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哈默博士

2024-02-26 17:01:3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徐元宫

  【邓小平与哈默的首次会见】

  1979年2月2日,邓小平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第一次见面。当时,邓小平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进行访问,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巨头为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靠近休斯顿的西蒙顿马术竞技场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烤肉招待会。本来哈默并没有受到这场招待会主办方的邀请,他在自传中认为,当时未获邀请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美国政府“并不急于对我敞开通向中国的大门……政府担心我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不速之客”。

  休斯敦西蒙顿竞技场布满了安全警卫,当哈默打算入场时,验票员说:“嗯,很抱歉,哈默博士,名单上没有您的名字。”哈默并没有气馁,经过软磨硬泡,他终于“混”进了这场招待会。

  不久,邓小平率领代表团穿过欢迎队列,一名翻译陪伴着他,顺序译出各位总经理的名字并加以简单介绍。等走到哈默面前时,邓小平对翻译说:你不必对我介绍哈默博士。”然后他微笑着握着哈默的手,道:“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啊。”“愿意效劳”,哈默回答,“可据我所知,你们不允许私人飞机进入中国,而我年岁太大,不能乘商用飞机。”邓小平把手一挥,爽快地说:“这好办。你只要给我一封电报,告诉我你想什么时候来,我可以做出一切必要的安排。希望你多带专家来。”

  很快,哈默被邀请到邓小平的席位旁,挨着坐下。哈默后来如此评价邓小平:他很敏锐,才智超群,而且后来我发现他有惊人的记忆力——每一次我见到他,他都能准确地记起我们上次所谈的事情,从不需要看记录或依靠助手回答问题:他总是胸有成竹。”

  烤肉招待会结束之后,美方为中国代表团安排了一场马术竞技表演。1979年2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记述了这场表演:

  当邓副总理在热烈的掌声中到达竞赛场地时,人们纷纷伸出手来同他握手,邓副总理向站起来向他欢呼的人们挥手致意。主人向观看马术竞技表演的每个中国客人赠送了一顶斯特森骑士帽子。七十四岁高龄的邓副总理兴致勃勃,他应邀乘上一辆十九世纪的公共马车,绕场一周。主人向他赠送了一枚骑士纪念章和一头小牛。马术表演显示了骑士们的粗犷的生活和勇敢精神。在表演过程中,一位女骑士从马上摔了下来,马压在她身上。她被送到急救站抢救之后,又立刻返回参赛,而且获得了名列前茅的成绩。人们对她的勇敢精神和顽强毅力报以热烈的掌声。

  节目结束后,邓小平再次邀请哈默到中国去,哈默回答,等拟好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组成总经理代表团后,就去北京和他会面。在经过两个月的简短书信往来之后,哈默在洛杉矶的办公室里收到了一封电传,内容是:“请即来。随行人数听便。”

  哈默怀着对中国市场的期许,乘坐一架私人波音727飞机,带着20多位专家来到了中国。经过多次会谈,哈默与中方签订了包括石油勘探、煤矿开采、杂交稻种、化学肥料、探测与工程等方面的初步协议,开始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计划。

  【“我们的合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1981年7月3日,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副部长孔勋与哈默就合作开发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事宜进行会谈,并签署了会议纪要。邓小平出席了签字仪式。

  当时,邓小平指示:“哈默愿意帮助我们开发平朔煤矿,两年能出1200万吨,4年达到1500万吨,就说4年,也比我们不晓得快多少。我们过去搞800万吨的煤矿,大体上10年建成,时间很长。像这样的项目,我们应该采取非常热情的态度。应当作为专题拍板,不要一家一家汇报,转圈圈。”

  1982年3月,哈默来到中国,与中方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安太堡露天煤矿可行性研究报告协议书。26日上午,邓小平听取了高扬文和秦仲达(时任化学工业部部长)关于合作开发安太堡露天煤矿及有关化工项目的谈判情况的汇报,他指出:肥料问题很重要,我们落实了农村政策,农业形势很好,但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还要靠科学,要尽快解决肥料问题。

  听完汇报后,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第三次会见了哈默。当时,中国国内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和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这两项工作会不会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是许多外国人士、港澳同胞非常关心的问题。美国企业家担心,中美之间的贸易与经济合作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故此次邓小平与哈默的会见,引起了驻京外交界、经济界和新闻界人士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关注。

  哈默说:“我遵守诺言,又来了。我们与中国合作开发平朔煤矿的协议书已经签订了。”他接着补充说,“我非常感谢邓副主席亲自过问,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使协议书得以很快签了字。”邓小平说:“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是的。”哈默说,“我希望今后能经常来中国,我要常驻在这里督阵,一直到把煤开采出来,运到港口装上船为止。”邓小平说:这个我可以帮你解决。”“现在是一个历史关键时刻,我们的合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哈默说。邓小平同意哈默的看法。

  此次来华,哈默还带来了100多件珍贵的艺术作品,因为他不仅是石油公司董事长,还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他收藏的主要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著名美术大师如伦勃朗、丢勒、鲁本斯、戈雅以及法国近代著名画家华托、柯罗、莫奈、雷诺阿、塞尚等人的油画原作。其藏画曾经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展出过。哈默还收藏过画家陈逸飞的作品,并将其中一幅关于江南水乡的作品赠送给邓小平,从而使江南小镇周庄在国际上名声大振,也因此捧红了陈逸飞。)

  就在与邓小平会见的同一天上午,“哈默藏画五百年名作原件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艺术大师的原作共有100多件,据《人民日报》报道,此次展览“使首都观众感到欣喜”。

  【“同中国合作,风险最小”】

  1985年6月30日上午,哈默一行前来中国,准备签署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合作合同。这个露天煤矿的年生产能力为原煤1533万吨,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和朔县境内,距离北京大约500公里,煤炭储量约5亿吨,那里的煤是优质的动力煤。工程将于1985年7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计划于1987年9月全部建成并投入生产。

  签订协议后,邓小平第四次会见了哈默。他首先对平朔安太堡煤矿的破土开工表示祝贺,并指出:这个项目是双方长期合作的一个开端,这个良好的开端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要有许多像安太堡露天煤矿那样的大型合资企业才能改变我国的面貌。

  邓小平感谢哈默在实现这一合作项目过程中所做的工作,称赞他做了一件好事。邓小平还说:“我们要在这个项目上向你们学习一些东西。”哈默回应:“石油资源逐渐减少,煤仍然是能源中的骨干。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现在东南亚经济正在发展,中国离这一地区最近,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他表示:现在做的仅是第一阶段的工作。我们还要进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工作,也就是争取我们合作的煤矿能年产4500万吨或5000万吨原煤,美方很有兴趣马上开始同中国进行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合作的谈判。邓小平表示赞成: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了这次协议,这一点很好。外边感到中国法规不完备,这次我们两家协商达成了协议,解决了这个问题。”

  哈默说:“现在做成了一个大项目,我的注意力转到另一个方面,也就是化肥、海洋石油等方面。阿科石油公司在南海发现了大气田,运到海南岛建立合成氨厂。我将用磷、钾肥同你们交换,进行新的合作。”说到海南岛,邓小平似乎有些兴奋,他告诉哈默:“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带动其他行业。这里铁矿丰富,可以发展钢铁工业。”哈默说,他回国后将派化学公司总裁来同中国商谈这些项目。

  邓小平笑道:“祝贺我们合作成功。达成协议后,还会出现问题,我相信可以解决。你们放心,同中国合作,风险最小,因为中国不是缺乏偿付能力的国家。中国的潜力很大,只是没有发挥出来。”

  1985年7月1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破土动工,总投资额6.5亿美元(哈默出资2亿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与哈默等人,专程到现场为工程开工剪彩。

  【“哈默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

  1987年9月,哈默一行再次来华,这年哈默已89岁了。他此次是来参加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典礼仪式的。9月11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哈默。杨尚昆说,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成投产,是中美合作的成果。有的美国朋友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怀疑,担心这一政策会变,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变不了的,“我们与哈默博士的友好合作的事实,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最好说明”。

  哈默表示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他与中国的合作是成功的,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充满信心。在回到美国以后,他要向同行们介绍与中国合作的经验,让他们也到中国来投资。9月13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第五次见到了哈默。198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两位老朋友今天再次见面,彼此热情握手、拥抱,祝贺中国同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邓小平开门见山地说:“中国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成又一次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走对了。”邓小平称赞哈默是个勇敢的人,又说:“同中国合作兴建像安太堡煤矿这样大的项目,有些外国人还缺乏勇气。”

  邓小平对哈默的赞扬,一是为了消除国外一些人的疑虑,鼓励更多的外国企业家到中国来投资。二是为了消除国内外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怀疑。中外合资及外资企业的创办,不仅为我国引入了急需的资金,也使我们学到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懂得经营和如何与国外企业家打交道的人才。

  哈默则对邓小平说:“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哈默能做到的,他们也应该能做到。”邓小平点头说道:“安太堡煤矿建成投产是双方合作取得的基本成功。要取得完全成功,就要保证合同兑现,解决好煤的销路问题。我们欢迎西方石油公司同中国扩大在煤炭方面的合作,并在石油及其他领域开展技术合作。”

  哈默表示,他在对中国的频繁访问中亲眼看到,中国每年都在改变面貌,8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倍。中国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成功,这在将来的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他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还只是刚刚开始,今后会有更多的外国企业家来同中国合作。邓小平回应说,这正是中国所希望的。

  【邓小平与哈默的第七次会面】

  时隔半年多,1988年4月27日,邓小平又一次在北京会见哈默,这是邓小平与哈默的第六次会见。哈默一行于1988年4月24日抵达北京。

  次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在长城饭店会见了哈默,并出席了哈默在此举行的答谢宴会。会见时,杨尚昆送给哈默一个精致的彩色瓷寿星,哈默幽默地问这个寿星的年纪有多大,并且说,看来自己还不算老。

  4月26日晚上,国务院总理李鹏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并宴请了哈默一行,李鹏祝贺哈默90寿辰,称他是一位“足迹遍全世界”的企业家,哈默则开玩笑说,自己要从90岁开始新的生命。

  1990年3月3日下午,邓小平第七次与哈默见面,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会见。这次来华,哈默是应中国能源部的邀请,前来参加安太堡露天煤矿董事长会议的。会谈中,邓小平对哈默说:没有政治远见,你不会采取到中国搞合资经营煤矿这样的行动。希望你们这个合作项目成为中美经济合作的最好的典范。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我们欢迎国际合作,这个政策不会变。我们欢迎你参加这方面的合作和竞争。

  【东西方沟通的桥梁】

  邓小平对于哈默的信任来源于哈默早年的经历。

  哈默生于1898年5月21日,他的父亲朱利叶斯有犹太人血统,曾经生活在俄国。母亲罗丝生于俄罗斯,幼年时迁居美国。哈默的父亲是位医生,后为制药厂的资方,信奉人道主义,常有行医不收费并赠送药物的善举。

  哈默这个名字取自歌剧《茶花女》的男主角Armand(译成中文有时被称为“阿芒”或“亚蒙”)。15岁时,他跟随父亲定居纽约。

  美国社会重视并讲究演讲,以此显示思想和口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当时只有16岁的哈默在一个群体场合发表演讲,题目是《人类的最后一次战争》。这个判断虽然不正确,但他演讲的主旨是鼓舞人心的:战争已经变得如此可怕、浪费和富于破坏性,总有一天世界各国将不再使用战争作为解决彼此之间纠纷的手段。”

  哈默是三个兄弟中最富于创造精神的一个。他在16岁那年,看中了一辆正在拍卖的双座敞蓬旧车,但标价却高达185美元,这个数字对哈默来说是惊人的。但他抓住机遇不放,向在药店售货的哥哥哈里借款,买下了这辆车,并用它为一家商店运送糖果。两周以后,他按时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

  哈默的这第一笔交易与后来相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但此事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竞争能力和赚钱的本领。

  17岁时,哈默修完了医学预科,理应升入医科大学,但由于他父亲开办的古德制药厂经营不善,他只好协助父亲经营,半工半读。哈默很有经营才能,在他出色的管理、运作下,制药厂由几十人的小厂,很快发展成有1500多员工的大工厂,从此,年轻的哈默跻身百万富翁行列。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1921年,俄国发生大饥荒,并出现严重的瘟疫。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包括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1920年6月,作为美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哈默父亲,因在十月革命后为布尔什维克政权提供过必需品而受审入狱。为继续父亲未完成的心愿,年仅23岁的哈默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准备冒着危险到俄国去看个究竟,并寻找商机。

  出发前,为学习俄语,哈默每天记一百多个俄语单词,持续多日后,基本能听懂俄语了。

  抵达莫斯科后,哈默敏锐地发现,当地迫切需要的除了医药,还有粮食。他还注意到,乌拉尔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宝藏,白金、宝石、毛皮等贵重物品应有尽有。于是,他问当地人:“为什么你们不出口这些东西换口粮食?”“那不可能,”他们回答,“欧洲刚刚解除对我们的封锁,要卖出这些东西,进口粮食,所需时间太长。而且要使乌拉尔地区的人民免于饥饿,至少需要100万蒲式耳的粮食。”

  联想到当年美国粮食大丰收,他向当地苏维埃政府提议,可以用船从美国运来粮食,只要当地物资也能向美国销售。这个条件立即得到了当地政府官员的同意。于是他立即给苏联运来了百万蒲式耳小麦。

  为使年轻的苏维埃得到休养生息,列宁当时正实行新经济政策。哈默的这一善举,很快被列宁得知。列宁接见了哈默,并建议哈默接受一两项国家的特许权。于是,哈默选择了石棉开采等两项贸易,成为那个时期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他还建立了进出口机构,同时成为30多家美国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

  从此,哈默在苏联居住了9年,开展了多方面的商务活动。列宁在给斯大林的信中说:“全力支持这些人和他们的企业。这是我们通向美国商界的捷径,我们必须尽量利用这条通道。”1924年列宁逝世后,哈默与苏联的经济、文化往来仍持续不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历届苏联领导人都与他保持了友好的关系。

  “我的生命整整跨越了一个世纪……因为工作需要,我已走遍了世界各个角落,结识了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我总是在努力为世界人民谋求永久的幸福,好使我们这个星球变得更加完善,并与所有的人分享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哈默在自传里写道。

  1990年,这位传奇的“红色资本家”因病逝世,享年92岁。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