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本刊编委)
一个国家的命运取决于道路的选择,道路的选择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选择。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最终影响历史进程和国家命运。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强调“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自党的十九大决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后,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进一步论述了这一创新理论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意味着我们对这一创新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一个“坚守”
在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加大了集体学习的力度。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12月3日和2015年1月23日的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题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先后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这两次集体学习,体现了一个“坚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一、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认识论原则。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他说:“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二、关于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原理。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四、关于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他同时强调:“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五、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六、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原理。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他说:“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七、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八、关于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关系的观点和方法。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就是为了坚持和运用它们。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正是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全部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六个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处理复杂矛盾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处理复杂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概括为“六个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坚持”对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弥足珍贵。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特点。“六个坚持”来自新时代的新实践,具有新时代的新特点。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具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诚情怀。他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党的二十大报告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方面的大量论述,深刻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考验,深知一个人也好,一个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自信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方面的大量论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来自基层,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为止的全过程,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谛。他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求我们守正——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远大理想、根本宗旨,又要求我们创新——解放思想而不思想僵化,不拘泥于那些已经不适应变动了的实际和发展了的时代要求的政策和做法,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方面的大量论述,深刻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
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担任过领导职务,懂得领导的责任就是解决问题。他在领导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时,反复告诫全党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方面的大量论述,深刻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从地方到中央处理过一系列复杂矛盾,懂得社会的复杂性、改革开放的艰巨性,懂得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性。比如,他在阐述为什么要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时就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方面的大量论述,深刻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经历过人民共和国的风风雨雨,懂得独立自主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懂得中国发展与世界的关系,懂得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时代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方面的大量论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六个坚持”这一弥足珍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