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之美

2023-12-12 18:15:1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洪永争

  珠江流域是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四个水系组成的复合流域,各大支流合围广东的东西南北,奔腾千里,又汇入珠江干流,归于南海。莽莽苍苍,风光旖旎,珠江哺育岭南的自然生态,滋养着两岸的人们。

  水是宜居和财富的代名词,无论岸上居民,还是水上人家,都往近水之地靠拢。河网密布,水道纵横,人们于珠江流域建成村落,村落变成城镇,城镇发展为城市……

  水上的疍家人

  讲起珠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不能不说到一个“水上游牧族群”——疍家人。哪里有好草场,牧民的家就往哪里搬;同样,哪里的水资源丰富,疍家人的泛宅就摇到哪里。

  我先后游览过北江和西江,辽阔而坚实的大地上,两条柔软活跃的大动脉流淌其间,又像两条绿绸缎,在群山之间舞动。那些疍家船叶子般飘在江上,又如一群飞倦的候鸟,在水边歇息。天幕下,群山巍峨,夕照燃江,俨然一幅中国山水画,让人更加觉得天高地阔。

  然而,我在一本名为《西方人笔下的中国风情画》的书中,看过一些有关疍家人的风俗画。因为是油画,细节都传神入微,为后人研究近代社会风貌提供了资料。其中一幅画:灰暗的天幕下,一条大江从远方蜿蜒而来,江面上漂荡着大大小小的疍家船。船左侧的沙滩上,一位疍家妇女和她的孩子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远处的男人处理捕获的河鲜。画面显示的风光景物陈旧破落,人物颓靡,了无生气。

  这让人想起疍家人一直被歧视的历史。这种偏见深入骨髓,就连人们说的一些俗话、歇后语,都是对疍家人夹枪带棒,比如“疍家鸡,见水没得饮”。疍家人浮舟水上,鸡只能关在笼子里养,它们整天望着笼外碧绿的江水,却无法啄饮。如此情状,有如世代望岸兴叹的疍家人。

  雍正帝曾下令豁免疍家人的贱籍,但事实上,他们的地位仍然没有提高。比如,疍家人想去考科举,仍有极端苛刻的限制。疍家人除非不上岸,一上岸就会被瞧不起,甚至被欺负。更有甚者,一些恶棍时常对他们敲诈勒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过一些报纸的报道,政府才重视起来,于1934年专门颁发《严禁压迫疍民恶习》的训令。

  疍家人的民生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他们仍然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据考证,当时疍家人的文盲率达到95%以上。由于长期在水上生活,每十个疍家人中,就有七个人患有疾病,婴儿死亡率也居高不下。这种境况,让人唏嘘不已。

  摄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张照片显示,珠江水面上排满了疍家船,船上站着很多穿着深色衣服的疍家妇女。她们身体瘦弱,特别是腿部有向外弯的形状,好像比岸上的人要短,推测患有疾病,或许就是罗圈腿病。患上这种病,走路都困难,生活就变得更加艰难了。

  另一张照片不是全景,而是一个小特写。江边的一只疍家船上,左边生活着船主一家人,右边则养猪,是这个家庭的另一种经济来源。人畜混居于水上,生活环境之差可想而知。

  当时广州到底有多少疍家人呢?学者陈序经在《疍民的研究》一书中记述,当时的珠江上,东起猎德涌,西至白鹅潭,大约有3万多艘小艇,其中又以海珠广场至大沙头一带最为密集。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广州珠江水上生活的疍家人达6万多人,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让疍家族群的生活空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水上广州”。

  不管是清朝统治者还是民国政府,都未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疍家人的平等地位问题。疍家人的社会地位得不到提高,如此多人口定居于水上,生活条件恶劣,怎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呢。

  “滨江儿女”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保障疍家人的平等权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经过详细的调查摸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培养大批疍家人干部,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医疗条件,提高疍家人生活质量。

  据记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打击了一批专门欺压疍家人的恶霸,废除疍家人的债务,让他们彻底摆脱身上的无形枷锁,实现经济和人生的解放。至此,平等相处不再是一句空话,疍家人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展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细节。照片里的场景是珠江边,对岸有一座崭新的建筑物,用木板和竹料建成,呈一座桥的形状:两端都有很长的木房子,墙壁是钉得很整齐的竹子,宽大的竹窗被两根竹子顶开,阳光射进教室里。两排教室的中间是依着河岸的坡度做成的阶梯,阶梯上方是高高的棚顶,上面挂着几个大簸箕,簸箕上写着几个白色的大字——水上子弟学校。

  学校的后面是遮天大树,环境非常恬静。珠江上停满了疍家船,水上居民在船上劳作。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照片左下方的一只小艇上,坐着七八个少年男女,他们背着书包,往对岸的学校划去。孩子们有说有笑,神态自得,脸上荡漾着一种自豪感。原来,疍家的儿女们上学去了!

  接下来的一张照片也让人感到振奋,“主角”是由一艘船改建而成的学校。船体洁白,船舱就是教学楼,上下层都安装了许多窗户,采光良好。从外观来看,船上的教室四四方方的,看起来更有校园气息。在船的最左侧,立着一个简易的校门,由两根竖起的木桩做成,顶上有一个半圆的穹顶,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广州市第二水上学校。

  校门下是一座杉木搭建的桥,连接了陆岸和水上学校。孩子们正好放学,蹦蹦跳跳,两位老师在旁守护。女教师站在校门和桥的衔接处,好像在叮嘱孩子们小心慢行;穿着儒雅的男教师站在桥边,微笑地看着孩子们谈笑着从学校里走出来……

  还有一张彩色照片,画面比较宽阔,有一栋框架结构的四层教学楼,楼前是标准的篮球场、田径场,边缘有不少巨幅标语。穿着红色校服的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运动,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跳远,有的训练跳鞍马,有的三五成群踢毽子,还有的打篮球……这些设施,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条件来说,绝对是学校建设中的“高配”。这是市区的中心学校吗?不是的,这是为水上居民子女而建的广州市滨江路第四小学。除此以外,广州的其他学校也出现了疍家子女的身影。

  从这些图片历史资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疍家人不仅在政治地位上得到了保障,受教育权利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据了解,当时广东省各地都建立了一批文教机构,其中尤以省城广州数量最多、形式最丰富,既有小学、夜校,还开办了中午班。针对疍民在新中国成立前95%以上是文盲的情况,广州还专门设立了9所水上居民小学,在校学生8000多人。正规教学机构的创办,让疍家人得以迅速脱盲。

  兴办教育的同时,政府亦花大力气改善疍家人的医疗条件,开设水上流动诊所和接生所,减免接生费用;专门成立敬老院,重视解决疍家人养老问题。同时,政府保障了疍家人参政议政的权利,挑选一批先进分子,把他们培养成颇有建树的干部。

  孙中山、周恩来等革命家在广州活动期间,常搭乘疍家人的小艇,往返珠江两岸。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归来,途经广州,专程乘船到黄沙、白鹤洞、沙面一带,察看疍家人的生活状况,并指示省、市负责人,一定要为疍家人兴建陆上住宅。之后,国家专门划拨专款及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解决疍家人上岸定居的问题,数千户人家住进了水上居民新村,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

  至今,广州海印公园东广场上伫立着一座“滨江儿女”雕塑——这是1985年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关怀水上居民上岸定居而专门塑造的。

  鹭鸟飞翔

  疍家人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生活环境改善后,母亲河珠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建设,珠江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了。

  我们对比一下两张照片,主场景都是广州南方大厦下的珠江岸边。第一张是黑白照片,古典雄伟的南方大厦成为珠江边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离它不远的江上,木屐一般密密麻麻排列的疍家船停靠在岸边,疍家人在船上忙活,也有不少疍家船从远处摇过来,向南方大厦这边靠拢。这张照片里,在众多疍家船的挤兑下,珠江空间显得非常窄小,仿佛是一条小河。

  第二张是彩色照片,周围已“长”满了高楼,昔日雄伟的南方大厦,在现代化的楼群里显得有些陈旧,但有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带着沧桑的历史印记,有一种沉淀之美。这种美丝毫不扎眼,却和谐地与它身后的摩登建筑群融为一体。

  最让人讶异的是,南方大厦旁的珠江岸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珠江水面显得开阔无比,拥挤的小艇不见了,两岸绿树红花,仿佛脱胎换骨一般。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速发展,但珠江的生态环境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个民生电视节目曾讲述,一位老渔民告诉记者,他打上来的淡水鱼,岸上的人是不会买的,因为臭汽油味很大,人们吃不惯。

  十多年前的一天,我路过珠江,江水滚滚向东,轮船不时经过,掀起波浪,蔚为壮观,大厦倒映在水面上,仿若琼楼玉宇。我当时被吸引了,快步向江边走去,堤岸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粗大的不锈钢扶栏一直延伸到远处。当走下一个河埠头时,一股腥臭味却扑面而来。不可否认,我们的居住环境今非昔比,楼宇熠熠生辉,可是母亲河珠江却变得脏臭难闻。

  除水质腥臭以外,让人揪心的是,每到汛期,珠江上漂浮着许许多多水浮莲——这些外来的物种侵略者,把整条珠江当作了它们的“殖民地”,肆意生长。洪水一来,它们就一批批地随波逐流,几乎抢占了珠江的每一片水域……

  种种现象表明,珠江“病了”,人们忧心忡忡。难道这就是发展经济必然遭遇的阵痛?很多人都认同这样的说法,惋惜中带着善意的期待:等阵痛过去,珠江一定会好起来。人们耐心地等待着。

  十多年后,我调到珠江边的一所学校工作。因为之前的经历,我对珠江“敬而远之”,不再靠近它。直到一天上课时,一位学生叫了一声:“哇,好多白鹭!”我当即批评:“这里一河两岸全是高楼大厦,水质又一般,哪来的白鹭。别开小差了,赶紧听课。”那位同学一脸被冤枉的神情:“老师,真的有好多白鹭在江面上飞,不信你看。”

  带着求证的心理,我往窗外望去,只见珠江上空飘着无数“白树叶”,江边播撒着无数“白斑点”,真是美不胜收。堤岸上,很多人拿着照相机或手机拍照。这时,我才意识到错怪了孩子。如此热闹繁华的都市商业圈里,却有白鹭飞翔其间,这是多么珍贵的生态美景啊,人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心中那股被忙碌生活逐渐消磨的热情瞬间觉醒,人人拿出手机争拍白鹭。

  这一天的到来,是城市治理者们与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据了解,广州、佛山等地每年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来改善珠江生态环境:治理污水,“调水补水”,治理河涌,改造雨污分流工程……做实了功夫。终于,珠江迎来了鹭鸟飞翔的好光景。

  从疍家人上岸安居,到鹭鸟自由飞翔,我们的母亲河珠江经历了两次蝶变。一次蝶变就是一次疼痛,而每一次疼痛,都孕育着新的破茧重生,见证着历史的向前与生活的美好。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