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宇:县域振兴,把“短板”变为“潜力板”

2023-11-09 15:25:16 来源:广东政协网

  访谈嘉宾:陈鸿宇,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省政府原参事

  文│本刊记者 钟 瑞

  《同舟共进》: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如何理解这一工程提出的重要意义?

  陈鸿宇:广东全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并将推动县域振兴作为重点,非常及时,意义重大。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从古代广东进入农耕社会以来就一直不同程度存在。广东推动县域振兴,既有其历史逻辑,又有其现实逻辑。广东目前的县域经济总量与其人口规模、地域面积不相匹配,县、镇、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在国内一些智库机构公布的中国百强县”名单中,与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广东的数量较少。

  广东的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迟缓,是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缓解的外化表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重大战略,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有利于变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为“潜力板”,为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拓展更开阔的空间、开掘出新的发展源泉。

  《同舟共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何从这个角度认识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陈鸿宇: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推进实施,将全面促进全省数千万县域人口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全面促进全省城镇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协调地发展,全面促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覆盖到全省山山水水。这个工程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老百姓得到物质与精神双重实惠的现代化,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有利于实现广东农村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增强广东人民的获得感。可以说,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同舟共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如何理解县、镇、村三者之间的关系?

  陈鸿宇:从前,我们把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分开谋划,觉得是层次不同的两项任务,采取不同的工作举措,没有把城乡与区域统一起来通盘考虑。现在认识到,区域协调本身包含着城镇与乡村的协调,而城乡协调是区域协调的基础和前提。同步推进县、镇、村三级的发展,是广东实现城乡区域协调的基本路径。

  县是中央政府授权管理的基本行政单元,也是最稳定的行政区划,这是由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决定的。县域又是基本的经济单元,因此,县域经济必须具有经济区域的所有规定性,即与资源要素集聚扩散相适配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三个基本要素,必须具有基本完整的市场网络、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以承载要素的流转。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式产生差异的直接原因在于三层网络发展程度的差异。

  既是行政区划基本单元又是经济区域基础单元的双重属性,是县一级可以和必须发挥承接国家和省市资源、统筹镇村发展的理据。县域经济必须遵循区域经济运行、特别是市场规律的一般要求;同时,县域又具有相应的行政权力,可以调节域内要素的流转配置。

  县域的行政边界是清晰的,县域经济的边界则是视经济中心能级和经济网络的发育程度而定。一个县(区)的产业、研发的辐射力外溢到周边甚至全国,这样的例子在长三角、闽南和珠三角屡见不鲜。县域经济应是全方位开放的,自我封闭很难发展县域经济。

  大量的跨镇村的产业、交通设施、生态治理、民生保障项目,都必须由县一级来统筹谋划,依托县城的网络枢纽功能,把县、镇、村编织成一个体系,整体推进。在全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大格局中,镇一级有着“连城带村”的地位,可分类指导,建设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对于乡村振兴中各项产业、民生、村庄建设等具体任务,则要由县和镇两级分别统筹和组织落实。

  《同舟共进》:相比其它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的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迟缓,主要原因何在?如何破解? 

  陈鸿宇:浙江、江苏等省一直把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把县城作为发展重心,整体推进县域产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的建设。如果产业网络支离破碎,产业链、供应链残缺不齐;交通网络相互分割;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这个县就很难发展起来。

  有必要将“赋权强县”作为修复县域三层网络和振兴县域活力的突破口,以强化县级统筹全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外生压力和统筹引领能力。

  一是赋权强县。建立省、市、县三级下沉支持镇村资源主要由县一级统筹、使用、考核的体制,明确县一级统筹全县镇村协同发展的主体责任,予以相应的资源保障。

  二是构筑内外合力。县一级对全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以制度建设来凝聚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合力。

  三是坚持规划先导,摸清镇情,尊重村情,汲取民智,制定好县域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

  四是完善县城的全域交通、能源、物流枢纽功能,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县城与各镇村连接的县道、乡道和物流、信息网络上;加大对县城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

  县域振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多做让老百姓得实惠的、愿意积极参与的事情,让群众成为县域振兴的自觉主体。必须分类引导,坚持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找到本县的最佳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

  总之,促进县域振兴,要使县级有动力、有压力、有能力,并且有权限、有资金、有人才、有项目,特别应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配置好干部和人才。

  《同舟共进》:未来,在促进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方面,主要有哪些着力点?

  陈鸿宇:产业有序转移的目的是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对于珠三角产业转出地而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市场主体选择产业转移的种类、承接地、转移时间以及转移的方式、规模。同时,政府既要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愿,也要辅以合适的引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这对政府的服务能力是一个新的考验。

  县域振兴,产业是关键。对于粤东、粤西、粤北产业转移承接地而言,要真心实意做好服务,提供良好的政策,改善营商环境,整合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以吸引优质产业迁入。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要重点抓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较强、就业容量较大的产业,努力将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与培育本地产业有机结合,促进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避免“搬家”式的嵌入型产业转移。县域在引进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时,不宜急功近利谋求短期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而要让引入产业在当地扎根、生长,使产业链延伸到镇、村,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