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晓平
我国最早利用机器开采的银矿,坐落在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至今已湮没百年之久。大岗银矿由企业家何献墀先生于1884年引进英国机械、聘请英国矿师开采,后因资金不继而停歇,1912年重开,不久后又关闭。
“大岗红”
大岗镇是广府地区红砂岩的重要产地。清代中期以前,红砂岩是重要的建筑用石材,早在南越国时期即开始使用。广州镇海楼下的两层山墙即用红砂岩条石砌成。大岗镇出产的红砂岩石材,当年被称为“大岗红”,颇有名气。从乾隆七年(1742)开始,河源等地的客家石匠来到大岗镇采石,由此形成了一个“客家村”。他们在开采石材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里的银矿,并曾用土法进行提炼。
大岗镇位于潭洲水道、洪奇沥水道以东,西南与中山市黄圃镇隔江相望,原为西江冲积而成的沙洲,境内十八罗汉山的海拔最高点为127.3米,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十八罗汉山以北的大岗公园内,有罉塘潭古采石场遗址,刀削般整齐的岩石壁立高耸,堪称鬼斧神工,今已被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的大岗镇中心及其西南面墟镇村落,以前曾笼统地被称作“潭洲”。潭洲墟得水运之利,商业繁荣,曾经很有名气,清末民初时,人们习惯上用“潭洲”来指称包括其东面大岗一带的村落。陆路交通发展起来后,潭洲逐渐失去显要地位。以前人们认为大岗附属于潭洲,但后来潭洲变成大岗镇下面的社区。
历史上,这一带的隶属关系曾发生过多次变化。1959年,潭洲、大岗及其附近的黄阁等镇划归番禺县。2002年,潭洲镇合并到大岗镇;2012年,大岗镇从番禺区析出,并入广州市南沙区。
矿业先驱
何献墀(1838—1901),字崑山,英文名HoAmei,广东南海县西樵镇新田南沙村人,是孙中山老师何启的堂兄。1845年,何献墀入读香港英华学校,1858年追随乃兄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担任翻译,其间曾短期组织华工赴新西兰开采金矿。在墨尔本及附近矿区工作了10年后,何献墀回到广东,在粤海关工作了6个月。1870~1871年,他重操旧业,租船载运华工前往新西兰开矿。1877年起,他担任香港第一家华人创办的安泰保险公司经理,由此得以成为第一位进入香港总商会的华人。
1882年,何献墀与香港首富李陞兄弟发起成立华合电报公司,敷设从广州到九龙的电报线路。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华合公司的电报线未能连接到香港本岛。不得已之下,何献墀与盛宣怀合作,由官办的中国电报公司收购华合公司,最终在1883年春贯通了广州到香港的电报线路。这条线路在接下来的中法战争中,成为张之洞的信息生命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在1882年,何献墀聘请英国工程师柯则域踏勘考察广州水源地,写成《粤垣源源水局议》一书,提议集资在广州西村设立自来水厂。广州绅商对水厂项目盈利前景不看好,应者寥寥,计划被迫搁置。1905年,岑春煊督粤,基本按照这份计划书建设西村水厂。100多年过去了,西村水厂至今仍在为广州市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用水。
何献墀长期从事招募华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采矿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对矿业一直情有独钟。他的心愿,是在两广地区勘探、开采矿藏,为国家开发“富源”。当何献墀在海关工作时,有人曾送来一块出自永安县(今紫金县)的矿石,凭借多年经验,他一眼就看出这是纯度极高的矿石。他派人前往永安县考察,得知官府之前曾经加以开采,但因发生大量透水而被迫停止。何献墀觉得有办法解决透水问题,即向两广总督张树声申请开采,但后来他自己放弃了。此后,他又陆续派人到清远、英德、连州、从化和海南勘探矿产。
1881年,大岗银矿(时称“潭洲银矿”)开始引起他的注意。有人告诉他,这里30年前就已有人开采,历年累计产出价值30万元的白银,但目前矿坑浸在水中。1883年,石匠在离旧坑约半英里(1英里约为1.6千米——编者注)处,发现一层厚一英寸的矿脉。何献墀立即赶往大岗,取到矿石样本,寄往英国化验,结果发现含银量达到13%。收到化验结果后,何献墀估计该地有十分丰富的矿藏,便马上把矿山买下,同时通过广东善后局申请执照,获得批准。刚好,在东京工作的英国矿物学家米尔尼教授来到香港,何献墀带他到大岗实地勘察,并采集了一些矿石拿到日本化验,再次证实了13%的含银量。
试掘与试炼
大岗银矿是我国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银矿,也是当时民间投资最大的金属矿。1884年9月,何献墀从英国聘请的矿师托马斯·坎德勒来到大岗,开挖4个矿井,后来增加到5个。次年,1号矿井达到380英尺(1英尺约为0.3米——编者注)的深度,随后更挖到430英尺深,何献墀称之为当时中国最深矿井。
此前,学界依据不太齐备的史料,将直隶(今河北)承德的承平银矿认定为于1882年开始使用机器开采,认为大岗银矿于1888年开办。其实不然,这两个年份都是错误的。从《开滦煤矿档案史料集》看,承平银矿要到1886年至1887年才开始利用机器开采,而潭洲银矿早在1884年9月即明确使用从英国进口的成套机械开采。承平银矿的工程师哲尔者(JohnAdamsChurch)在1887年给李鸿章的禀文中说,他是1886年开始奉命察看矿山,随后再订购机器试办的。(《开滦煤矿档案史料集》第一册)
1886年,何献墀对记者说,潭洲银矿的矿脉是约100年前由中国石匠发现的,经过多年的采石作业,一条1500英尺长、100英尺高的矿脉暴露了出来,平面层高于潮水位130英尺。采石作业凿开红砂岩,暴露出几条垂直的矿石纹路。此地的红砂岩呈深红色,混合着鹅卵石、辉绿岩、石英、绿泥石,以及某种玉石。沿着山脊分布着重土(氧化钡)带,有些如墙壁、堤坝那样直立,高出原岩几英尺。矿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地质学上说,银矿位于红砂岩小山的最北端,约4英里长、0.75英里宽,山的最高峰达400英尺高,能俯瞰周围的稻田和水道。中国石匠充分注意到矿石的价值,曾用传统方法加以熔化提炼。(《德臣西报》1886年3月29日)
1883年,何献墀取得广东善后局的批准后,即向英国方面联系工程师、矿师。1884年5月,工程师坎德勒抵达广州,他来自纽卡斯尔。此时,中法战争正进入炽热阶段,中国民众对洋人充满敌意,欧洲工程师、矿师暂时从矿区撤出。直到这一年9月,坎德勒才开始工作,开始挖掘4个矿井。1号矿井为主矿井,在老坑的最西北,至1885年11月掘进到300英尺,并开凿了3条通道,挖出1000吨矿石。1号矿井位于3号矿井东北方向约800英尺处,两个矿井之间有地下坑道连通。
他们把360磅重的矿石送到伦敦进行化验。化验结果表明,每吨矿石含4000盎司白银,铅含量7%,铜含量16%,硫磺14%,氧化硅26%。坎德勒后来确定了5个钻井的位置,先开1号、3号矿井。他们使用英国罗贝公司生产的机械,把1号竖井打到300英尺,把3号矿井打到185英尺,在横断面上发现了1~8英尺厚的矿脉。开采团队工作了22个月,到1886年3月,公司预计在两到三个月内即可批量出矿石。罗贝公司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机械制造企业,以生产牵引机、蒸汽机、柴油机、内燃机、锅炉、矿山机械闻名于世。
1886年夏天,香港传出消息,潭洲银矿面临严重困难,事情起因于广东矿政局按矿石产量征收10%的矿税。官府派出一队士兵驻扎,监督矿税缴纳。记者认为,矿税的课征将严重妨碍中国矿业的发展,也将给大岗银矿的繁荣之路制造障碍。就此问题,总工程师坎德勒曾通过英文媒体向广东官府喊话,但没有得到回应。
按照坎德勒的计划,大岗银矿生产出的矿石将运到大屿山(当时尚属广东)提炼。在大屿山的设施建成前,大岗矿石暂时用中国传统工序提炼。1889年5月的英文媒体报道称,在9个月时间里,这里已产出价值3万元的白银。
据何献墀向英文媒体披露,他所组织的“天华矿业公司”,投资于大岗银矿、大屿山银铅矿,到1888年2月,实际投资金额达到40万元。以此大略摊分,大岗银矿的实际投资应达到20万元,以矿业投资金额判断,大岗银矿应为当时投资最大的银矿之一。
银矿今日何在
从晚清“香山潭洲银矿”这个名称,到最终确定其位置,笔者费了极大周折。清末民初的资料均显示这个银矿位于香山县(今中山市)境内,但查阅中山县、中山市的方志资料,并无踪影。后来笔者想起,珠江出海口一带的行政区划曾发生变化,当年这个“潭洲”可能会被划入番禺或顺德。
1888年1月27日,香港《孖剌西报》披露了银矿的大概位置。据称,“该矿位于华南地区广东省香山县,距英国殖民地香港60英里,距广东省城40英里,在控扼珠江口的虎门炮台以西大约12英里”。依据这个描述,查证地图,可锁定为今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
大岗镇的本地人士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孙家鼐在《岗城话旧》一文中说:晚清年间,香山孙中山之胞兄孙寿眉公与英商合作,在客家村忠聚源坊山麓(今大岗中学一带)钻凿三口采银矿井,在聚龙坊山丘(现万新童服厂附近)建宝华厂冶炼,提炼白银。此时又值采石业衰落,村中石匠多转为矿工,一时颇为兴旺,矿工甚多,尽皆村民,因规模较大,被村人称为大厂。至民国初,由于政局不定,且银苗不纯,产量不多而倒闭。”(《大岗风情》)此话证实了矿井、提炼厂位置,但把银矿说成是孙中山胞兄与英商合资则无根据。
据大岗本地人士曾少雄所述,潭洲银矿3号矿井位于今大岗中学实验楼附近,“井口有六、七尺宽……并有横向井道”。1985年,大岗中学建设实验楼时,用几块巨型钢筋混凝土板覆盖在矿井口上,再铺上砂石泥土。(《大岗风情》)在大岗中学北面不远处,至今仍有“银坑街”地名存在。另据英文《机械与采矿杂志》,1号矿井在3号矿井东北方向800英尺处,据此应能找到1号矿井的位置。
证明该银矿位于大岗镇的另一有力证据,是在离大岗中学400多米的客家村村委会院内墙壁上,镶嵌着一方“公义祠”匾额,时间为“光绪十五年孟秋”,落款“十三龄何文炳书”。这位“何文炳”,乃是何献墀之子何剑士。
何剑士(1877—1915),原名文炳,又名华仲,为中国近代漫画先驱。1905年,为抵制美国排华,全国各大城市兴起反美拒约运动,何剑士与潘达微、高剑父、陈垣等在广州创办《时事画报》,发表了大量杰出的漫画作品,以美术创作服务革命事业。
何剑士天资聪颖,学习书法甚早。何献墀早年带他到广西游玩,发现他持笔颇有法度,就让他试用巨笔,当时他只有9岁,蹲在纸上,写出九尺大字,何献墀十分满意,让刻工刻在桂林石壁上。(李健儿《广东现代画人传》)1890年,13岁的何剑士来到大岗镇,为客家村公义祠题匾,此行不太可能单独行动,只能是跟随父亲何献墀到此视察矿区。
银矿收束
何献墀虽然信心满满,但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出现困难,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总工程师坎德勒判断失误。坎德勒在大岗银矿矿石含银量不稳定的情况下,怂恿何献墀开挖大屿山铜铅矿,使公司总共40万元的实收资本很快用尽。何献墀不得不向当时在华北开矿的近代著名企业家唐廷枢、徐润求援。
1889年10月,唐廷枢、徐润联袂南下,考察天华矿业公司的两个矿场。实地了解情况后,向天华的股东、董事提出建议,追加40万元投资。报道说,董事、股东很大可能会接受这个建议,因为在大屿山,公司已打出一道1英尺宽的纯矿带,位置在70英尺下;在大岗,3号矿井已产出含银量甚高的矿石,每吨超过1000盎司。
徐润向张之洞提出,请在热河开矿卓有成效的哲尔者亲临勘查潭洲、大屿山二矿。张之洞为此致电李鸿章协商,李鸿章原则上同意。(《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辑第8册、第64册)经过4个月的全面勘查估算,哲尔者的意见是,若不追加100万元投资,“断难望成”。面临近乎无底洞的困局,唐廷枢、徐润“决意停办”,时间应为1890年。
1912年上海媒体报道,有一位南洋矿师高俊曾计划重开大岗银矿。1914年,又传出有人想重开大岗银矿的消息。1914年大概是大岗银矿在媒体上被提到的最后一次,此后,矿井彻底废弃。日军侵华期间,机器、厂房、办公楼等毁坏无踪,矿井井口也被封堵。中国最早采用机器开采的大岗银矿,就此沉入茫茫黑暗之中。随着“潭洲”地名被“大岗”替代,大岗从香山县(今中山市)划给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再从番禺区划到南沙区,昔日名声大噪的“香山潭洲银矿”,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
大岗银矿这座中国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银矿,与同一时期钟星溪在南海县开办的广东机器造纸有限公司、余瑞云在澳门创办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水泥厂)、张廷钧利用机械开采的海南石碌铜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晚清时期岭南工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何献墀凭借丰富的海外工作经历,回国后致力于勘探、开采两广地区的矿藏,历经艰难困苦,终因主客观因素未能成功。何献墀曾任香港最大慈善机构东华医院的主席、香港中华会馆主席,在中法战争期间,曾为张之洞提供了100多份的法军情报,是抗法战争的有功之臣。他的矿冶知识及其在大岗镇、大屿山采矿的实践,对张之洞发展近代矿冶工业有着重要启发。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