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笔立成梁启超

2023-09-06 18:07:54 来源:广东政协网

  刘金祥

  回望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政治上慷慨激昂,学术上发愤勤笃,在短暂的五十六载春秋中存留下皇皇1400万字的《饮冰室合集》,在哲学、文学、史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创见和贡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梁启超著述写作的效率极高,所谓“草一稿片刻即脱”。他在撰写文章著作时,一经动笔便情如烈焰、文思泉涌,瞬间成文、涌汇成篇。其中口碑极佳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书,篇幅为十余万字,但他仅用一周时间即告完成。可见他为文著述的速度远超常人,于才思敏捷中援笔立成,成为中国历史上文人撰文著述的快手和高手。

  1920年初至1922年秋约两年半的时间里,梁启超就撰写了长达100多万字的政论文章和学术著作。1920年3月,梁启超结束为期两年多的欧洲之旅,返回上海,决心“重理旧业”,将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大学教书和文章著述上。除了在北京、天津以及上海、南京等地各大学进行巡回讲演外,他将其它时间均用于撰写文学和史学著作。

  清华大学社会系著名教授陈达先生曾撰文回忆:“我在学校当《清华学报》总编辑时,思永(梁启超次子)在我的班上做学生。有一次我跟思永说,你跟老太爷说,让他写篇稿子吧。稿子来了,却出乎我意料之快,这篇文章写的是中国学术的地理分布,我只说了几天,稿子就送来了。我一看,可了得,里面写了中国有史以来各学派的地理分布,各学派的内容和比较,各学派的代表人,这些人的下面又有几人,其生卒年月、著作名称、地理分布,如广东是什么派、浙江是什么派等等。真是洋洋大观,这篇东西,如果让我来写,起码得半年。”由此可见,梁启超即便是撰写专业性较强的高深史学文章,也是恣意挥洒、酣畅淋漓、笔扫千军。

  1914年,梁启超借用清华大学工字厅撰写《欧洲战役史论》一书。彼时,一战战火刚刚点燃,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规模前所未有,如果不以文字加以记载,实乃史学家的失职。鉴于战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很难寻找到一手翔实材料,在此种极为不利的情形下,梁启超以强烈的史家自觉和迅捷的史学敏感,在短短十日内就将《欧洲战役史论》这部百页学术著述迅速草成。其得意门生、著名法学家杨鸿烈先生对乃师的这段故事有过简洁生动的记述:“十日脱稿,盖十日间未尝停辍矣。”

  1916年,梁启超发起护国活动,应蔡锷将军之约赶赴南方各省开展宣讲动员,袁世凯派兵搜寻追捕,梁启超只好以日人之名绕道越南北部山区,躲藏在一个名为帽溪的小村庄里。由于水土不服,他罹患重病,待病情稍微好转,他又“文兴发而忘诸苦”,转瞬间写出了《国民浅训》,并在这部“病起后即捉笔著成”的著作序言中写道:“念此闲暇之岁月,在今百忙中殊不易得,不可负,乃奋兴草此书,阅三日夜,得十三章。”由此看出以家国大业为重的梁启超,其著书立说几乎没有受到时空或身体状况的限制。

  梁启超写作速度有时快得离奇,进而在近代学界留下了一些美谈和佳话。1918年12月,梁启超携蒋百里、丁文江、张君劢等六人游历欧洲。回国后,蒋百里结合自身感悟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小书,并延请梁启超作序。梁启超慨然应诺,立马动笔,其间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遂“既下笔而不能收”。

  结果,一篇序言洋洋洒洒写了8万字,比蒋百里原著的篇幅还长。无奈之下,蒋百里希望梁启超将此序单独出版,而梁启超也不客气地反过来请蒋百里为此“序”写序。蒋百里在序言开头写道:“方震(蒋百里自称)编欧洲文艺复兴史,既竣,乃征序于新会(即梁启超),而新会之序,量与原书埒(相等),乃别为《清学概论》而复征序于震。”此书即后人广为传颂的《清代学术概论》。嗣后梁启超又将此书增添扩充至25万字,是为影响甚巨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本书也可称为一篇亘古未见的长序了。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梁启超的一生是在紧张匆忙的写作著述中度过的,正是运笔如飞的写作著述,使他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