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和鸣念此生——王世襄与袁荃猷

2023-11-09 15:25:23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李 舒

  中国人谈恋爱,总是隽永的。张生见了崔莺莺,魂灵儿去了九霄云外,只敢在红娘跟前放肆“小生未曾娶妻”;贾宝玉对林黛玉表白,不过是一句“你放心”;而王世襄送给袁荃猷的定情信物,是一盆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太平花。

  太平花定情

  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对于王世襄先生的评价是“京城第一玩家”。对于玩,王先生确实做到了天赋异禀,据说,他8岁便能“飞檐走壁,爬墙放鸽子。一根挂着红布条的用来轰鸽子的竹竿上下翻飞,打得房檐无一瓦全”。上美国学校,口语流畅,本来颇得老师欢心,结果写作文,一连几个礼拜的主题都是鸽子、鸽子、鸽子,老师气得把作业退回,评语是:“汝今后如再不改换题目,无论写得好坏,一律给P(Poor,不及格)。”

  王世襄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后来又恋熬鹰、捉獾。陈梦家和赵萝蕤婚后住在王家隔壁。某日深夜,忽然听到有人叫门,声音嘈杂,赵萝蕤和陈梦家吓坏了,以为是强盗,接着听到一连串的疾行声、嘘气声,随即寂然。次日才知道,原来是王世襄牵了四条狗,半夜去玉泉山捉獾,拂晓归来,无人应门,只好越墙而入。

  赵萝蕤说,所谓业荒于嬉,说的就是王世襄。这当然是好朋友之间的玩笑话,玩虽玩,学问并没耽误。王世襄进燕京大学,开始读的是医学,结果主课门门不及格,幸好选修课分数高,于是转到文学院国文系。这下如鱼得水,成绩好(还经常帮同学完成诗词作业),毕业后考取了燕京大学的研究生,研究中国画论。1941年,王世襄拿到硕士学位。

  袁荃猷就是在这时进入王世襄生活的。

  袁荃猷出生于1920年9月,从小在祖父母身边长大。祖母是袁荃猷祖父的第四位续弦,结婚时已经38岁,热衷妇女运动,经常拿着洋枪去给受虐待的妇女做主。做奉天中国银行行长的祖父很听这位太太的话,抗战时期,祖母叫了一辆三轮车就出去了,祖父急得直发脾气:“太太哪儿去了?”后来才知道,祖母去北京站了解难民民情去了。

  袁荃猷在祖父母家读《论语》《孝经》,弹古琴、学画画,过的是典型旧派闺秀的生活。进入燕京大学后,她学的是教育学,毕业论文是编写一本中小学国画教材。她去找教育系系主任周学章先生,周先生就推荐她去找王世襄,请他来做“论文导师”。

  初次见面,袁荃猷印象最深的是:王世襄吃柿子,吃完留下完完整整的柿子壳。王世襄对袁荃猷的论文很上心,到了后来,为了让她顺利毕业,居然帮着写。这两个人,就这么“相看俨然”了。

  后来燕京大学停学,王世襄去了重庆,临行前,他送了袁荃猷一盆太平花。在四川,王世襄写了很多信给袁荃猷,却只收到两封回信,其中一封是:你留下的太平花我天天浇水,活得很好,但愿生活也能像这太平花。”

  回到北平的王世襄,给袁荃猷带了一个火绘葫芦片小盒,这是他之前在信里许诺的——要是做好了就送给她。她打开小盒子,里面静静躺着的,是两颗红豆。袁荃猷说,这是我们的爱情信物。

  琴瑟和鸣

  1945年,王世襄和袁荃猷结婚了。

  袁荃猷的祖母曾经跟小荃猷讲过一条家规,说袁家的女孩子“不可入门房,不可入下房,不可入厨房”。

  袁荃猷和王世襄结婚后,王世襄很快发现,这位太太真是“妙不可言”——除了琴棋书画外,其它全都不会。做家务活仅限于剥蒜,到了剥葱就不行,一根葱可以层层剥光,剥完发现什么都没有,于是埋怨老王:“你是不是不会买葱,为什么葱里什么东西都没有?”

  袁荃猷有时候想进厨房帮帮手,佣人张奶奶一会儿说:别让油溅了裙子!”一会儿说:“别让刀切了手!”袁荃猷只好退出,不捣这个乱了。

  新婚燕尔,却很快分居两地,他们连蜜月也没有过。彼时的王世襄,一心都在追缴文物上。他离开北京前往日本,追缴了多项文物,他在回忆文章中说:

  整整一年中,我们都一心放在侦查追缴文物上。当我将德侨杨宁史非法购买的青铜器目录抓到手中,并把编写图录的德国学者罗越带到天津与杨对质,使杨无法抵赖时,荃猷和我一样地喜悦兴奋。又当杨谎称“铜器存在已被九十四军占领的天津住宅中,尔等可以去寻找查看”,而九十四军竟不予理睬,多次拒绝进入,致使工作受阻,陷于停顿,荃猷又和我一样忧心忡忡,束手无策。(王世襄《锦灰不成堆》)

  袁荃猷对于王世襄做的所有事情,只有两个字:支持。

  某月月底,赶上儿子王敦煌的奶粉吃完了,鸽子的高粱也吃完了。王世襄说,“手里的钱买了奶粉买不了高粱,买了高粱买不了奶粉。我是买奶粉呢,还是买高粱呢?”两个人商量,觉得要是借钱买奶粉还算开得了口,要是借钱给鸽子买高粱,那就太不像话了。最后决定,把仅有的钱买了高粱,借钱买奶粉。

  袁荃猷的衣服总是破了就缝一缝,褪色了就补一补。有一回,王世襄本来要去鼓楼大街给袁荃猷买内衣,结果半道上看见喜欢的藏传米拉日巴像,买了回来,内衣倒忘了。袁荃猷见了却欢喜地说:“要是我也先把他请回来,内衣以后再说。”

  他们的朋友郁风说:

  说起袁大姐这位主妇真够她为难的,家里已经塞满各种大小件不能碰的东西,她的吃喝穿戴日用东西东躲西藏无处放,而王世襄还在不断折腾,时常带回一些什么。她常说累得腰酸背痛连个软沙发椅都没得坐(因为沙发无处放),家里全是红木硬板凳。但是我了解她的“抱怨”其实是骄傲和欣赏,而绝不是夫唱妇随的忍让。(张建智《文博玩家:王世襄传》)

  王世襄被故宫派去美国,彼时,袁荃猷患上了肺结核,到协和医院做检查,医生林巧稚说她的肺有空洞,必须卧床至少一年。大家都说,这病有危险,家属不可远行,只有袁荃猷说:没关系,你去吧,家里也有人照顾我,父亲(指王世襄父亲)还常常翻译法文小说给我听。”

  王世襄离开赴美后的第二天,袁荃猷的日记是这样的:“今日父亲买一筐杨梅,大吃。可惜畅安已走,念他。”他亦念她。

  袁荃猷喜欢抚琴,王世襄看到好琴,愿意卖掉各种细软,为太太的爱好掏钱。1948年,为了买“大圣遗音”古琴,王世襄以饰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画大观》换得黄金约五两,再加翠戒三枚(其中一枚为王世襄母亲的遗物),才购得此琴。在《自珍集》里,他这样说:“……唐琴无价,奉报又安能计值,但求尽力而已。”

  古琴坏了,袁荃猷很着急,王世襄便请来青铜器修复技术专家高英先生特制铜足套,并仿旧染色。琴身背面,是王世襄请金禹民先生刻的题记:“世襄荃猷,鬻书典钗,易此枯桐。”管平湖先生调了漆灰,把铜足套牢牢粘在孔里,笑曰:“又至少可放心弹五百年了。”

  王世襄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太太抚琴,自己陪在一边,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琴奴”。据说,他还曾经收藏过一个蚰耳圈足炉,为的是款式二字——“琴友”。因为遇见这个炉子时,袁荃猷正在学琴。

  相濡以沫

  1949年8月,王世襄回到北平,袁荃猷的身体渐渐好转,他们的生活真的像那盆太平花一样:

  芳嘉园南墙下一溜玉簪花,绿油油的叶片,雪白的花苞,净洁无瑕。西南角有四五丛芍药,单瓣重蕊,都是名种。西窗外有一株太平花,一串串小白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更因其名而倍加钟爱。北屋门前阶下,有两棵老海棠,左右相峙,已逾百年。春日赏花,秋冬看果。不论是大雪纷飞,还是阳光灿烂,满树红果,鲜艳异常。西侧树下小丛矮竹,移自城北,是一位老叟热情赠送的,世襄曾有诗致谢……(袁荃猷日记,引自张建智《文博玩家:王世襄传》)

  在芳嘉园小院子里,他养鸽子,她在一边描画;她抚琴,他在一边欣赏;他们是夫妇,更是知音。

  家里来了客人,谈论起别的夫妇为了花钱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袁荃猷说:“长安别说吵架,脸都未曾红过,我真不能理解。”王世襄说:荃荃也从未红过脸。”他唤她“荃荃”,她唤他“长安”(王世襄的乳名)。

  唐山大地震过后,为了避震,王世襄睡在万历款大柜子里。袁荃猷不愿睡在柜子里,但屋子小,只好睡在贴着柜子放的炕桌上。王世襄每晚起夜,都要“手扶柜子框,挺身越过荃猷”,如此出入一年多,从来没有惊醒过太太。说起这段经历,王世襄笑着说,这叫“柜中缘”。

  王世襄出了许多书,如果没有袁荃猷,它们大概都难以面世。《明式家具研究》里,700余幅线条图都由袁荃猷绘制,她对明式家具的结合方式和榫卯做了精确测量,绘成图纸。写书时,王世襄右眼忽然失明,也是袁荃猷帮他整理书稿,编辑校对。

  王世襄80岁生日的时候,袁荃猷为他刻了一幅大树图。王世襄说,自己这一生的爱好和追求,都被荃荃刻画出来了,在那棵大树的果实上,有家具、竹刻、漆器,也有鸽哨、葫芦、獾狗……

  董桥曾在文中这样评价袁荃猷:天生不幸爱上收藏文玩文物的男人,娶得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不难,娶得一个又美丽又贤惠又喜爱文玩文物的妻子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2003年,王世襄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授予的最高荣誉奖,基金会会长安克·尼荷夫女士说:“王世襄对于中国家具设计技术和历史研究久负盛名,他的收藏使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手工艺者和学者都得到鼓舞。这些收藏成为国家级文化遗产珍宝。”这些收藏,指的是1993年王世襄夫妇将几十年来收集到的79件明式家具入藏上海博物馆。这一举动亦来自袁荃猷,她对王世襄说:物之去留,不计其值,重要在有圆满合理的归宿。”

  荷兰克劳斯基金会给了王世襄10万欧元奖金,得知这个消息时,袁荃猷已在医院,“病危而神志清醒”,她和王世襄同时说:全部奖金捐赠给希望工程。”在生命的最后,他们还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

  2003年,袁荃猷去世,王世襄悲痛欲绝。在他的《锦灰堆》里,句句都是对袁荃猷的愧悔,他后悔没有带她游山玩水,这是她最想做的事情;他后悔怂恿她晚年出版自己的刻纸集,觉得破坏了老伴儿的健康。

  王世襄说,“我负荃猷”。他写了14首《告荃猷》:“我病累君病,我愈君不起。知君不我怨,我痛无时已。”他把她的东西都拍卖了,只有一件东西保留着,那是他与袁荃猷一起买菜的提筐,他说,等到自己百年之后,要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墓里,就像他们两个人,一起拎着这个提筐去买菜,王世襄说,这叫生死永相匹。

  (作者系作家、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