作工艺带到福建,逐步演变为后来的光饼。
如今,光饼已成福清及闽北一带最有特色和魅力的食品。尤其是福清,改革开放后,光饼文化开始发扬光大,演化出各式各样的吃法。“肉搁饼”海苔饼”海蛎饼夹”紫菜饼”……已是福清街头巷尾的名小吃。经福清人的不断创新,光饼甚至成为一种品牌,远销东南亚,这无疑是对中国美食的一个贡献吧。
作者系第十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日报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