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知己情谊

2023-11-09 15:25:2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刘永加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庐陵溢塘(今江西吉水溢塘)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国子博士、将作少令、江东转运副使等职。他在文学领域成就非凡,诗称“诚斋体”,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家”,有“南宋诗坛领袖”之称。

  杨万里交游广泛,从启蒙老师到同乡好友,从共事同僚到诗词知己,他都以诚相待、交底交心,赢得了朋友的尊重,结下了一批知己。

  师生情谊

  亦师亦友是人生难得的境界。杨万里就与自己的老师结下了忘年交。王庭珪是杨万里人生的第二位老师,自从17岁拜师后,他就和老师建立起了密切的师生情谊。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吉州安福县(今属江西)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曾任茶陵县丞。宣和五年(1123)辞官,隐居家乡安福,著书吟诗,设帐授徒,“主庐陵文盟者六十年”,学问渊博,著述颇丰。

  杨万里到安福师从王庭珪问学,是在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王庭珪比杨万里大47岁,这时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杨万里在其《杉溪集后序》中说:“予生十有七年,始得进拜卢溪而师焉,而问焉。”跟王庭珪学习的三年间,杨万里不仅重点学了以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古文和诗歌;而且在为人为仕等方面,老师的言传身教都令他受益匪浅。

  王庭珪是一位刚正爱国、颇具胆识和骨气的诗人。在南宋朝廷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激烈斗争中,一直坚定支持抗战。绍兴十二年(1142),王庭珪写下著名诗篇《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不但盛赞兵部侍郎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乞斩桧罢和议”的爱国壮举,且直斥秦桧的卖国罪行:“大厦元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端能饱吃新州饭,在处江山足护持。”

  王庭珪坚定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给青年杨万里以震撼,在他心灵深处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他的人生观影响极大,杨万里日后也成了坚定的主战派。在王庭珪去世后,杨万里曾在《卢溪先生文集序》里说,于是先生诗名一日满四海”。

  绍兴二十四年,杨万里进士及第,两年后赴任赣州司户参军。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月,杨万里赴任永州零陵丞。当年,杨万里曾两次到安福拜谒正在家乡的王庭珪,此时两人已相别十余年。

  第一次专程前往拜谒,师徒二人相谈甚欢。第二次则是杨万里赴任途中取道安福,没能见到老师,故留下“手墨”,遗憾离去。到零陵后,又专门写书信命家仆送致老师。

  王庭珪在《答杨廷秀》的手简里,大概记述了与杨万里交往的情况:“某去岁获见清矩,慰十年怀想之诚。少年登科,未足为左右贺。一日相见,词学骤长,语有惊人,兹可贺也。去冬之官,再经敝里,失于侦伺,辱留手墨,追见不及。家仆回,又辱惠字,何其勤也。”可以看出,对于杨万里取得的成就,王庭珪大为赞赏,喜其学成。

  隆兴二年(1164)九月,杨万里赴任临安府教授。此时,王庭珪已经85岁,不久前受孝宗召见,重新入朝为官,任国子监主簿。到临安后,杨万里拜见王庭珪,祝贺老师成为“国子先生”:“林下诗中第一仙,西风吹到日轮边。杜陵野客还惊市,国子先生小着鞭。拈出老谋开宇宙,本来清尚只云泉。新篇未许儿童诵,但得真传敢浪传。”(《为王监簿先生求近诗》)王庭珪和诗,谦以答之。

  杨万里与王庭珪相聚在临安一个月,十月,王庭珪便因年事已高,无意仕途,“以老求去,主管崇道”,回老家安福。杨万里为老师送行,作《送王监簿民瞻南归》诗:“潮头打云云不留,月波泼窗窗欲流。夜寒报晴岂待晓,天公端为卢溪老。卢溪在山不知年,卢溪出山即日还。黄纸苦催得高卧,青霞成癖谁能那?诏谓先生式国人,掉头已复烟林深。路旁莫作两疏看,老儒不用橐中金。”杨万里对老师的高风亮节深致敬意,两人在临安的短暂相会就此结束。

  孝宗乾道八年(1172)三月,王庭珪因病辞世,享年93岁。王庭珪去世后,杨家与王家结为姻亲,杨万里将自己两个女儿许配给了王庭珪的两个曾孙,两家再续前缘。

  同乡交好

  同为南宋诗人的周必大(1126—1204)和杨万里是同乡,同为庐陵名士,周必大所居的吉州永和与杨万里所在的吉水塘相隔不到百里。两人曾一同参加绍兴庚午(1150)庐陵解试,入仕后交往不断。周必大参与了南宋前中期的许多政事,在政坛颇有影响力。同时,在文学和学术领域也有较高地位。

  绍兴三十二年(1162),周必大升任监察御史,远在零陵任县丞的杨万里发去贺信,希望好友在“任重责备”的职位上有所进取,并随寄诗文贺祝贺好友高升。

  隆兴元年(1163),周必大因反对皇帝近宠的龙大渊、曾觌用事而遭罢黜,奉祠归居家乡庐陵。这时,杨万里也因父病居家照料。同处人生低谷,他们相见后自然互诉衷肠。杨万里对周必大坚持原则而遭祸端的处境深表同情,作诗宽慰:公今贫贱庸非福,我更清愁恶似公。误辱相期千载事,云泥政自未应同。”(《见周子充舍人叙怀》)

  孝宗乾道六年(1170),蛰居多年的杨万里和周必大先后获得召命,杨万里赴任奉新县令,周必大知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出于多种考虑,周必大并未赴任。杨万里上任前特意到周家告别:“青原两公复双起,山川出云不在此。自怜无地寄病身,四海知己非无人。”(《长句寄周舍人子充》)原本两人双双复出,让杨万里阴郁的心情一扫而空,但好友不愿应召,杨万里调侃以对。

  孝宗淳熙七年(1180),周必大升任参知政事,杨万里去信祝贺,称其可任朝廷“砥柱之功”,对他报以极高期望。淳熙十一年(1184),杨万里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周必大去信鼓励好友“宜径从定叟,求一安泊处”。得悉杨万里欲上章辞任,周必大劝他不要推辞任命。杨万里回信说愿听从好友劝告,安心工作。淳熙十四年(1187),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又去信告知,周必大不仅回信祝贺,还在孝宗面前称赞“杨万里,其才也”,使之获任秘书少监。

  淳熙十六年(1189),周必大在获任左丞相半年后即遭罢免。杨万里得悉后,立即去信劝慰。后来,两人先后退居庐陵,因为相距不远,闲暇之日互访渐多,进一步加深了友谊。

  光宗绍熙五年(1194),周必大一回到庐陵便去拜访杨万里。杨万里格外高兴,把老朋友带到自己新建的花园“三三径”参观。周必大感觉很新鲜,挺有意味:“回环自辟三三径,顷刻能开七七花……却惭下客非摩诘,无画无诗只谩夸。”杨万里随即回夸好友,说他的到来使自己的花园蓬荜生辉。后来,周必大也建了一个“平园”,成为养花、赏花基地。杨万里来拜访时,对平园中的牡丹尤感兴趣:“东皇封作万花王,更赐珍华出尚方。白玉杯将青玉缘,碧罗领衬翠罗裳。”

  杨万里和周必大还常常互送礼物。一次,杨万里捕获一只牛尾狸,“老夫忍馋不忍尝”,送给周必大,周必大无以回赠,次韵致谢。杨万里长子杨长孺送回家一只鹿,杨万里也送给了周必大。来而不往非礼也。周必大每逢年节,或是捕获到山中野味时,也会想着送给杨万里。春节时,周必大曾给杨万里送过一麞十兔,杨万里也专门致信答谢。

  作为南宋庐陵杰出的士大夫,两人交谊长达55年,可谓情深义厚。同时,他们一起传承和发展的庐陵文化已成为庐陵名片,时人誉之为庐陵“二大老”。

  诗词知己

  在南宋中兴诗人的交游圈中,尤袤其实是很活跃的一位。杨万里与尤袤二人经常诗酒唱和,往来频繁,旨趣渐近,友谊深厚。作为诗坛领袖,杨万里对尤袤的才华激赏不已,这对提升后者诗歌的地位、促进其诗歌的流传作用甚大。而且,由于两人诗风相近,后人也往往将二者相提并论。

  尤袤(1127—1194),字延之,成名甚早,少时即被呼为“神童”,有幸入太学。尤袤初入仕途便表现不凡,任泰兴县令时,金兵毁盟攻掠扬州。在他的带领下,泰兴得以保全,当地官民称他:“此吾父母也”,为他立生祠。后来尤袤除了在台州、江东任职一段时间外,其余时候均在朝廷任职。相比之下,杨万里在尤袤中进士6年后方才二举考中进士。

  尤袤任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是因其学识才华和善作制册,得到皇帝的赏识。后来杨万里出任太子侍读,时人便将二人以学问、操守、诗名等一并举之。

  杨万里与尤袤交结,是对他“学问该洽”的仰慕。先敬佩他的学问,政治取向又大略相同,进而欣赏他的诗作,加之性格多有投合,因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治学上,二人常常共同探讨。杨万里作《易传》时,请教过尤袤,尤袤当仁不让,给出修改意见,杨万里在其《答袁机仲寄示易解书》一文说:“延之我爱不我弃也,皆有所窜定焉。某皆听从而改之焉。”

  杨万里和尤袤性格投合,两人皆幽默随和。“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他们往往化满腹经纶为生动活泼。淳熙中期,杨万里任秘书少监,尤袤为太常少卿,他们相从甚多。由于二人都善戏谑,尤袤曾说:“有一经句,请秘监对。曰:‘杨氏为我。’诚斋应曰:“尤物移人。”大家都惊叹杨万里的敏锐。平时杨万里给尤袤取了个外号“蝤蛑”,尤袤则戏称杨万里为“羊”。一天,他们在食堂一起吃羊白肠。尤袤又来了“谑心”,说道:“秘监锦心绣肠,亦为人所食乎?”杨万里笑道:“有肠可食何须恨,犹胜无肠可食人。”因为“蝤蛑”无肠。听者无不大笑。

  后来他们闲居时,书信往来多,尤袤说:“羔儿无恙?”杨万里则说:“彭越安佳?”一次,杨万里给尤袤寄去一诗:“文戈却日玉无价,宝气蟠胸金欲流。”这也是以“蝤蛑”雅谑尤袤。集谐谑与刚正于一身的现象,在有宋一代甚为普遍。

  杨万里作为诗坛领袖,在评论同时代诗人时,常把陆游、范成大、尤袤和萧德藻并称,认为“皆余之所畏者”。杨万里每逢有新作,一定给尤袤先睹为快,尤袤必是细心玩赏,也一定提出意见。正因如此,他们的诗作得以日新。杨万里对尤袤的诗词十分看重,称赞他:“先生诵诗舌起雷,一字不似人间来。”

  后来,尤袤先去世了,杨万里为他写祭文,其中有:“齐歌楚些,万象为挫。瑰玮诡谲,我倡公和。放浪谐谑,尚友方朔。巧发捷出,公嘲我酢。”言辞之间,回忆两人共度的雅谑岁月,深厚的友谊跃然纸上。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