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的语文情怀

2023-12-12 18:15:08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常家树(文史学者)

  苏步青教授是著名的“诗人数学家”,他少年立志,悉心文史,能诗善文,词章瑰丽。丰厚的文学、历史知识素养,为他日后登上数学殿堂插上腾飞的翅膀。苏步青总结一生治学经验说:“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少年梦想:放牛娃渴望读书

  1902年9月23日清晨,浙江平阳的一个山村,贫苦农民苏祖善家产房中传出一声婴儿的啼声。这是苏家出生的第二个男孩,苏家夫妻喜上眉梢,家中添丁,对于世代种田为生的农家来说是最大的喜讯。苏祖善夫妇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如同大多数父母一样,他们希望有朝一日儿子能够“平步青云,光宗耀祖”,于是,就给儿子取了“步青”这个名字。

  这个家庭实在是太贫穷了,人口多,仅有两亩薄田。当富家的孩子都能背起书包去私塾读书时,苏步青接到的是一根放牛鞭,成了村里的放牛娃。小小年纪,他便跟着父母割草、放牛,维持生计。   

  尽管没有机会念书,可天资聪颖的苏步青偏偏喜欢读书的声音。课堂的琅琅书声就像磁石对铁一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每当牵牛路过私塾窗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诵读由耳入心,苏步青就感到非常快乐。久而久之,他把牛系上长长的缰绳,拴在周边青草茂盛的树干上,自己悄悄地溜到私塾的窗户外面,侧耳聆听老师上课。没有课本,他硬是凭借自己的聪慧背会了《三字经》,知晓了四大名著的故事。

  苏祖善没念过书,但凭着自己的努力认识一些字,能记账。每次看到儿子放牛回来,嘴里嘟嘟囔囔不知嘀咕些什么,好奇一问,儿子竟能把《三字经》《百家姓》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苏祖善高兴之余,敏感意识到,想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应该让他去念书,而不是像父辈一样,一生都扎在这片土地里辛辛苦苦劳作一生。下定决心后,苏家夫妇勒紧了裤腰带,省吃俭用,将儿子送到了私塾念书。

  9岁那年,父亲为了开阔苏步青的眼界,接受更好的教育,又将他送到了50里山路以外的温州平阳县城念书。然而,对于从小在私塾念书的苏步青而言,这所学校的起点较高,孩子们大多出身富贵之家,心高气傲,成绩也似乎比他好些。苏步青个子矮小,穿着一身满是补丁的衣服,被这群孩子瞧不起,经常受到嘲笑。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一度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学校读书两年,苏步青心情苦闷,时常逃课去街上转悠,或者一个人待在宿舍里看课外书。这样一来,他四个学期的成绩都在全班倒数。

  第三年,学校来了一位新的地理老师。这位老师发现了苏步青身上的问题,他并没有采取简单批评的方式,而是给他讲牛顿小时候的故事,以及父母为了他上学所付出的汗水与泪水。苏步青这才猛然顿悟,打那以后,他发愤图强,以超过别人数倍的努力认真学习,仅仅一个学期,就夺得全班成绩第一名。

  人生变量:文科俊秀化蝶数学王子

  在初二以前,苏步青学习的兴趣倾注在文学上,而不在数理,他能背诵的诗词歌赋,使同龄孩子们望尘莫及。按照这个逻辑,他成为文学家或历史学家的概率远大于数学家。苏步青后来的人生之所以会发生巨变,出自一个偶然:学校聘请了一位留日数学教师。

  这位数学老师的第一堂课,不是以通常的讲述数学定理的方式开启,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近代世界的格局划分和中国的惨淡处境。他告诉学生们:在列强竞霸、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振兴科学,才能救中华于危难之际。“要赶走列强的洋枪洋炮,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必须学好理工、学好数学,国家才有未来。”

  老师的肺腑之言,让苏步青终生铭记。爱国情怀让他立志为救国而读书,从此迷上了数学。聪敏过人的苏步青,一旦开动脑力,创新思路“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一次,他竟能用20种不同的演绎方法证明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彦远用惊喜的目光注视这个稚气未消的孩子:“孺子可教也,假以时日必大有可为!”他拍着苏步青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慷慨寄来200银元,资助苏步青学习深造。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东渡日本。日子过得很拮据,他只好节衣缩食,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无钱去学校补习日语,就悉心请教房东大娘。最终,他以流利的日语、扎实的学识回答了主考官的所有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学习。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用课余打工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的研究生院。

  刻苦攻读之余,苏步青坚持理论研究,在国际数学刊物上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誉为“东方国度上空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

  1931年3月,苏步青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成为继陈建功之后获得该学位的第二位中国人。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般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他与师兄陈建功约定:回到浙江大学为国效力。苏步青说:“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

  进入浙大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除读研时发现的被学术界誉为“苏锥面”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之外,他又在“射影曲线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苏步青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数学之王”。

  功成反哺:“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曾告诫子女:“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此,苏步青先生感同身受。他在总结自身成长经历时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他深刻体会到“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在村里念私塾,十来个孩子的家长请了位先生,教读《论语》《左传》,反复读来读去,直到耳熟能详,能把两部经典倒背如流。中学一年级时,苏步青写了一篇作文,老师看后列为全班第一,但又问他:这是你自己写的吗?”他说:“是的。我会背《左传》。”老师挑了一篇,苏步青很快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老师不禁赞叹,并说:你这篇文章也完全是《左传》笔法!”少年苏步青很喜欢读《史记》,其中不少文章能背诵,《项羽本纪》那样的长文,也背得滚瓜烂熟。他暗暗立志,要在中学阶段读完200多卷的《资治通鉴》,仅在第一年末,就已读完20卷。

  苏步青先生多次提及语文学习对自己做学问的滋养: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他强调,做到文理相通,才有后劲。

  发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就职宣言”时,苏步青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语文学得好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广和思想的开展。反之,如果语文学得不好,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的。就是其他学科学得很好,你要写实验报告,写科研论文,没有一定的语文表达能力也不行。一些文章能够长期传下来,不仅因为它的内容有用,而且它的文字也是鲜活生动的。”

  至今复旦大学仍然流传着苏步青校长给秘书改电报的故事。1987年5月,苏步青收到一封信函,邀请他出席一位外地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的纪念大会。苏步青因事务繁多,无法前往。于是他安排秘书拟电回复。秘书拟的初稿是:

  欣闻xxx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特驰电祝贺。因事不能赴会,鉴谅。苏步青。

  苏步青看后不满意,觉得该稿未能真切表达他的心意,随即对秘书说:“打电报也有学问,起草一份好电文也不容易。别看字少,但撰写得好,可以反映人的情感,因此要注意推敲。”苏老接过秘书拟的电报稿,拿起笔来逐字琢磨、修改。几分钟后,电文调整为:

  欣闻xxx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纪念会召开,谨此电贺。本人因事未能躬临盛会,为歉。苏步青。

  短短数十字的电文,改动了6处:删去了典雅却不常用的“驰电”,用常见的“谨此电贺”取代,更为亲切;“不能”变成“未能”,语气变得委婉,暗含着未能如愿前往的遗憾、惋惜之情;“赴会”改成“躬临盛会”,把不含感情色彩的中性叙述变为叙中含情的恭敬赞语;“鉴谅”改为“为歉”,由要求对方谅解变成了主动致歉,礼仪感强。寥寥数字的删改,不仅体现了苏步青敬人谦己的社交理念,也彰显了他扎实的语文功底。

  苏步青认为,一个国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传统,作为中国人,怎能不热爱并学好本国的语文呢。“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文学的精华,诗词在中国古代是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中国的诗歌讲究对偶,譬如‘绿水’对‘青山’,‘大漠孤烟直’对‘长河落日圆’,对得多么好!外国的诗虽也讲究押韵,但没有像中国诗歌这样工整的对偶和平仄韵律。”

  循循善诱:青年学子要学好语文

  谈到读书,苏步青感慨:现在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古文学得太少。“文科学生一定要读《古文观止》,但是220篇不一定要全部读,《前赤壁赋》《前出师表》等几篇一定要读。有些文章虽然是宣扬封建道德伦理,但是爱国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吸收的精华,更何况借鉴妙趣横生的优美辞章,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此外,《唐诗三百首》《宋词选》中都有很多好作品,值得认真背诵。”“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小时候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样。《聊斋》我最喜欢,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再逐步加深了理解。”

  苏先生对《昭明文选》情有独钟,每当谈起,便随口吟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顿觉满口余香,喜不自胜。苏步青回忆:“我后来成了数学专家,但仍然爱好语文。我经常吟诵唐宋诗词,也喜欢毛主席的诗词,特别是《到韶山》这一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主席把‘为有’二字用活了。现在,每晚睡觉前,我总要花二三十分钟时间念念诗词。真是乐在其中也。”

  他劝导青年学子,读书不必太多,但要读得精,直到知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掌握思想方法和艺术性,才算读好、读精了。读数学书也是这样,要一下子全部读懂不容易,他一般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读到最末一遍,题目也全部做完了。苏步青对数学系的青年教师要求很严,一般要学四门外语,但首先语文基础要好。他还要青年教师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经常读读看看,当作休息。

  数学与诗词,一理一文,苏步青先生却深谙二者异曲同工之妙,数学家“与诗共舞”。在他看来,数学与诗词都十分重视想象和推理,读写诗词,能起到“顿悟”作用,可避免思维僵化。他向有志学习自然科学的青年呼吁:“搞点形象思维,读点诗词,对打开思路、活跃思想是很有好处的。”

  苏步青先生给后世留下近500首诗词,可谓“微分显万象,平生问几何,一生一卷诗”。回忆当年东渡留学的情景,他写道:“渡头轻雨洒平沙,十里梧桐绿万家。犹记当时停泊处,少年负笈梦荣华。”“极目东西无净土”“愁闻鼙鼓动余哀”,表现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1977年8月,苏步青应邀参加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挥笔写下“黄忠跃马定军山,能饭廉颇弓满弯”。晚年,他依然壮怀激烈地表示:“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

  在《我和旧体诗》一文中,苏步青详细介绍了自己与旧体诗的渊源。“我写旧体诗全是作为业余的一种爱好……一有感触,便抓紧业余时间构思、索句,再经几次推敲,写出初稿……有人说,数学是无声的音乐,五色的图画,对于诗岂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吗?”他坦诚地说:我写的诗也不少,但不是为了发表,大多是自娱之作。有时……这也是一种战斗。”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苏步青就熟知丰子恺之名。他对丰先生的人品很敬佩,尤其喜爱他的漫画。抗战胜利后,苏步青知道丰子恺定居杭州西湖,为求画写了一首《乞画》诗:

  淡抹浓妆水与山,西湖画舫几时闲?

  何当乞得高人笔,晴雨清斋坐卧看。

  这首诗刚写好,还未寄出,丰子恺“心有灵犀”地主动赠画。“这幅画,是丰先生还不知道我要乞画,主动赠予的,所以我对此感受很深的。”这是一幅以抗战时期遵义生活为背景的《桐油灯下读书图》。得此画后,苏步青勾起了对遵义生活的回想,就又写了一首答谢诗,连同《乞画》诗一并寄给丰子恺。

  收到这两首诗后,丰子恺又据“淡抹浓妆水与山,西湖画舫几时闲”之句作画,赠给苏步青一幅《西湖游舸图》。这次,苏步青不仅写了答谢诗,还作了一首题画诗:

  一舸笙歌认夜游,岚光塔影笔中收。

  如何湖上月方好,柳下归来欲系舟。

  在丰子恺自家墙上,有一幅由他本人手书的苏步青赠诗:

  草草杯盘供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

  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

  对于苏步青的人格及诗作,丰子恺有极高的评价:“数学家的诗句,滋味尤为纯正。”“人做得好,诗也做得好……樽前有了苏步青的诗,桌上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味同嚼蜡,唾弃不足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