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

2024-02-26 17:01:3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焦佩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马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注重全局性谋划,提高总揽全局能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因为其始终注重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为了巩固这一认识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那些割裂乃至颠倒存在与思维、主体与客体、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形而上学思维进行了认真清算。

  基于这一伟大的哲学变革,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从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去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和人类的精神活动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与恩格斯的自然系统论相应,马克思十分注重用系统观点去考察人类社会,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如马克思所言,“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此处,个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其实指的就是人与人在生产生活中结成的各式各样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只不过,在阶级社会,这种生产关系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各种外在于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史观和群众路线的鲜明表达。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此处,万物互联、万事互联强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观念,落在实践上,表现在自然观层面、社会观层面、历史观层面等。

  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特别是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的不利外部环境,以及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我们更需要养成“从历史看现实,从现实看未来”“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从局部看区域、从区域看整体”的理论自觉性,提高着眼和总揽两个大局的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从而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被干扰和破坏。

  注重整体性推进,提高统筹协调能力

  万物互联、万事互联的系统观念,体现的是对矛盾的普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这里的“矛盾”,既包括不同事物之间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包括同一事物内部的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类历史实践,尽管事事有矛盾、处处有矛盾,但是,人在矛盾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能够通过对矛盾性质和存在条件的认识,推动矛盾向着更好的方向转化,这体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良性互动。系统观念所强调的统筹协调能力,其实指的就是人对于各类矛盾的分析把握和促进转化能力。

  马克思曾经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恩格斯也说过,“自然界中物体——不论是无生命的物体还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既有斗争,也有合作”。从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出发,列宁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两面”。“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辩证法就是“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实际上,把握对立和统一的过程,就是把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过程,这便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所讲的“一分为二”观点。但是要注意,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都是一定条件下的状况,如果存在条件变了,那么,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这便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所讲的“合二为一”观点。从前一种观点出发,我们要注重把握多性矛盾和矛盾的多样性,特别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之间的差异性和斗争性;从后一种观点出发,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改变矛盾的存在条件,推动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朝着兼容性和协调性方面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统筹协调能力就是分析矛盾、照应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其核心能力要求就是“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落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上,表现在改革方面、组织建设方面、民生方面等。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我们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是整体性思维和统筹协调能力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鲜明体现。

  注重前瞻性思考,提高战略预见能力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自然和社会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对于这种发展变化,有的人有长期的观察和细致的把握;有的人则是随波逐流、盲目应付,从而使自己最终陷入损兵折将甚至功亏一篑的境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天然意味着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去把握矛盾,特别是要主动把握要素与系统、子系统与大系统、本系统和它系统、系统与环境等方面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养成一种见微知著的意识和因时而动、因势而变的能力。系统观念所强调的前瞻性思考和战略预见能力,其实就是要求我们从局部、细节、环节入手去洞察事物的发展态势,这是掌握发展主动、历史主动和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这个“发展过程”,指的就是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过程,唯物辩证法反映的就是这一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包含着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的历史认识论意义体现在:“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万物皆流,无物常在。承认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强调人要在熟悉矛盾、把握矛盾、认清规律的情况下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首先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剧作者,就是要从事物发展的长过程、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人类文明的总要求去看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处理好历史定力与历史主动、战略识变和战略应变的关系。

  从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这其实说的是“古今之变”大视野下,历史事件的相似性以及历史走向的可预见性。

  系统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性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娴熟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守正创新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系统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性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要求我们从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空间上各方面以及时间上各阶段之间的深刻联系。自觉理解和主动践行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