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卫卫(资深媒体人)
在外省人心中,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省会,广州往往是这样的形象:高楼林立,像一座钢筋水泥搭建的森林;工作、生活节奏繁忙,车流不息,人们步履匆匆……
然而亲眼看一看才知道,广州是这样的: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棉花糖一样的白云;城中处处飘着花香,路边、过街天桥上绿叶片片鲜花朵朵;江边、河涌边都有安静垂钓的市民,鱼上钩时围观者欢呼阵阵;清晨与傍晚,江边步道、林中绿道上都是市民跑步健身的身影;每隔一段时间,花城广州都会有好几条马路竞争“最美花路”,却往往胜负难分;草地越来越多,一年四季都有市民在家门口草坪上“安营扎寨”,利用休闲时间体验回归自然。
广州城乡绿化各项指标都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在广州,“森林城市”从一个头衔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身为省内的“老大哥”,广州不仅在经济上帮扶兄弟城市一起进步,同时也带领全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些年,不断有其它城市加入“国家森林城市”名单。截至目前,广东省“国家森林城市”已增至14个,遍及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经济相对较弱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
广州已当之无愧成为绿美广东的领头羊。头羊领路,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美在心中的“绿色版图”,在南粤大地不断扩大、蔓延。
国字招牌:华南国家植物园
根据绿美广东“路线图”,到2027年底,广东全省将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0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000万亩,森林结构明显改善,森林质量持续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绿美环境显著优化,绿色惠民利民成效更加突显,全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其中,双园”之省的目标已经完成一半。
2022年4月18日,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揭牌成立。7月11日,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成为我国第二个、华南地区首个国家植物园。这个世界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是我国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新添一张“国家级”招牌。它与北京国家植物园共同成为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瑰宝,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作为我国设立最早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90余年的发展史上,几度易名、迁址,但始终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开展植物科学研究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经过数代科学家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园内目前有迁地保护植物17168种(含种下分类单元)、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
华南植物园里植被丰富,建有棕榈植物区、孑遗植物区、荫生林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区等数十个观赏区,庞大的园林规模以及许多罕见的植物种类也使其成为“广州市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园里的鲜花种类覆盖了广州几乎所有常见花卉,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当季盛开的花,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国字号植物园的落地,是广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升格国家级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正统筹优化科研区、专类展示区和技术推广平台,努力提升植物科学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打造绿美中国的广东样板注入强大动力。
在最新的绿美广东路线图中,广东已作出明确部署,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对标最高最好最优,聚焦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及科研功能,优化提升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艺园林展示、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功能。
治理河涌,再现水城风采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珠江支流遍布全城。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珠江之水滋养着广州,伴随珠江几次改道,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孕育出美丽的“水城”景观,云山珠水成为世世代代广州人美好的记忆。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各类工厂的污水排放以及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科学处理,广州市内的河涌水质受到严重影响,致使河道淤积、堤防老化、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涌变黑发臭,淤积、堵塞、萎缩等问题十分突出。
彼时,“治水”成了广州的当务之急。
十几年来,广州投入了无数的资金和精力,探索出一条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的治水之路。小小的河(湖)长公示牌背后,是广州一条条黑臭河涌的华丽转身,也是广州市河湖治理的最美见证。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广州的城市治水理念从“与水争地”向“与水共生”转型,曾经让人无法靠近的河涌,慢慢变得清澈。截至目前,广州147条河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全市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景象比比皆是,石井河上白鹭成行,车陂涌边流萤飞舞,东濠涌更是引来了珍稀鸟类……广州市民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2022年,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民调显示,超八成市民对河涌治理“整体满意”,并对河湖长制工作点赞。
治理后的河涌成了市民日常游玩休憩的好去处。广州趁势激发公共滨水活力,选取珠江部分滨水地区,鼓励在合适的岸域设置露天泳场,组织合宜的水上活动,营造城市活力水岸空间。以“河道再自然化”“城市亲水化”的技术革新探索临水社区试点建设,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江城共进,再现广州“水城”风采。在绿美广东的提倡理念里,绿美只是生态美的第一步,而生态美的目的,仍然是服务于人。广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理念,让优化后的城市生态自然转变成了生态服务基地,实现了市民与花城、森城共美。
花城飞花:谁是“最美花路”
说起广州“花城”的由来,有很多源远流长的故事。西汉时期,“汉初第一辩士”陆贾出使南越国,发现岭南人喜欢种花、插花、戴花,甚至簪花、吃花、咏花、忆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鲜花,平日里出门带上数枝鲜花归家,逢年过节以花为媒寄托祝愿。陆贾赞誉,此地皆是“彩缕穿花之人”。
广州地处亚热带,长夏暖冬,气候温暖,本就适宜花卉生长与种植,一年四季草木常绿、花卉常开。后来,海上丝绸之路传来异邦的奇花异草,在花城的土地上邂逅了温暖湿润的雨露,道不尽的花草故事,也慢慢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花城广州有国内首创、闻名海内外的“迎春花市”,每逢春节,就会上演几百万人同游花街的壮观景象。
可以说,广州街坊千百年来与花相伴相随,爱花、赏花也早已成为广州市民的生活方式。
现在,爱花的广州人又有新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广州都有几条花路、花道或是花园争奇斗艳。2022年,“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花风铃木照片刷爆社交网络。海珠区洲头咀公园外一整条马路两旁,一串串“小风铃”挂在枝头随风摇曳,成为花城里不可错过的一抹亮色。
去洲头咀看黄风铃,去黄埔香雪公园看梅花,海心沙的薰衣草,中山纪念堂的木棉,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绵延千米的宫粉紫荆花道……白色、粉色、黄色、红色的花朵随风摇曳,向阳而开,在广州不同的角落汇成一片片美丽的花海。
市民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有的为了追花,驱车远道而来。生活在花团簇拥的广州,无论哪个季节,都可以沉醉在美丽的花海之中。
沉醉于花海的市民可能不知道,每一处盛景的背后,都有一大批默默打造景观的辛勤工作者。而所有这些,也正是广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布局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为彰显广州花城特色,广州加大了花景建设的力度。打造特色道路绿化景观,结合重点地区发展重要园林景观路线,依据现有道路的绿化现状,分别以迎宾花带、花影绿廊、凤舞绿带和宫粉映湖等为主题,以宫粉紫荆、凤凰木、黄花风铃木等为主题树种,按季节打造主题花景,各区打造1—2条特色景观路。机场高速、临江大道、白云大道和麓湖路等是重点特色道路。一路一景一特色,广州做到了。
未来广州,一定是“无处不飞花”的最美城市。
万里碧道:串起绿美广州
打造高品质城市绿化空间,让广州成为森林友好城市,要规划先行,从细节入手。
广州的绿化在全国城市中位于前列,市民可以感受到,近几年广州多了很多公园、花园。除了以往以天然的山、湖、江为基础的大型公园、湿地,还多了许多微型的口袋公园、沿江狭长的带状小公园。将大大小小的绿地、公园串联成一个生态网络系统,才能更好地为街区市民提供服务。
如果说广州的都市、乡村,山、河、湖、海等,都是美丽的绿宝石,那么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万里碧道”就是把散落的绿宝石串成项链的绳子。有了绳子的牵引,这些生态基地逐渐成为市民游玩的好去处。
置身临江大道碧道、阅江路碧道、二沙岛环岛碧道等都市型碧道,可饱览珠江两岸繁华风光,一边欣赏广州生机盎然的生态之美,一边领略广州都市的活力之美。漫游金坑碧道、莲塘春色绿道、竹洞湖碧道等乡村型碧道,可亲近广州美丽乡村,走进田园风光一解乡愁。穿行凫洲水道、万顷沙万里碧道等生态型碧道,可在带着咸味的空气中细细品味海风吹拂的乐趣……
在“五道合一”的阅江路碧道,从江边到绿地,漫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并行,全线无障碍覆盖。跑步道与骑行道都采用防滑弹性材质,提升跑步骑行体验。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与有轨电车道、珠江水道共同实现五道贯通,连接琶洲西区、会展中心、琶洲东区、广州塔、海心沙、二沙岛等标志性建筑和景区。
阳朔以十里画廊闻名于世。在广州,也有一个以“画廊”命名的景区,它就是位于增城区的增江画廊。它是增江河上的一幅天然山水画,起点是增城区初溪水利中心工程,终点是正果镇湖心岛景区,全长约40公里,由东西两岸风光组成。沿增江画廊骑行,一路道路平坦、微风拂面,看不尽河边湿地美景。
每当春暖花开或秋风渐凉的好时节,三五好友相约,骑行碧道间,畅游绿道中,沉浸于绿美广州的好风光,难怪游客们说:来了就不想走!”
美丽乡村:留住美好乡愁
除了花城、森城的头衔,国际大都市广州还有另一张面孔——乡村。都市繁华与乡间野趣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全貌,塑造了广州多元、包容的城市基因。
广州市全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乡村从“干净整洁村”向“美丽宜居村”再向“特色精品村”升级。昔日的“空壳村”摇身变为返乡村,偏远落后村蝶变“网红村”,这样的故事正在广州各地上演。
增城区小楼镇邓山村曾经由于位置偏僻、收入渠道少,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邓山村全面启动名村建设,对标全国一流,全面提升邓山村及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同时,邓山村精心统筹推进与自然态环境的搭配、融合,形成点面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的乡村生态景观风貌。不到两年时间,邓山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既有参天的古树,又有清澈的小桥流水。走进邓山村,浓郁的田园乡村风光迎面而来,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以田园稻香、休闲、文创、康养为主题的高端精品民宿,打造高端民宿产业集群。以农带旅、以旅兴农,既激活了沉睡资源,又拓展了农业空间,打响了米埗村高端民宿品牌。米埗村成了旅游爱好者们争相打卡的“广州最靓乡村”之一。
除此之外,广州还打造了一批古镇古村旅游品牌,如番禺区大岭古村、潭山村,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花东镇高溪村,黄埔区九龙镇莲塘村、龙湖街道迳下村等,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广州美丽乡村精品路线”。
在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方面,广州花都花漾年华、增城时光穗道、从化生态设计等7条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基本建成,在产业发展上形成示范集聚效应,实现“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乡村建设行动”,明确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著名田园城市学家霍华德曾提出花园城市的设计理念,认为理想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的共同优点。美丽乡村则有效缝合了城乡边界,让科技、资本、管理赋能乡村的同时,丰富了城市的“菜篮子”,描绘出绿水青山的都市田园。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岭南山水牵动着人们重返自然、回归生态的环境意识和生活方式,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
自然科普:讲好绿美中国的广州故事
广州在国家森林城市硬件建设方面卓有成效,走在全国前列。森林城市的建设与延续不是朝夕之功,可以说是世世代代的事业。将生态建设与保护理念传承下去,就要充分发挥生态教育的功能。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海珠湿地等生态地标,如果只是把这里当成一个普通公园来“游玩”,而没有领略到这些国家级保护地的强大魅力和内涵,无论对于游客还是对于生态地标来说,都是相当可惜的。
在国务院的批复中,“讲好中国植物故事”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的重要职能。作为4A级旅游景区,这里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丰富的物种保有量和独特的景观设计,成为讲好植物故事的宝贵资源。在自然科普教育方面,华南国家植物园常年开设“琪林科学讲坛”及“博物四季”“自然课堂”等六大系列自然教育课程,让大家知道植物园在防护林、农业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很重要的作用。
而在“广州绿心”——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内,雁来栖观鸟自然教育径专门为游客设置了3个免费使用的观鸟固定式望远镜和多个科普解说牌,方便游客近距离观察海珠湖上栖息的各类水鸟。
每逢周末,志愿者还会带领亲子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
广州还在多地设置具有明确教育主题的“自然教育径”,包括自然观察径、自然教育走廊、森林体验步道等类型。自然教育径是广州自然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众体验自然教育最直接的途径。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自然教育径上安装了自然教育标识系统和互动体验设施,充分满足体验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整体看来,与其它城市相比,广州的植物园、湿地公园等生态基地,大大加强了科普宣传力度,并积极与各级学校互动,从娃娃做起,从生态教育做起,让大自然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成了市民休息与学习的好地方——广州的这一做法,将为绿美广东带来更扎实的基础和更长久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