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共产党宣言》

2024-02-26 17:01:3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原所长]

  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时指出:“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它对社会的影响也经历了一些曲折。恩格斯在1888年《宣言》的英文版序言中就回顾道,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失败以后,普鲁士警察逮捕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一些成员。“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宣判之后,“同盟即由剩下的成员正式解散。至于《宣言》,似乎注定从此要被人遗忘了”。

  然而,历史的裁决总是指向正义。一个半世纪以后,2015年媒体报道,在英国——马克思最终安息的地方,英国人经过网上投票,选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居于榜首,位列第二的便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从出版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了300多种版本,起码出版过1000次以上,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的著作《二手时间》中描述了一个场景:放弃社会主义已经20多年了,一位家长走进读大学的儿子的房间,“看见他桌子上放着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共产党宣言》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

  【历史的选择】

  文明史运行到18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人类从未有过的生产力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商业和手工业获得了革命性改造。共产党宣言》本身的描写是:一方面,“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得社会财富不能为社会共享,经济危机规律性地爆发,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共产党宣言》深刻揭示出:“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1818年出生于德国小城特里尔的马克思,目睹了欧洲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奇迹以及种种同时存在的社会不公与堕落。在求学的路上,他吸收了一切能够接触到的人类知识,从而树立了超越世俗的远大志向。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

  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更加速了马克思的民主主义立场,而在接触社会现实、接触工人阶级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立场和认知提升到了共产主义境界。1845年,法国政府把马克思列为“危险的革命者”并驱逐出境。于是,1845年至1848年间,马克思作为政治难民,居住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此时,他已经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活跃人物。

  1847年11月,已经创立了唯物史观(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这一新世界观的马克思,从布鲁塞尔来到工人阶级集中的英国伦敦。在皮卡迪利附近的大磨坊街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总部,马克思对与会者说:“旧社会的死亡对于在那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丧失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一种损失,而一切现代国家里的极大多数人的处境正是这样。而且,他们必须通过旧社会的覆灭才能获得一切;旧社会的覆灭是建立一个不再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新社会的条件。”马克思在此时表达的意思,一直停留在他的脑海中,后来变成了《共产党宣言》中一个用文学修辞表达的经典名句,那就是:“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在伦敦的日子里,马克思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二次会议。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初,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进行了同盟改组工作,并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提议,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二次会议辩论持续了整整10天,其间起草了新的章程,章程搁置了原有的“财产公有”这样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观念,宣布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由于马克思在辩论中的发言,大会在结束时,赋予马克思、恩格斯写一份宣言的任务,以此公开宣布同盟的思想。

  一个叫弗里德里克·列斯纳的人后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对马克思的深刻印象:

  马克思当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大约28岁左右,但他给我们所有的人都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他中等身材,肩膀宽阔,体格强健,动作充满活力;额头高高隆起,棱角分明;头发乌黑浓密;目光敏锐。嘴巴已形成了令他的对手极为害怕的嘲讽线条。马克思是一位天生的人民领袖。他演说简明,逻辑严密,令人信服;从来不说废话,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思想,每一个观念都是他论证的链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马克思绝不会对自己抱有任何幻想。当我越来越认识到魏特林时代的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宣言》的共产主义之间的不同,也就越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代表着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年。

  对马克思有良好印象的当然不止列斯纳一人,让马克思来撰写《共产党宣言》,是整个工人阶级的期望,是历史的选择。

  【最高信条】

  为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伦敦的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提供了若干资料,其中至少包括三份各自独立的《共产党宣言》暂定稿。恩格斯起草了一份草稿,其中吸收了1847年6月第一次大会的观点,这份草稿在夏末秋初的多次小组会议上被讨论过。莫泽斯·赫斯另外提了一份稿子,恩格斯讥讽地说是“神性的改善”。因此,赫斯的草稿没有保存下来,只有两篇针对时代而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保存下来了。恩格斯代表同盟的巴黎支部,起草了第三稿。关于第三稿,他在动身去伦敦前,给马克思写了信,信中说:

  请你把《信条》考虑一下。我想,我们最好不要采用那种教义问答形式,而把这个文本题名为《共产主义宣言》。因为其中或多或少要叙述历史,所以现有的形式完全不合适。我把我在这里草拟的东西带去,这是用简单的叙述体写的,时间十分仓促,还没有作仔细的修订……

  恩格斯这份草稿的题目是《共产主义原理》,由25个问答组成,马克思极为广泛地吸收了其中的思想。关于恩格斯,这里还需说明的是,恩格斯作为人类思想史上不可多得的伟大人物,他不只是立场坚定,博学多才,还慷慨大方地在经济上长期无私地支援马克思,使得马克思能够全力从事神圣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写作,恩格斯有一谦虚的说法,说它“基本上……是他(即马克思)的著作”,并说“……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当然,《共产党宣言》的封面上还是署了他们两个人的名字。

  美国历史学者乔纳森·斯珀伯在《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中说:“和往常一样,马克思又没能在最后期限前完成这项工作。同盟中央委员会在1848年1月末发出了一封信,警告他必须在一周内把文稿邮寄过来。”斯珀伯的解释是,马克思的不慌不忙是有道理的,因为最终的产物堪称文学杰作:同时兼备紧凑、简练、精致和有力等优点,而且还有尖刻的幽默。文章沿用了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结构和论据,马克思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其进了改写。虽然最终版的《共产党宣言》是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而导出了必然的革命结论,但整篇文章也是马克思对其自身经历与哲学发展的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表达”。

  《共产党宣言》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中世纪以来阶级社会的历史,末尾预言了无产阶级对当前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胜利。第二部分描述了共产党在无产阶级中的地位,反驳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批评,接着叙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特点、无产阶级取得胜利要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第三部分广泛地批判了其他几种类型的社会主义——保守的、资产阶级的和空想的。最后一部分简短叙述了共产党对其他对立党派采取的策略,结尾呼吁无产者团结起来。

  毫无疑问,《共产党宣言》对世界历史的最大震动,乃在于这个结论: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个结论被后人称为“两个不可避免”,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终结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最高信条——他们为此而生,为此而战斗,为此而献出宝贵生命。

  共产党人从《共产党宣言》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圣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难能可贵的是,《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伟大的政治文献,而且体现出马克思深厚的文学、哲学素养,堪称经典的散文作品。

  宣言一开篇就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显然,马克思对“幽灵”的使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剧中的“幽灵”就是一个复仇者的形象,只有邪恶的制造者才会害怕它。对于封建贵族僧侣、资产阶级来说,“共产主义幽灵”的出现,就是历史宣判的到来。马克思非常纯熟地运用了文学典故。

  【“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

  人们也许没有注意到,《共产党宣言》的序言部分写道,“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佛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显然,共产主义者同盟当时不仅忽略了汉语国家中国的存在,甚至还忽略了俄语国家的存在。20世纪的世界给了《共产党宣言》一个惊喜:顺着历史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携着《共产党宣言》一路东行,1917年在俄国引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20年《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在上海发行,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回忆,1920年,在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中,读了《共产党宣言》以后,“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

  用《共产党宣言》来指导中国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存在地域、时间与文化传统的通融性。毛泽东在回顾自己读了《共产党宣言》后的想法时说,“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毛泽东在这里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只是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可能提供解决各个国家具体问题的方案。这样,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国家的运用,必须结合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而不能教条主义地搬用。

  其实,《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已经有一段话: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当然会继续运用《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来指导自己的事业,“老祖宗不能丢”;另一方面也必然会“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胸怀天下,守正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