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寻美之旅

2023-11-09 15:25:1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武旭峰(旅游文学作家)

  岭南——这是一片崇山峻岭、平原水乡与滨海风光交相辉映的广袤土地。行走其间,秀美山川、四时风物映入眼帘,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史迹相得益彰。

  在惠州,遇见苏东坡

  古人说:“一从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这是从文化内涵上去比较的。即便从当代旅游的基本元素上来看,国内也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惠州这样,占尽天下至景。说“东”,它有浩浩东江;道“西”,它有滟滟西湖;谈“南”,它靠瀚瀚南海;论“北”,它横贯于北回归线。海岛、仙山、古堡、边城、汤泉、渔村……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惠州城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古城。杨万里称它“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足见其美。东新桥始建于宋代,位于两江汇合口,是惠州连结外部世界的繁华要衢。站在桥上远望,东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身贴桥栏俯看,西枝江婉约多姿,婀娜迷人。

  在这熙熙攘攘的东新桥码头上,多少人的脚步从这里匆匆走过:贩夫走卒、商旅官宦、文人雅士、山匪海盗……往来的人群中,有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他拄着一根竹杖款款而行,穿着宽大的长衫,戴着一顶棱角分明的方筒形帽子,眉宇间含着忧郁,目光里隐有伤感……这就是苏东坡,时间是北宋绍圣元年(1094)。他的到来,如同一声惊雷炸响,这位文化巨人屐痕所至,光彩顿生,使惠州名动天下,留下了一部说不尽的历史。

  苏东坡在东新桥码头走出一小步,惠州却在中国历史上迈出了一大步。此后,苏东坡在惠州停留了两年零七个月,关心民生,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造福一方。他还在惠州写下诗文数百篇、信札数百封、书画数十幅,留下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惠州成为苏东坡一生牵念之地。他晚年写《自题金山画像》,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惠州也因为这颗文曲星的出现而光耀日月。

  看山山青,看水水秀,苏东坡写出了很多吟咏惠州的诗篇。他眼中的景象不是蛮荒,不是凄怆,而是“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在他眼底呈现出的,是一幅至今仍令旅游者神往的图画:“罗浮山下四时春”“岭南万户皆春色”“雪花浮动万家春”“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惠州太守东堂下,有名臣陈尧佐手植的一棵荔枝树,人称“将军树”。绍圣三年(1096)四月,“将军树”上果实累累荔枝大丰收,知州方子容请东坡来此品尝。吃不完的就赏给吏卒,高处的果子人够不着,还“纵猿取之”。正因有如此之乐,苏东坡享受美物之余,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千古名句。

  来到惠州,不能不游西湖。清代惠州知府吴骞在《西湖纪胜》中说:“西湖西子比相当,浓抹杭州惠淡妆。惠是芝萝村里质,杭教歌舞媚君王。”他把杭州西湖比作宫廷美女,惠州西湖则是小家碧玉;杭州西湖韶丽雍容,惠州西湖淡雅简朴,两者各有风情。近代更有人把杭州西湖比作是牡丹,而把惠州西湖赞为荷花、秋菊,可见惠州西湖神韵之“淡”。

  国画大师钱松喦说,惠州西湖“风韵异钱塘”,其特色之一就在于其“郁郁英雄树”。古人也说过,惠州“湖之胜,以红棉水榭为最”。惠州词人张友仁就有“不信江山憔悴损,依然身在画图中,新来添得木棉红”之妙句。

  惠州西湖周边遍种木棉,为湖山增色,堪称一绝。木棉树苍古奇丽、树冠如盖,每当春时,万花怒放,红艳逼空,火云四合,流红逐水,如此南国风韵,更无他者可媲美。一树火红的“英雄树”啸歌于长空之中,如血如火。

  人们将杭州西湖称为“醉西湖”,将扬州西湖称为“瘦西湖”,而“遥看弱柳风霜老,细读残碑涕泪多”的惠州西湖则是“碎西湖”。惠州西湖由丰湖、菱湖、鳄湖、平湖、南湖五处主要水域和许多不知名的小湖组成,像是一尊碎纹瓷器,因而回旋跌宕,曲处通幽。道光年间,曾任兵部右侍郎的杭州人戴熙游览惠州西湖后,说了一句很有见地的话:西湖各有妙,兹以曲折盛。”从此,惠州人将“曲折”二字作为“碎西湖”的品评定语。

  梅县:一幅山水画

  梅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是风骨的象征。指梅为名的地方不少,杭州的梅坞、韶关的梅岭、南京的梅园、郑州的梅峰……但是,以“梅”为县名者,只广东梅县一家。

  “金山为枕,梅溪为带,诸峰环拥,众水会流,诚然山水秀区也。”清代编写的地方志称,梅县“其地多山,周罗森列者不可名也。发脉雄远,有飞舞而来之势。朝对整秀,环卫重叠,多灵异之境”。的确,梅县虽无名山大川,但不乏明山秀水。

  上德若谷,山是梅县的骨骼。粤东“灵异之境”当首推阴那山,它位于梅县雁洋镇境内,主峰五指峰高达1298米。因风化剥蚀、雨水冲刷,形成了怪石嶙峋、嵯峨奇特的山地旅游景观。古书称,连绵二百余里,五峰连峙,状若火焰”。天气晴朗时,爬上五指峰顶,可眺望“三州”——梅州、汀州、潮州。

  据说,阴那”两字乃壮语发音,意为“小块的田地”,不知确否。2017年7月,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阴那山设立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上善若水,水是梅县的血脉。梅县境内溪涧众多,水系分散,其中以梅江为最,其次则是程江。梅江源于广东陆丰、紫金两县交界处,过五华县、兴宁县入梅县,转入大埔,衔接韩江,抵潮州入海。它水量充沛,开阔、大气而坦荡。程江源自江西寻乌,经平远至梅城百花洲,汇入梅江,因纪念义士程时而得名。程江河道并不甚宽,像少女扭动腰肢似的,在梅县和今日的梅江区之间,画出了一条漂亮的曲线。

  客家民居融于梅县的山水画图之中,古村落、围龙屋与层层梯田构成了极美的山居环境,恍若“世外桃源”,成为视觉风景。绿色稻浪簇拥下的“围龙屋”,尽显着王维古诗中的禅意。

  围龙屋是梅县客家人的乡土建筑,这种半月形的民居充满“客味”,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是一种弧形的建筑群,像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屋内布局常呈“三堂四廊,十厅九井”形式。房屋数十间,可以住几代人、数十户、几百人。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厅前一般有晒禾坪和一口半圆形的鱼塘。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同徽派建筑使新安大好山水闻名天下一样,客家围龙屋的“点睛”,使得梅县的田园风光有了神韵。

  清代梅县翰林李象元有诗:“白云生处是吾家,蔬有葱葵蔓有瓜。冬至糯收多酿酒,春分雨润早尝茶。”客家人把山居的日子过得快乐红火,梅县的彩色田野上,一年四季上演着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节目”。插秧的是戴凉帽的女人,犁田的是穿唐装的男子;刚走过一列迎亲的队伍,又来了一群“上灯”的儿孙。“接月华”“敬桌神”“祭祖宗”……无不有声有色、热闹非凡。

  梅县还是著名的“山歌之乡”,每年都有山歌节、打擂赛,歌仙刘三妹的传说就源于这片土地。梅县山歌,以松口镇地区最有代表性,民间有“自古山歌从(松)口出”之誉。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松口山歌唱道:“催人出屋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西流想个法,从此唔养五更鸡。”缱绻之情,直追唐诗中“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山水画,还有田园与花园结合的妙笔。梅县人爱花、爱美,村口、庭院、窗台皆见花色。客家围龙屋里,都有一个挺着大肚皮的“化胎”和采光的天井,也许,“化胎”其实就是“花台”;天井,真正是个“天景”。

  旧时梅县城内(今梅江区辖境内)有百花洲,介于梅溪、程江二水间。洲东相传有五色水,绚烂如锦,谓之锦江。当时,此地种有百花,人以为“邑之灵瑞”。翻看梅县古书,五色水、五色花、五色雀等名物扑面而来,百花山、百花洲、百花园等地名琳琅满目。梅县人对花的挚爱,是在其他县志上很少看到的。

  梅县出产几十种水果,曾获“全国水果百强县”“中国金柚之乡”等称号。它曾成功举办了金柚节、杨梅节,吸引了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即便是岭南各地盛产的荔枝,梅县也小有名气。清人杨时济有诗赞梅县荔枝:“笑问江州画得无?珊瑚笑坠几千株。称心哪用论园买,一个金钱一颗珠。”

  新丰:樱花烂漫,枫叶红透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游园赏樱之后的观感,可见赏樱习俗由来已久,樱花特有的那份魅力古今相续。历经严寒之后,红满枝头的樱花以她那份热烈、纯洁、高尚的气质,把春天的气息带给了人们。因此,李后主才发出了“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的感叹。

  坐落于新丰县黄礤镇的樱花峪,总面积达800多亩,满山遍野都栽种着各色樱花,有几十个种类,尤以八重樱和寒绯樱居多。樱花峪是广东省内第一个以樱花为特色主题的农业旅游景点,目前已成为广东省内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樱花观赏地。

  当春雨润泽万物,春风送走严寒,樱花峪的山坡上,一树树樱花迎风怒放,似要把压抑了整个寒冬的热情奉献给春天。微风轻轻拂过,宁静中透露着淡淡的爱怜,悠悠地爱抚着绽放的樱花。那或红、或粉、或白的精灵,瞬时间让原本寂静的山谷变得灵动起来。置身花海中,感受着点点芬芳带来的惬意,望着蓝天白云下点缀着的各色小花,嗅着丝丝花香,在这片自由、宁静、舒适的环境中,人的心态逐渐放松,忘却生活上的烦忧,唯见眼前这片饱含温情与梦幻的樱花林,唯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与自由。

  春光如绸缎般静静地铺展在满树红花上,落下一道道斑影。微风轻送,伴随着摇曳的光点,撒下一片绚丽的花地毯。樱花的花期只有4~7天,把怒放的容颜展现给世界,如此短暂的生命,竟为人世间带来高雅极致的魅力。不妖艳,不媚俗,在最美丽的时节与我们相遇,又在最灿烂的年华落下枝头,从开放到飘落,都显得那样从容、自信而坚毅。

  自2000年开工建设以来,樱花峪已修建莲花湖、月亮湖、爱情桥、台湾岛、竹长城等景观,基本完善了综合楼、观景休息台亭、停车场、园林小品、游客步道、外围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整个景区的设计与建筑体现了浓郁的主题风情。

  新丰亦有“岭南红叶之乡”之美誉,已建成“岭南红叶世界”景区。云髻山是广东省内野生红枫最为集中连片的地区,多为三角枫。三角枫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高达20多米,树冠宽广,体形精巧,色泽红艳。

  每到深秋、初冬时节,云髻山像举起了无数支火把,漫山红透,不由让人记起“丹枫索索满林红”“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名句。与不守时信的飞雪不同,红叶有信,绝不误人。元代诗人许有壬描绘的“清霜醉枫叶”之景,在新丰年年可见。

  云髻山位于新丰县城西北8公里处,属省级自然保护区,既有南方山水的钟灵毓秀,又有北国山岳的雄伟峻拔。在这里,春游可看花,夏游可戏水,秋游可观叶,冬游可踏雪,山、石、水、林、泉组合巧妙。险峻的山势、茂密的丛林、壮美的瀑布、奇特的石景及幽静的山地温泉形成一道道独特的自然景观:蕉风雨韵、锦衣玉石、竹影清波、流云飞瀑……奇景天然,各有佳趣。2007年,云髻山被评为“最佳自驾游目的地”;2009年又荣获“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称号;2013年,被评为“海外华人最喜爱的广东自然风光景区”。

  新丰江的源头,就在云髻山中。这里有落差达128米的三叠泉瀑布,岩上刻有书法家沈鹏题写的“新丰江之源”五个大字。置身瀑下,银花四溅,吼声如雷,蔚为壮观。

  鸟的天堂,老榕树支撑生态循环

  从空中俯瞰,江门五邑被蓝色和绿色包裹着。尤其是境内诸多湿地公园,犹如一面面镜子,让这片生态福地光照天地。我戏称它们为观赏太虚幻境的“风月宝鉴”。

  科学家、旅游者眼里的“宝鉴”各不相同。前者如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射电望远镜,窥探的是“脉冲、暗物质、银河系和地外文明”。而置身江门这5面“风月宝鉴”中,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可摹想仙花馥郁、异草芬芳。

  我曾经乘小艇划入江门第一“风月宝鉴”——小鸟天堂的深处。从观鸟楼下的码头登上一叶小舟,划向绿榕深处,水似不深,如镜子般明晰地映照着游人。撑起这片绿天的是一棵始生于明清时期的水榕树,高约15米。几百年间寒来暑往,榕树不断地把气根垂到地下,扎入土中,成为新的树干。独木成林,荫荫20多亩,婆娑的榕叶笼罩着河面,成为岭南一绝。

  1933年,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出了散文名篇《鸟的天堂》。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鸟的天堂》如是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同样把榕树写得很传神的,还有作家秦牧。他在《榕树的美髯》一文中写道:“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它们那一把把在风中安详地飘拂的气根,很使人想起小说里‘美髯公’之类的人物诨号。”

  穿行在这位“大胡子”爷爷的胡须下,我不由悟出“落地生根”和生态循环的道理。老榕树上,停满了鹭鸟。划船的女孩说,小鸟天堂原名就叫“鸟墩”,日常栖息着包含几十个种类的上万只小鸟。现在它们都出去捕食了,假如早晨或晚上来,鸟还更多。我询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鸟儿来此聚会?得知,西江多鱼,榕树的果实可以供鱼吃,鱼又可供贪嘴的鹭鸟吃,鸟粪又可养肥榕树,如此生态循环……像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一样,给我们上了一堂生物课。

  1984年,巴金先生亲笔题写“小鸟天堂”四字,小鸟天堂景区从此得名。2002年,当地政府重新规划扩建,并对动植物自然生态群落加以悉心保护和优化,形成充分展现旅游新时尚的园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区。2011年,小鸟天堂景区再次改造扩建,打造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的湿地公园。2017年,小鸟天堂作为“珠三角湿地生态系统”典型代表,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这面镜子,照出了广东绿色生态的美丽面孔。

  历经雨打风吹、世事变迁,岭南秀美山川散发着从容不迫的优雅,绿色生态之美点缀其间,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