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主食

2023-11-09 15:25:3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陈忠海

  北方广种小麦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五谷”的概念,但具体所指有多种不同说法,最流行的是指麦、黍、稷、稻、菽。三国时期,人们的主食以五谷为主,同时还有豆、稗、高粱等,其中北方最流行的主食是麦子。

  麦子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分为小麦和大麦。一般认为,小麦最早出现在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后来传入中国,至少在汉朝时小麦已广泛种植,尤其以黄河下游地区种植最为广泛。

  汉桓帝是东汉倒数第三位皇帝,曹操、袁绍等很多重要三国人物都出生在汉桓帝在位时期。《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桓帝初年流行一首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可见,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就是麦子,小麦和大麦都有。

  北方广种麦子,麦子于是也成为最重要的军粮。

  194年,徐州牧陶谦去世,曹操想趁机夺取徐州,既扩充地盘,也为父亲报仇。但荀彧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因为吕布、陈宫在兖州作乱,兖州才是曹操的根本。这时麦子即将成熟,荀彧建议:“宜急分讨陈宫,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先解决粮食问题,吕布就不足为虑了。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将主要精力放在兖州地区麦子的争夺上,“大收麦,复与布战”,用了约一年时间就将吕布、陈宫打败。

  215年,曹操进攻汉中,从阳平关攻击张鲁。大军远出,粮食是大问题,所幸当地的麦子、豆子正值成熟时节,曹军就地收割,补充了军粮,但即便如此,曹军的粮食仍然不足。《三国志·陈群传》记载,到了魏明帝太和年间,曹真上表伐蜀,从斜谷进攻汉中,司空陈群想起当年曹操征汉中时受困于粮食不足的经历,认为“太祖昔到阳平攻张鲁,多收豆麦以益军粮,鲁未下而食犹乏”,所以建议撤兵。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率张郃、费曜、戴陵等将领相拒于陇西。诸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己率另一支人马攻击上邽,将郭淮、费曜打败。诸葛亮之所以分兵,是看到陇西地区的麦子成熟了。《汉晋春秋》记载,蜀军“因大芟刈其麦”,补充了宝贵的粮食资源。

  南方喜食水稻

  关于“五谷”,还有一说是指麻、黍、稷、麦、菽,与上文的版本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稻,而有麻。其实,相对于小麦,水稻才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作物品种,它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的中国湖南。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

  在人们的主食清单中,水稻的地位之所以不如小麦高,并险些被挤出“五谷”行列,是因为水稻的种植区域有一定的限制,主要集中在南方。而在三国以及先秦时代,南方在政治、经济方面都落后于北方,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唐朝。

  唐朝初年,以秦岭淮河为界,北、南人口比例约为3∶2;安史之乱前夕,这一比例才达到1∶1;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开始超越北方;到宋朝最强盛的时期,北、南人口比例翻转为2∶3。即便如此,水稻在三国时期也是人们重要的主食之一。事实上,在汉末三国时期,北方人的餐桌上也是能吃到米的,只是不如麦子那么常见。

  148年春,汉桓帝举办成人礼。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朝廷下诏大赦天下,同时对亲王、大臣们大行赏赐。其中,河间王刘建、渤海王刘悝得到100斤黄金,彭城王刘定得到黄金50斤,公主、大将军、三公及以下大臣得到数目不等的帛。普通百姓当然赏不过来,不过也有所表示。《后汉书·桓帝纪》记载:“年八十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二匹,绵三斤。”这项赏赐是对天下所有80岁以上的老人而言的,之所以把米作为赏赐物而不是其它谷类,大概就是因为米在北方比较稀罕。

  北方多麦少米,但在一些地方,如首都洛阳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米也是普通百姓经常能见到的食物。

  汉末群雄之一的公孙瓒的岳父是一名郡太守,后来因犯事而被判流放日南。日南郡属东汉帝国最南部的交州刺史部,当时被视为未开化之地,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气候殊异,很难适应,能顺利到达已经算是走运,能在那里活下去更是运气加运气了。

  为了保护岳父安全,公孙瓒决定亲自陪同前往,一路上照应。此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于是,临行前,公孙瓒“具米肉,于北芒上祭先人”,周围的人莫不歔欷感动。公孙瓒的行动不仅体现了义,还被视为一种大孝,这让他知名度大增。不过,公孙瓒的运气很好,走到半路就遇上朝廷大赦,公孙瓒又护送岳父回到了家乡。

  不仅洛阳,山东一带也经常食用大米。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程昱是东郡东阿(今属聊城市)人,时值黄巾军起兵,县丞王度烧了仓库,弃城而走。程昱观察了县中的情况,发现“城高厚,多谷米”,可以长期坚守,于是劝本县城的一些大户回城守城,结果保住了东阿。东阿位于山东西部,东依泰山,南临黄河,这里的官府仓库里储存的不仅有麦子等谷物,还有稻米。

  到了安徽一带,大米就更常见了,三国时期南方的军队多以大米作军粮。194年,袁术想攻打徐州的陶谦,苦于军粮不足。《资治通鉴》记载,袁术向庐江郡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陆康不答应,袁术大怒,命孙策进攻陆康。庐江郡的治所在庐江县,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西南,辖今安徽省铜陵市、池州市以及江西省的九江市、景德镇市和上饶市等,袁术向这里的陆康借米,数量还不小,说明这里普遍种植稻米。

  陶谦死后,刘备接手徐州,袁术将刘备视为敌人。那时,吕布被刘备收留,袁术便想策反吕布,让吕布做攻打刘备的马前卒。袁术之前跟吕布打过交道,吃过他的亏,知道他的为人,深知如果没有足够的诱惑,吕布不会为自己所用。

  于是,袁术给吕布去了一封信,信中除了对吕布大加奉承讨好外,还开出了一个让吕布无法拒绝的条件。袁术写道:“将军连年攻战,军粮苦少,今送米二十万斛。”在汉代,“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976年6月国家计量局度量衡史小组用小米实测考古发掘的汉斛,得到1斛的容量约为2万毫升,盛小米约15千克,即20万斛相当于3000吨,这么多的大米,得拉上几百卡车,所以袁术在信中说将“骆驿复致”。

  不过,袁术只是开了张空头支票。吕布如约发起反叛,袁术将刘备打败,事后却不再提这3000吨大米。吕布讨要,袁术耍起无赖,这成为二人后来翻脸的直接导火索。

  小米及其它

  除了小麦、稻米,三国时期还有很多别的主食品种,重要的有小米、豆子、黄米、稗谷等。

  “五谷”中的粟一般指小米,原产于中国。小米耐旱力强,生长期短,适合于古代黄河流域栽培,从新石器时代直到隋唐以前一直是重要主食之一。汉末三国时期,粟在北方种植面积很大,产量不低,是朝廷重要的储备粮之一。

  159年,汉桓帝突然发动政变,侥幸得手。他非常高兴,草草处理清查完“梁党”事务后,准备于当年秋天出巡。虽然天气已经冷起来了,洛水即将结冰,但他还是坚持年内开始全国巡游计划,第一站是西京长安。

  来不及准备庞大的仪仗,天子的车队由虎贲和羽林卫士前后护卫着缓缓离开了洛阳,于年底到达长安。《后汉书·桓帝纪》记载,汉桓帝为显示天恩,下诏:“赐长安民粟人十斛,园陵人五斛,行所过县三斛。”当时,仅长安的京兆尹就有28万人,加上由洛阳到长安一路所经过的县及守卫陵园的人,收到赏赐者保守计算也有百万人,按每人6斛计算,汉桓帝一口气就赏出了600万斛小米,接近1亿公斤。

  “五谷”中的菽是各种豆类的总称,最重要的是大豆。大豆是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俗称黄豆,中国是其原产地,已有47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国的大豆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间传入朝鲜,而后引入日本。欧美种植大豆较迟,清朝乾隆年间曾引入英法,但仍未正式进入大田栽培,直到1873年中国大豆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后,才先后被奥地利、匈牙利、美国、俄国等引种。

  古人加工豆类的方法有限,相对于小麦、稻米这样的“细粮”,豆类不宜于长期当主食。豆类的品种很多,除大豆外,人们经常食用的还有小豆。名医华佗为曹操治病,曹操想让他当自己的“私人医生”,华佗不愿意,借口妻子生病,请假回家并迟迟不归。曹操多次写信让华佗回来,华佗一拖再拖。曹操大怒,派人去华佗家中验视,告诉派去的人:“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并可延长其假期,但如果有虚诈,就抓起来。结果发现华佗请假理由不实,曹操一怒之下把华佗杀了。

  “五谷”中的黍也称“稷”“糜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俗称黄米。《说文解字》说:“黍,禾属而黏者也。”《礼记·月令》说:“今北方谓之黄米。天子乃以雏尝黍。”

  三国时期,黍也是重要的主食之一。汉末有个名叫承宫的人,琅邪人,跑到蒙阴山里避世。《续汉书》记载,承宫在山里“耕种禾黍”,眼看就要成熟,这时有人来到山中,认出了承宫。承宫只想在一个熟人找不到的地方生活,于是将快成熟的禾黍都推倒了,离开了那里。

  不仅北方地区大量种植和食用黄米,荆州一带也常以此作主食。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寄居在襄阳,跟名士庞德公交好。司马徽喜欢吃黄米饭,每次去庞德公家造访,都不经通报直接进入内室,并且“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

  黄米最适合喂鸟。三国时期的阮籍得到两只鸠鸟,非常喜欢,“常食以黍稷”。这两只爱鸟后来“为狗所杀”,阮籍伤心不已,还专门写了一篇《鸠赋》以示纪念。

  196年,曹操把汉献帝及朝廷迁到许县,为解决吃饭难题,在许下开始屯田,第二年就获得了好收成,得余粮百万斛。取得这样的大丰收,除了新的农业政策发挥作用外,还跟一种粮食品种——“稗”的大面积推广分不开。稗不是新品种,其实就是一种杂草,不怕旱涝,容易生长,《齐民要术》和《氾胜之书》这两部古代最有名的农业著作都对它有详细介绍。

  这种杂草也结穗,只是穗比较小,一般的作物出粮率可能在60%左右,这种作物只有30%至40%,而且吃起来味道一般。但这种作物有一个明显优势,那就是产量特别高。一般粮食作物亩产约为7斛,按照60%的出粮率,实得约4斛左右;稗谷一亩可收获30斛,即便按30%的出粮率计,实得也近10斛。《齐民要术》载,曹操下令种植这种作物,“顷收二千斛”,粮食单产大增。

  稗谷虽然口味不佳,但作为战马的饲料应该没问题。种这种粮食,撒些种子在地里就能长,不用浇水除虫,不耽误军事训练,确实很不错。

  总的来说,三国时代,人们的主食已经非常丰富,形成了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兼有其它“五谷”的主食结构。但也有人们吃不到的主食,比如玉米。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印第安人以玉米为食物,将之带回欧洲。在传入欧洲55年后的1551年,即明朝嘉靖三十年,河南《襄城县志》才出现了关于玉米在中国的最早文字记载。4年后,由云南土司进贡的玉米,在送入北京途中经过河南巩县,又被《巩县志》记载了下来。为了撰写《本草纲目》行走四方的李时珍,在游走采写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种植在长江中下游的玉米,但当时“种者亦罕”。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