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徒尚纪(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史地学家)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华文化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认识广东的自然地理空间分布特点与文化内涵,有利于深入挖掘绿美广东的文化价值,活化历史人文资源,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故事。为此,本刊采访了史地学家、岭南文化地理专家司徒尚纪教授。
《同舟共进》:从整体上,如何把握广东的区域文化地理特征?
司徒尚纪:广东地处我国南疆,北枕五岭,南濒大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造成它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极利于孕育和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
横亘广东北部的五岭山地,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屏障,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广东与中原的沟通。但是,广东又恰处在我国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生活在岭南的古越人很早就驱驰于这片广阔的海洋。随着航海、造船等技术进步,岭南人又不断假道海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走上与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从而不断削弱自己的封闭性,增加开放性,并最终使海洋给广东带来无限开放的优势和生机。
广东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加上地形影响,又兼具了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垂直地带性特点,形成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复杂的地理景观。水、土、光、热和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为人类驯化生物品种,捕捞水产,创造丰富物质文明提供强大后备基地。所以古人说,广东物产“兼中外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
广东境内大致可分为三大地理区域,北为山地丘陵,含广东北部和东北部;中部为河网密布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镶嵌部分山地丘陵,含北江中下游、东江下游、西江下游等。南部沿海平原台地,间有少量山地丘陵,以及近岸海岛,潮汕平原、粤东沿海平原、珠江三角洲、漠阳江、鉴江河谷平原、雷州半岛、海南沿海等都属这一地理区域。
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初民一开始就创造出三种亚文化并存的态势,奠定了文化区域差异的基础。北部山区,居民以耕山为主,梯田文化占优势,民风强悍好勇。中部河谷和冲积平原,既利于农耕和稻作文化发生,又因其居于沿海和山区过渡交汇之处,易于成为交易之所,故其“人多务贾与时逐”,渐渐形成商业文化的优势。至于沿海地区,广为水国,人多以舟楫为食”“逐海洋之利”“耕三渔七”,大海的波涛造就了当地居民敢于冒险、勇于向外开拓的进取精神,成为广府人和潮汕人共有的海洋文化特征。
《同舟共进》:从生态文化地理的角度,如何认识广东生态环境的古今变迁?
司徒尚纪:历史上,广东虽然开发较迟,却是后来居上地区,人类创造文明的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至为明显,追溯其历史演变过程及不同活动方式的后果,总结利弊得失、经验教训,有利于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且能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决策参考。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核心,它的数量、性质和分布等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它周围地区各个生物因子的运动与变化。森林又是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迈向文明的第一步就是从开垦森林开始的。从森林更替状况,可窥见广东文化生态历史演变的轨迹。
广东上古几乎全为森林覆盖,到处是一派荒古景象。在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表以下1~2米处,常见大量腐木,在三水、四会、高要一带挖出不少埋藏树木,部分木质良好,连片分布,被称为“地下森林”。经碳14年代测定,这些树木距今约两千年,相当于汉代初期。
宋代开始,广东踏上较大规模开发道路,土地开发利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广东始有耕地面积记载。大片森林被砍伐,成为新的耕地和粮仓,稻作文化也勃兴起来。有些地方已开始成为木材生产基地,这种为商业利益驱动的采伐森林行为谅已达相当规模。不过即使在宋代,被开发的土地主要在河谷平原和沿海低地,山区仍是森林的王国。许多文献都说岭南“山林翳密,多张瘴毒”,许多百姓不得不结巢而居。宋代广东地区野生大象活动频繁,“每秋有群象食田禾”,于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象。这些记载反映,宋代广东大部分地区基本上维持过去的文化生态环境。
明代,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已开发为全国先进地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广程度大大超过前代。垦田面积的增加,除围垦河海滩涂之外,主要是毁林开垦的结果。特别是晚明番薯、玉米、烟草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更加剧了森林的消失,故到明代,过度采伐森林导致的生态平衡失调问题已经出现,到清代则更加严重。人口滋长,平原难以立足,多转徙山区,以毁林开荒为生,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在广东沿海,森林对防风固沙的作用特别明显,是人类生产生活一道屏障,也是一些地区风水林分布所在。大抵在清代,沿海防护林被砍伐引起风沙之害已不乏其例。近世以来,广东也和全国一样灾害频仍,生态环境更加每况愈下,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段曲折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森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且掀起一次次植树造林运动,许多荒山重新披上绿装,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经过多年的努力,广东生态环境正日益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森林生态意识加强,毁林现象减少,植林绿化日渐成为社会风气。
《同舟共进》:海陆交通的繁华畅通,对于广东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司徒尚纪:古代广东与中原联系,主要有三条通道:一是从粤北乐昌入湖南宜章。二是沿西江至广西梧州,再经漓江、贺江、潇水入湖南,转中原各地,这是秦汉时期广东与中原的交通要道。三是沿北江溯浈水达南雄梅关,入江西转中原各地,此道水路长陆路短,比乐昌之路方便,因此梅关古道便成为五岭南北广大地区的交通枢纽,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和重大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隋唐时期,中国海运事业发展开始进入鼎盛。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诸国,再进入印度洋,到达波斯湾,一直远达非洲东岸,沟通了亚非两大洲的联系,促进了友好交往和贸易往来。这条航线全长一万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航线。海上运输与陆上运输相比,具有行驶平稳、载重量大等优势,因而对于瓷器出口贸易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为适宜。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对境外香料的需求不断增加,香料产地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及中东等海路交通发达的国家,这都有赖于海上交通贸易。故而,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和“香料之路”。
“广州通海夷道”的畅通,更得益于广州港口航道具有水位深、流量大、不淤浅以及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等优良的自然条件。利用季风风力,海船每年可往返一次,当时广州便有“雄蕃宝货,冠吴越之繁华”的赞誉。
唐代及南汉王朝以高度开放的气魄,打开国门,发展海上贸易,不但确立了广东的贸易中心的地位,而且带来了海洋文化的繁荣。不少循海路来华的高僧大德,多在广州上岸,再转往内地。海外科技、医药等文化的传入,也以广东为窗口、桥梁。
海上丝绸之路和梅岭古道相互对接和沟通,有效地发挥中外文化交流功能,广州及沿海城市的文化风格变得更为多元、开放和包容,成为岭南文化最大的特质。
宋元之际,大批中原移民南下,广泛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山区和高、雷、琼、廉等地,揭开了广东开发高潮。南雄珠玑巷作为主要通道和居留地,被广府系人视为发祥地,形成“珠玑巷情结”,寻根问祖。至今已是发展旅游业的一笔无形资源。
《同舟共进》:河流是文明的摇篮,珠江水系对于广东文化地理有何重要意义?
司徒尚纪: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和三角洲网河组成,因受“华南弧”地质构造控制,珠江水系除了东西走向的西江,还有南北走向的北江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东江及流溪河。这些河流最后汇流于珠江三角洲,形成扇形地理格局。
一方面,因流域北有南岭横亘,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限制了与中原北方的往来,所以它对内是相对封闭的,形成“山高皇帝远”的政治格局,也少受中原、北方正统文化影响,利于保留较多的土著文化。另一方面,因流域南临大海,故对外是开放的,可以假道海洋,纳四海之新风,形成多元融合的文化风格。就流域对内封闭、对外开放两者比较而言,后者作用远大于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珠江文化实质上以海洋性为主流。
珠江水系扇形的地理格局使各支流都汇聚于广州,故广州能成为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一座兼容南北、涵摄中外,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文化中心,这是其他大河流域所欠缺的。广州由此成为两千年不衰的河海港兼备的城市,影响了整个流域文化的发展,并以自己的文化成就,彪炳于珠江流域文化史册。
今日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境内气候温湿,雨热同季,地貌多样,植被良好,物种众多,水资源丰富,对人类活动、创造物质文化、发展繁荣经济非常有利,在许多方面胜于许多大江大河。
广东江河密布,水资源丰富。水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深刻影响地方文化。古人说:“近山则诚,近水则灵。”郦道元《水经注》曰:“水德含和,变通在我。”广东的文化兼容性与水不无关系。“水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活动因素,而且是历史的真正动力……刺激文化从江河系统地区向内海沿岸并从内海向大洋过渡的力量。”广东文化属水文化或海洋文化类型的本质根源也在于此。
《同舟共进》:近代以来,广东一地常领时代潮流,开风气之先。这与广东的地理区位条件有怎样的关系?
司徒尚纪:广东之所以能成为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国际区域合作新模式的试验区,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与文化特质关系密切。
广东近海,深受海洋文化影响,也有很多域外特质,与内地迥然有异,形成多元、开放、重商、创新、兼容的文化特质。
近世西风东渐,先进科技、观念文化首先登陆广东,引起社会变革。当然,广东又由此首先受西方列强侵略,引起社会性质改变和反帝反封建斗争,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广东人经受斗争锻炼,走向成熟,如凤凰浴火,涅槃重生,不断推动广东历史前进,并对全国历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一定意义上,华侨文化也可视为广东的优势之一。广东有数千万海外华侨,为全国最独特的省区。一位华侨可影响3~4个人,广东有6000~8000万人口与华侨相关,相当于另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海外广东”。华侨在经济、文化、信息上有其优势,是广东历史尤其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一个强大推动力,从康梁变法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抗日战争乃至改革开放,无不体现华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本文由本刊记者钟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