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俸禄

2023-12-12 18:14:3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张嵚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即将卸任夔州通判的陆游动用满腹才情,给当朝丞相虞允文写了一封剖白信,信中除了描述时年四十八岁的自己家口多、负担重,儿子年过三十都没钱结婚的窘境外,还感慨全家“一日禄不继则不策矣”——如果俸禄不能按时到账,老陆家连锅都要揭不开了。

  说起古代官员,后人第一反应常是“高官厚禄”,在号称优待文官的南宋,担任的又是通判(掌管地方水利、农田、粮运)这样的肥差,陆游的财政状况都能窘迫到这地步,可见对于古代大多数官员来说,俸禄能不能按时到手,确实是桩关乎养家糊口的大事。

  历史上,中国不少王朝版图广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成千上万,比如南宋的官员数量就有四万人之多。如此庞大的群体,人人都要按时领工资,粗列一下账目就能把人看得头昏眼花。而且古代没有银行卡,更没有转账等操作,发俸禄要如何保证准时?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古代官员的俸禄通常是发什么。

  中国古代贵金属稀缺,白银成为法定货币的历史不过四百多年,所以历代官员的俸禄内容也通常是五花八门:西汉一开始只发钱,后来也发粮食,东汉确立了“半钱半谷”的制度。晋朝除了发钱、发粮,还发米、绢、绵等物件。唐、宋、元三朝更复杂,除了发钱、米、绢等硬通货外,还有茶、酒甚至饲料。明朝一开始发禄米,后来用禄米“折钞”“折绢”,最后改为“折银”,之后直到清末,主要是发白银。

  名目繁多的俸禄,怎么保证准时发到官员手里呢?一个延续了多个朝代的方式,是“职田制度”,即官员按照品级划拨农田,对农田有使用权,农田的部分租税收益作为官员的俸禄。北魏年间,一度没有其它俸禄形式,官员们都是按照品级分配“职田”,县令可以分到六顷,刺史可以分到十五顷,拥有“职田”的官员们还得每年缴纳田赋。

  唐宋年间,官员们的“职田”收入看上去非常优厚。特别是在宋代,五品级别的地方官可以享受十顷职田。但对于更多基层官员来说,这项福利却如镜花水月,如陆游这种级别的地方官只能享受两顷多的职田,而且一旦在边远地区做官,限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职田收入更是少得可怜,有时几乎等于没有。明朝之后,“职田”制度被彻底废除。

  除了职田外,古代官员的俸禄还包括“官俸”岁禄”等项目,发放方式各有不同。汉朝的“官俸”有“俸钱”“俸米”,按月发放。隋朝的“官俸”包括钱、米、绢等物,每年分两个季度支付。唐朝“官俸”里的“岁俸”是粮食,按年发放,“月俸”是钱,按月发放。宋朝的“月俸”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职钱”“料钱”“茶钱”等各种补贴,看上去特别诱人。所有这些俸禄,都是官员们从中央或地方的府库按时领取。

  这里要特别说说看上去俸禄诱人的宋朝,如果单看高官俸禄,那是真的诱人,比如南宋丞相虞允文的月俸可达一百贯钱以上,还有“料钱”四百贯,外加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但基层县令的月俸只有十贯钱——要知道,皇宫御膳里一只螃蟹就要十贯以上。到了南宋,铜钱稀缺,市场上的铜钱数量只有北宋的十分之一,其它都是纸币充数,基层官员的工资又没怎么涨,日子就更难过了。

  所以,在宋朝做文官,贫病交加不是稀罕事。北宋官至国子监直讲的学问家石介,去世时家徒四壁,妻儿靠了富弼等好友资助才有生计。南宋提刑官潘良贵也是“所居仅庇风雨”。传说中的“大宋豪奢文官”只是少数人。

  明朝的工资发放方式和唐、宋、元一样,按月发放。明朝前期,江南的官员们往往是拿着俸贴去南京领取禄米,然后再折换成银两。这样不但路程辛苦,而且受米价波动影响,拿到手的钱也常“缩水”。后来巡抚周忱改革制度,命令官田租户“折银”交租,然后直接给官员兑换,这才“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

  说到“到手工资”,明初是以“石”为单位发放禄米,从九品官员每年可拿到六十石,相当于当时江南一个中等地主家庭的年收入。如果真的都发禄米,其实并不算少。但明朝有“折俸”制度,禄米常被部分“折”成纸钞、苏木、胡椒等物,相当于收入打折。明朝中后期,官员俸禄用白银支付,从一品官员拿到手的“折银俸”,每年只有二百二十七两,并不算多。清朝也沿用了这个制度。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