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芙秀(资深媒体人) 侯守峰(文化学者)
俯瞰中国的山川版图,名山大川遍布疆域,险峻者有之,奇秀者有之,辽阔者有之,摩天者有之。斜卧在粤桂湘赣四省交界地带的南岭山脉,无论海拔高度或山体态势,都不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正是这道不起眼的山脉,却以一己之力孕育出一方独特的水土——岭南。
南岭是一道臂弯,护佑广东奇迹
南岭是山脉,但有山不连“脉”。毛主席有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此五岭即南岭的主脉——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海拔最高者约2100米,平均海拔1000米。五岭东西绵延约7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岭与岭之间近乎平行,又有弯折。多次的造山运动让这里形成众多交错的山谷,河流浸入其中。它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同时也是长江、珠江重要支流的发源地。
翻山不易,于是低谷隘口处,有水者通水,无水处形成古道。古道崎岖难行,加上对瘴疠的恐惧,所以在古代,南岭一直是“偏远南蛮”的天堑与畏途;而对于“南蛮”来说,南岭却是脱离王朝割据一方的“靠山”。这道天堑与“靠山”,直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决心平定百越,命人工开挖水渠,沟通来自南岭的湘江与漓江——南岭才被水路融合。
灵渠一通,秦军大胜。秦始皇随即设立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但秦不长久,曾经的秦将赵佗在秦末乱世中抓住机会掌控三郡,自称“南越王”。南越国割据近百年之后,汉武帝雄心壮志,再次平定岭南,向南越国宣示:“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自此有了繁荣300年的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信(今封开县内)。到了北宋时期,岭南地区以广信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即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广西从此称名于世。自此,广东登上了历史舞台。
广东的最北边,南岭山脉巍然屹立。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一路向南,行至此处,已是强弩之末,无力翻山,使得广东的冬天温暖如春。夏季,来自东南大海的暖湿气流同样在此遇阻,湿润与雨水被留了下来。这样温润的气候屏障,不仅默默孕育着岭南大地的四季青翠,而且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古代文人眼中,偏远蛮荒又遍布瘴气的岭南广东,经过数朝数代人民的选择,到了北宋末年,人口已增至数倍。乾隆年间,广东已成为当时国内制造业中心之一,也是清朝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人民用脚做出的选择,证明了广东并非只有贬谪诗词中那一张苦难之地的面孔。事实上,它自古以来就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只是对于中原和古代交通而言,过于遥远难行,加上旅途疲惫心情悲伤,易生疾病。但对于普通百姓,躲避战乱,为生存而奋斗——岭南是再合适不过的地方。现代科学也破解了瘴气之谜,它主要源自森林深处长年累积的腐叶等发酵后产生的气体,密林不易散去,偶有旅人路过,通过蚊虫等感染病菌。这恰恰说明在历史上,岭南植被之茂盛密集,远超现代人的想象。
昔日蛮荒之地,在朝代更迭中悄然蜕变。曾阻隔南北的南岭,在历史的发展与选择中,也慢慢成为南北频密交流的孔道。
但广东真正的脱胎换骨,则始于新时期的1970年代末,习仲勋南下主政广东,带领广东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改革。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在这里开花结果,飞越南岭,传遍神州。
纵观历史,对于广东,南岭是生态屏障,也是文化臂弯。在环境上,它赋予广东绿水青山的质地和温润如春的气候;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它护佑岭南在历史中得以平安一方;和平年代,它又以阔达的胸怀纳入治理新智慧,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或许可以说,没有南岭这道结实的臂弯,没有这尊千年不变的“守护神”,就没有广东,就没有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
青山巍巍,绿林滔滔
得益于改革开放,广东高速发展四十年,早已成为经济强省、制造业中心的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短暂的粗放发展确曾加重河流与空气的负担,但广东很快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污染控制到污染治理,再到防止污染,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广东的空气质量常年维持在良好行列,对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这常常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大吃一惊:广东除了“有钱”,原来自然环境资本也这么强。
游客看到的自然环境之美,只是广东大地的“冰山一角”。更多的广东生态画卷,还未被赏览。南岭为广东提供绿水青山的臂弯,同时,南岭本身所在的数万公顷土地,亦是最美的绿水青山所在。
若乘飞机环地球一周,就会发现北纬25度沿线附近,从西到东依次分布着墨西哥荒漠、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沙漠等,到了中国的南岭山脉,却像是在沙漠环线里随手镶嵌了一颗绿色明珠。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是生物学家都为之惊叹的世界奇迹。独有的气候资源与地理特征使得这里的植物特别茂盛,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截至目前,南岭共记录到野生脊椎动物700多种,野生高等植物近5000种。1994年,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这片珍贵的物种宝库开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走进南岭保护区的大门,远处层峦叠嶂,近处古木参天,整体森林覆盖率超过92%,而且拥有广东省唯一的大片原始森林。层层山坡上,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矮林群落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放眼望去,苍绿、翠绿、蓝绿、嫩绿,一阵风吹来,不同层次的绿浪在“植物的天堂”里缓缓涌动。南岭原始森林不愧是岭南王冠上的明珠。
原始森林里最特殊的群落当属华南五针松,因主要分布于广东南岭,又被昵称为“广东松”。广东松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第四世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活化石,现欧美大陆已灭绝,仅我国华南局部区域残存,且集中在南岭山区。广东松树形优美,挺拔坚韧,平日给山坡披上层层苍翠,到了秋冬,针叶为了御寒,会分泌出一种特殊的白色蜡膜。青色松针覆上浅浅白色,远远望去,会呈现一种奇特的粉蓝效应,所以它又被称为“蓝松”。
秋冬时节,南岭降温,漫山遍野的苍翠开始逐渐换色,直至层林尽染,红叶与黄叶争艳。蓝松却一枝独秀,以它独特的色彩震住了巍巍群山。它挺拔劲秀、与众不同的气质俘获了一代代岭南派画家的心与笔,也越来越多地被省内外游客所熟知。如今,很多人专程于冬日赶往南岭,就为了一睹悬崖峭壁上那抹淡蓝。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看完南岭的蓝松,应当再加一句:南岭归来不看林。
造林护林,林为生态之本
美丽林海背后,广东还有着一段轰动一时的造林往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时期,全国各地林区都曾被乱砍滥伐,森林面积日益缩减,广东也不例外。至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森林的蓄积量越来越少,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荒山野岭到处可见,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戏言这些地方:“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很明显,山区“靠山吃山”的老传统已经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眼光超前,性格坚毅。他认为,发展山区经济,希望仍然在山,出路仍然在山,绿化造林是治理山区的根本途径。于是,1985年10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决策,省委书记林若庄严承诺:十年绿化广东,省委是有决心的,我也是有决心的。不把广东绿化起来,死不瞑目。”各县县委书记陆续向省委立下“军令状”,省委制定统一的检查和奖惩办法,对造林绿化有功者,表扬嘉奖;对造林绿化不力者,出示警告。
经过五年齐心协力、“软硬兼施”的奋斗,全省造林超五千万亩,封山育林超千万亩,95%的山地种上了树——广东一举创造了全国造林绿化史上的最大奇迹。1991年,国务院授予广东“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荣誉称号。
南岭也是这次造林运动的受益者。当时曾采用“新科技”飞机播种法,利用飞机打包大批马尾松的种子,投放于被过度砍伐的山坡上。数年之后,稚嫩的马尾松森林蔚然成型。但是,对南岭生态造成更大破坏的,不是人为砍伐,而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
最近一次严重灾害是2008年的南方雪灾。
低温冰冻天气袭击粤北地区,南岭这道山体臂弯阻挡了大部分寒流,却也把最多的冰雪挡在了自己身上。南岭森林大面积受灾,平日郁郁葱葱的树木被覆冰拦腰折断,直径半米的百年老树也大批倒伏路边,珍稀鸟类甚至在枝头被冻成“冰雕”。
当地百姓口述,2008年1月,刚开始大雪时,看着森林形成冰挂美景,还挺开心的。几天后,怪事发生了,每天都能听到森林里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像是放鞭炮,一直持续了十天左右。等到冰雪慢慢融化,森林逐渐显露出来,人们这才发现,原来“鞭炮声”是大量树干树枝被冰雪压断的清脆声音。
雪灾造成南岭保护区内动植物大量死亡,78万亩林木中有90%受伤。部分悬崖峭壁上的古老蓝松也因承受不住冰雪重压而倒下。一次雪灾,经济损失至少超过3亿元,但这还只是表面损失,雪灾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需要数年、数十年才能慢慢恢复。
幸运的是,广东省的历任省委书记都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重视南岭这尊“生态守护神”。为恢复南岭生态,国家和广东省投入资金,制定了“救治补种,自然恢复,十年为期”的总计划。经过这次雪灾,广东意识到,只有让全广东、全中国人民一起认识南岭的重大生态屏障功能、国家物种宝库功能,南岭才能得到更全面的呵护,才能更有力地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战略部署后,先后启动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纷纷被纳入国家公园建设体系。与之相比,南岭大量的国家级珍稀动植物、绝无仅有的原始森林生态毫不逊色,有足够的实力担当国家公园重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的思想指导下,2020年至2023年,广东连续四年将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计划于2025年完成南岭国家公园主体建设任务。
2023年2月28日,在一系列生态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正式发布。这份《决定》是未来一段时期广东发展的指导性路线图。在这份路线图里,广东人民将齐心协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凝心聚力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当然,路径开始的地方之一,就是南岭国家公园。
南岭,从岭南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它护佑广东成为温润之乡、经济重镇,也将促使广东迈向新的征程,继改革开放大旗之后,再次扛起生态重镇的大旗。
江河湖溪齐潋滟,丰美的淡水资源
南岭国家公园到底有多大?简言之,它超出你对所有公园的认识,总面积占比达到广东省陆域面积的1%,地域涉及清远与韶关两市,包括连州市、英德市、阳山县、曲江区、武江区、乳源瑶族自治县、乐昌市7个县级单位,接近2000平方公里。可以说,南岭国家公园不只是公园,而是以南岭为基础的数十个自然保护区、沿湖湿地、地质公园、国有林场等连缀而成的自然生态区。视觉感受最为强烈的几个区域正在筹建中:南岭天井山区域,南水湖区域,丹霞山区域,石门台区域。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位于英德市北部,峰林峡谷,千沟万壑,生态景观奇特秀丽,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最高峰船底顶海拔1586米,以顶峰形状酷似倒扣的船底而得名,在广东热爱自然生态的“驴友”群体中享有盛名。这条登山路线的难度属“魔鬼”级别,从大布到船底,再到坪坑、石门台,路途几乎涵盖原始丛林、草坡、碎石谷、巨石阵、溪谷瀑布等各种山野地貌,能走完这里,户外越野能力就基本达到“毕业”水准了。保护区内群山起伏,山山皆翠,生物多样性非常突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1种。2020年,生物学家还在这里发现了全新物种。
除了生物多样性与原始野性美,石门台最为特别的可能就是溪流的清澈与多彩了。笔者曾多次考察南岭山谷、肇庆山谷、英西峰林,见过广东省内几乎所有溪流,但最清澈的当属石门台。石门台的溪底躺着大量石英砂岩,颜色不一,有赭红、棕黄、乌黑,也有如玉的白色。多彩的岩石被溪流冲刷得干干净净,静卧水底,因水质清澈透明,阳光射来,溪水顿时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夏日,这里是游客们避暑嬉水的首选地。但因自然保护区皆是原生态,山谷遇雨容易突发洪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但纳入南岭国家公园之后,石门台向游人开放的区域将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做好安全防护,更好地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南水湖是广东省第三大人工湖,位于韶关乳源西部,水域面积达57000亩,被誉为广东最美湖泊。湖呈带状,湖心有十二岛屿,湖水晶莹透碧,周围青山连绵,绿树翠竹随处飘摇,宛如翡翠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更透出浑厚的亮蓝色,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蓝水湖”。这里水资源丰富,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森林共同组成了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孕育着上千种动植物,其中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9种,国家级保护动物23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南水湖吸引了大批白鹭、鸿雁等候鸟停留栖息。2021年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来到南水湖湿地。生态保护价值之外,近年来蓝水湖也充分发挥着优异水源的服务功能。取名“蓝松”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就是南岭脚下的蓝水湖。
若于晴朗的春日登高远眺,水光潋滟之中,南岭远山如黛,蓝水湖上白鹭翩飞,这一派生态美景确实不得不让人赞叹:人间仙境在岭南。
广东的绿水青山还远不止此。南水湖只是广东省内第三大人工湖,排名第一的万绿湖碧波万顷、四季常绿。河源市以万绿湖为基础不断改进保护措施,水质保持优异之外,还衍生出1600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打造出了“天上有瑶池水,人间有万绿湖”的生态旅游基地。
排名第二的清远飞来湖一直默默无闻,但飞来峡与飞来湖早在苏轼时代就已有“小三峡”的美名了,“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开建水库后,以飞来峡水利枢纽为依托,以宽阔的北江水面为基础,飞来湖上游的山野被北江漫灌,从飞来岛至黎溪一带形成了独特的百里水乡。山在水中,林在山上,遥望而去,恍然有洞庭美景“白银盘里一青螺”之感。
此外,广东著名的山水生态还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鼎湖山与星湖,喀斯特地貌英西峰林与地下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四季清幽的道教圣地罗浮山……这些美丽的山与湖犹如颗颗明珠,闪烁于岭南大地。而以珠江为母的众多河流环绕全省,北江、东江、西江、流溪河,它们穿梭于平原与群山、村庄与城市,将来自雪山的冰水、山涧的甘泉汇集一起,滋润广东大地,孕育一方锦绣河山。
纵观岭南大地,广东从不缺少生态资源,一直都是生态资源富有者,可“养在深闺人未识”。借助国家公园的建设契机和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路线规划,这些散落岭南大地的绿水青山,将以生态服务基地、自然体验区的经纬线串连起来。届时,广东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必将展现一条绿水青山、天人合一的生态长廊,经济重镇广东也将向世界展示生态重镇的新面孔、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