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海岸线,奏响广东“生态和弦”

2023-11-09 15:25:1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朱千华(人文地理作家)

  作为海洋与陆地交界的过渡带,海岸线是非常稀缺的自然生态资源。我一直关注岭南海岸线,多次徒步,进行生态专题考察。行走过程中,我看到了广东海岸线的可喜变化。

  广东省大陆海岸线长4114.3千米,居全国首位。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高速发展,曾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海岸线生态的保护,后来不得不以更昂贵的代价进行生态修复。可喜的是,随着生态科学的不断进步,无论是红树林、沙滩,还是海堤、滨海湿地等修复工程,广东的海岸线生态修复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奏响“生态和弦”,为全国各地海岸线生态治理与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广东经验。

  湛江:红树林之城

  2023年3月6日的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春天里的中国”航拍镜头对准了湛江红树林,一幅幅恢宏而精美的广角画面扑面而来,令人心潮澎湃。先后出现的镜头有廉江高桥镇红树林、廉江车板镇红树林、雷州九龙山风景区红树林等,海面波光粼粼,林间白鹭翔集。这里是中国大陆南端与海洋邂逅的潮间带,成千上万亩红树林层层叠叠,由陆地延伸入海,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蔚蓝的湛江湾。我曾行走广东海岸线,初次遇见湛江红树林时的那种新奇惊艳之感,至今难忘。

  红树林,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如果你没有来过南方,或者从未见过红树林,这三个字也许会让你浮想联翩,眼前浮现出醉人的秋色与如火如荼的枫林。至少,我曾经就是这样。当来到湛江的海岸边,看见铺天盖地的水上森林像绿色波涛一般涌来,同行者告知,这就是红树林时,我感到无比惊讶:为何一点红色都没有?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上前,用小刀削去一块巴掌大的树皮,展露一片丹红色。原来秘密就在这里,红树林看起来是绿色植物,一片丹红却藏在“心里”。它的树干富含单宁酸,一旦刮开树皮暴露于空气,就会迅速氧化显现红色。

  这是一个生态奇景。涨潮时,海水呼啸而至,迅猛上涨,红树林沉入海底,被潮水完全淹没,成为海底森林。退潮之后,红树林如出浴仙子,又来到我们这个热闹的世界,碧绿的身体闪耀在海滩上,树枝满是水珠。

  因为经常被潮水淹没,缺乏空气,许多红树林植物进化出了呼吸根。上面是茂密的树冠,下面的树干生出许多气根,像无数吸管插入水中。它们的根部异常发达,即便主干枯朽,那些气根照样可以牢牢支撑着整棵树生存下去。红树林最奇妙的现象是“胎生”:种子在没有离开母体之前,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芽,长成棒状的胚芽。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胚芽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淤泥中,只要几小时,就能扎根生长。未能及时扎根者,其胚芽可在大海上漂流数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

  保护海岸,是红树林的天然使命。只要有红树林的地方,遇有大潮或台风,都会安然无恙。湛江是台风多发地,2021年,受台风“狮子山”的影响,湛江的海浪比平时更大,但有红树林的海岸线,基本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害。

  红树林不只是一片树林,更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栖息繁衍的家园。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高桥片区的植物有几十个种类,包括角果木、银叶树等珍稀品种。同时,这里也是全球候鸟迁徙的停歇地和中转地。红树林滩涂是底栖生物的天堂,在滩涂的肥沃土地上,生活着200多种底栖生物。例如招潮蟹,它们在潮水来临之际,会举起大螯做出挥舞的动作,就像是在招潮。还有一种能离水而生的鱼——弹涂鱼,它们下得了水,上得了岸,钻得了洞,爬得了树,被誉为“海岸精灵”。

  从1990年开始,湛江市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加强管理,并辅以人工造林修复,扭转了红树林面积锐减的趋势。目前,湛江红树林总面积超30万亩,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之城”的美名,湛江当之无愧。

  黄金海岸:香炉湾沙滩和大梅沙海滩香炉湾位于珠海,是一个半月形的海湾。过去,渔民从这里登岸,到石景山香炉洞朝拜,因而得名。

  人们对于香炉湾沙滩记忆犹新,是因为珠海渔女。这是改革开放之初,树立在海边的一尊大型雕塑,当年曾轰动一时,今已成为珠海一景。渔女雕像风姿绰约,腰系网具,裤脚轻挽,双手高举一颗明珠,昭示光明,奉献珍宝。

  据老一辈人记忆,在20世纪70年代,香炉湾一带岸线绵长,形成自然沙滩。那是真正的黄金海岸,吸引着广大市民和游客在此散步聊天,许多老珠海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情侣路绵延数十里,秀雅恬静,一度成为珠海的名片。20世纪90年代,为修筑情侣路,珠海渔女雕像附近有些沙滩被填平,改造成直立式防波堤。从此,香炉湾沙滩开始退化,最终从市民的视野中消失,只剩下一堆堆碎石块。恢复“黄金沙滩”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成为很多人的共同愿望。

  防波堤是一种硬式防护手段,遇到大风浪时,情侣路数十厘米厚的石栏杆,常被海浪拍断。相较原有沙滩的缓冲作用,防波堤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城市与海、人与自然的联系。为解决情侣路“有岸无滩”的历史问题,2012年,珠海市政府做出了修复沙滩的决议。

  香炉湾沙滩修复完成后,将硬性防护转为软性防护,在海洋和陆地间形成缓冲区,改变了原有硬质护岸易受侵蚀的弊端,能减弱台风等恶劣天气带来的破坏力,有效保护了情侣路段。2017年,强台风“天鸽”登陆珠海,中心最大风力达14级,带来狂风暴雨。经过检测,香炉湾海滩地形地貌稳定,安然无恙。

  沙滩修复工程还将人工岸线恢复为自然岸线,为寄居蟹、贝类、海鸟等生物创造了极具生态力的群落空间。这一项目的成功,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范本。2017年,香炉湾沙滩修复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9年,入选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

  再次来到香炉湾沙滩,我被眼前的黄金海岸美景触动:高大的椰子树、大叶榕、观赏草、马鞍藤等植物形成一片绿荫;植物生态恢复,吸引了众多海洋动物前来安家;许多鸟儿也来觅食,白鹭最多,它们频繁起落飞翔,像海岸线上的精灵——好一个风景优美的海岸线生态圈!

  被誉为“深圳八景”之一的大梅沙海滨公园,以现代化的生态理念与高超的沙滩修复技术,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2018年,因台风“山竹”侵袭,大梅沙海滩受损严重,历时十个月,深圳成功将大梅沙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滨海休闲公园。这是全球唯一的沙滩地铁站,出站即沙滩,拥有一流的防风防浪固沙体系,沙滩与公园、城市互联,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沙滩的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广东省先行一步,已打造出香炉湾沙滩、大梅沙海滨公园这样的成功范例,确立了世界性的高标准。

  灵山岛尖:可以呼吸的生态堤岸

  海岸线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也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广东海岸的特点是经常会遇到台风、暴雨和天文大潮三种灾害的叠加伤害。为了抵挡灾害,广东沿海修建了堤防,生态海堤建设也在逐步完善。

  珠江入海口分布着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灵山岛尖即其中之一。从空中俯瞰,这是一个铧嘴一样的尖岛,由于面朝珠江口,经常受到珠江洪水和台风暴潮的侵袭,每年台风季长达三个月。传统的海岸堤防建于20世纪90年代,连绵十几公里,采用原始的直立式挡墙结构,外观陈旧,防洪排涝标准较低。长时间经受台风暴雨的侵袭,早已四处开裂,伤痕累累,不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灵山岛尖的“超级海堤”应运而生。

  如今,灵山岛尖早已改头换面。首先是防洪生态景观海堤,打破了“浪多高、堤多高、浪来堤挡”的传统设计理念。堤顶最高为8.5米,海堤最宽处达130米,结合景观布置四级消浪平台,堤岸的坡度、堤上的排水沟以及地下埋藏的集水井,能让洪水自然排出。所以,有人称灵山岛为“会呼吸”的超级堤岸。按规划测算,新设计的防护堤能抵御15级台风、200年一遇的洪水。

  环绕灵山岛的超级堤岸,如两只巨大的手臂拥抱全岛,为它抵御洪水。海堤下种植物,具备生态消浪功能的同时,还为海边浮游生物及水生植物提供活动场所。

  行走在灵山岛的海边,几乎感觉不到身处海堤之上。这种生态景观“超级海堤”,既保留了防控排涝、抗台风的功能,又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沿着北岸滨水步道漫步,抑或在堤顶防汛道路上行车,都可尽情欣赏堤岸沿线的美丽风景。

  滨海湿地:复绿重生的生态系统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天然水库”“地球之肾”等美誉。滨海湿地平行于海岸分布,宽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为一道天然屏障,可阻挡海浪侵袭,防风减灾、维护生物多样性。

  2006年6月,《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颁布,滨海湿地的保护工作从此走上正轨。大片红树林复绿重生,水鸟鱼蟹纷至沓来。

  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最成功的湿地修复案例之一。它面积虽小,但位置特殊,毗邻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仅一河之隔。飞蓝堤曾是沙嘴村民出海的码头,2016年开始生态改造工程,改变码头堤岸地形,并组织公众参与红树复种,形成了适宜鸟类栖息觅食的滩涂环境。2017年冬季,濒危水鸟黑脸琵鹭开始在此觅食。从此,这片湿地成了在深圳最近距离观察黑脸琵鹭的地方。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地处城市中心的这片滨海原生湿地,实在来之不易。1997年,国务院批复调整深圳市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将原来规划穿过红树林的滨海大道,北移260米,留住了这片宝贵的红树林。此后,保护区还修建了全国第一条保护鸟类的隔音墙。

  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华南亚热带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当地技术人员在此监测记录到黑脸琵鹭423只,这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级濒危物种之一,它们性情温顺,飞行姿态优美平缓。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琵琶极为相似,故而得此名。

  众多湿地中,广州南沙湿地尤令我印象深刻。这里位于广州最南端,总面积近万亩,是珠三角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滨海河口湿地。这里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补给站,目前已监测发现鸟类200多种,每天都有上万只鸟儿在此觅食栖息。每年冬季,还有十万多只候鸟从北方飞来过冬。这里苍鹭伫立,野鸭成群,被誉为珠三角的“候鸟天堂”。

  南沙湿地的核心区已适度对外开放,我曾在这里拍水荡舟。一直记得那个红火的日子,千亩荷花盛装迎接,似是莫奈笔下的池塘与睡莲。

  珠江入海口是海洋动物栖息繁衍的乐园。每天早晨,当第一抹朝霞洒向波光粼粼的南海,活泼可爱的中华白海豚就会跃出水面,嬉戏追逐。这片总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的水域里,栖息着约2500头中华白海豚及几百种海洋生物。

  人们很难想象,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之前,这里的岸线遭海浪侵蚀严重,形成后退趋势,且无防浪防灾设施。红树林生态受到破坏,海域杂草丛生、乱石满地,岸线一带与周边环境很不协调。当地市民说:“虎门大桥这段海岸,原以为是黄金海岸,没想到海边堆了很多乱石。我们住海边,无法享受大海之美,实在心痛。”群众要求治理的呼声很高。

  2020年,市民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广州首个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广州市南沙区虎门大桥(广州段)北侧海岸线整治工程”成功立项。历时6个月,修复海岸线955米,生态环境整治总面积达44040平方米,整治工程共分为展示区、红树林种植区、沙滩修复区、堤前绿地生态修复区4个区域。原先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海岸带,蜕变成极具海滩风情的滨海公园。

  展示区紧邻虎门炮台旧址,这里不仅有观景平台,还设置有虎门销烟与生态保护文化景墙。虎门是珠江主要入海口之一,东岸属东莞,西岸属广州南沙,虎门炮台就分布在这一江两岸和江中的岛屿之上。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虎门炮台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见证。展示区将历史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水上文化景观。

  红树林种植区选择了适宜本地生长的红树种苗,沙滩修复区则建立了友善的亲水环境,增加了人与自然互动的机会。在沙滩后方土地上,通过换沙再绿化,种植了20多种富有海滩风情的植物,为市民提供了又一处休闲娱乐场所。

  广东持续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恢复海岸线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广东整治修复海岸线累计长度超过500千米(含岛岸线)。如今的海岸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风景线。

  海岸线既是发展的“黄金带”,又是生态脆弱区。如果说,早期的海洋开发是把海岸线从“生态线”变为“生产线”;那么,如今的海岸线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等行动,则是让“生产线”回归“生态线”。

  绿色海岸带连接风景,承载产业,通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