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滋味鲜玉蕈

2024-02-26 17:01:5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袁灿兴

  【“真有山林味,难教世俗知”】

  宋代对外贸易发达,各种蔬菜水果被引入中国,丰富了食物的种类。宋真宗时期,听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朝廷便派遣使节前往印度、东南亚等地,寻求豆种、稻种。最后在占城得稻种二十石,印度得绿豆种二石。绿豆种引入后,还在宫廷中进行了试种,“秋成日宣近臣尝之”。绿豆引入后,丰富了饮品,东京出现了沙糖绿豆甘草冰水,清澈肺腑。

  在特定的日子,皇室会素食,而御厨中也多了素膳。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专门置御膳素厨。至宋室南渡之后,素食更是频繁。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四月十六日,孝宗令御厨,“今后遇皇帝本命,早晚御膳、泛索,并供进素膳”。宫廷素食之时,为了促进食欲,会选用鲜美的蕈(xùn)类刺激食欲。至于“泛索”,则是随时供进的小吃。

  蘑菇一词,今日乃是食用菌的泛称,在古代则称蕈、菌等。蕈的种类颇多,有香菇、口蘑、冬菇、鸡腿菇、羊肚菇等。

  宋代《山家清供》中记录了一道名菜“酒煮玉蕈”。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玉蕈用水煮微熟,捞起改用黄酒继续煮熟。煮时佐以竹笋,口味尤佳。宋人施芸在诗中描述了玉蕈:“幸从腐木出,敢被齿牙私。真有山林味,难教世俗知。”据其记录,南宋宫廷中烹制这道美食时,调整了方法,不用水煮,而是酥炙。

  玉蕈,到底是众多菌菇类中的哪一种?宋代《菌谱》中载:“玉蕈,生山中,初寒时色洁晳可爱,故谥为玉,然作羹微韧,俗名寒蒲蕈。”元代《树艺篇》载:“菌者,郁蒸之气所发,多生山谷、竹树、幽润之所。白者名玉蕈,最贵。”

  玉蕈为今浙江台州一带所产“合蕈”,为菌类植物,丛生于林间,形似松蕈而小,伞灰色,柄白色,鲜者用来煮食,或曝干腌藏。对于菌菇类的鲜美食物,“宫中尤好此物”,而浙江天台、仙居等地出产上品菌菇,曾是贡品。台州所进贡的“台蕈”,因为皇帝将“台”错看成了“合”字,就变成了“合蕈”。“合蕈”表面为褐色,肌理却玉洁,芳香无比,韵味十足。将它放入锅中煮,百步之外都能闻到香味。

  宋代天台所出桐蕈(合蕈),味道极珍。但要携行远方,馈赠亲友,必渍之以麻油,这样虽能保存,但色味均下降很多。南宋时,朝中重臣多有喜食桐蕈者,贾似道当权之日,尢喜桐蕈。为了讨朝廷大佬们的欢心,地方官就想了个办法,将长有桐蕈的桐木锯段后,运送到杭州去。桐蕈寄生在桐(菇木)上不受影响,到杭州后,放在树林中温度、湿度合适的地方,根据需要,随时采摘。采摘后立刻烹制,鲜美绝伦,非油渍者可比。

  综上可见,玉蕈即香菇。宋人将蕈中大而净白者称为玉蕈,品质稍次一点则称黄耳蕈。黄耳蕈在宋代也是流行的食物,东坡诗云:老楮忽生黄耳蕈,故人兼致白芽姜。”陆游诗云:黄耳蕈生斋钵富,白头韭出客盘新。”

  【古人吃蕈有诸多创造】

  宋代还有一种“三脆羹”,是宫廷御宴的名菜,以菌类制成,将此菜配入面中,作为浇头,被称为“三脆面”。宋人赵竹溪喜爱这道食物,时常烹饪了供给双亲,诗云:笋蕈初萌杞采纤,燃松自煮供亲严。人间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

  宋代还有红蕈,受到明教教徒的喜爱。明教从福建发端,于东南地区有大量信徒。明教在各地名目众多,两浙谓之“摩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等,名号不一。明教传播极广,甚至有官吏,乃至军兵入教者。明教教徒,白衣乌帽,时常聚集,在举行仪式时,烧必乳香,食必红蕈,故二物皆翔贵”。

  宋代明教信徒,其主要特征是“吃菜事魔”。“事魔”者,摩尼教(明教)也,教中严禁荤腥,故而被贬称为“吃菜事魔”。浙江、福建一带,民众信仰摩尼教后,常焚乳香,食素,乳香气味浓郁,在仪式中可以增加效果。红蕈是一种菌类,“琼州出红蕈,其色殷红,莹而不垢”。红蕈味道鲜美,在教徒集会时食用,以增加迷幻效果。

  南宋乾道初年,灵隐寺后生出一枚红蕈,据记录“圆径二尺,红润可爱”。如此珍贵食物,寺主得了后不敢食用,献给了杨郡王。杨郡王乃是杨存中,北宋名将杨业后人。秦桧死后,宋高宗对杨郡王道:“朕今日始免膝裤中带匕首矣。”宋时男子之袜,也称膝裤,由此可见赵构对秦桧有警惕之心,也可见他对杨郡王的信任。

  杨郡王得了这个宝贝,惊叹道:“此等物品,当为御食”,于是又进献给了孝宗。孝宗不敢食用,也不知道此蕈出自灵隐寺,下诏将这枚蕈赐给了灵隐寺,用来礼佛。蕈再到灵隐寺时,已过多日,盛在盘中有汁液溢出。两犬被美味所诱,争相䑛之,不一会儿即死去。寺主大惊道:“幸亏没入御厨烹制,不然必遭诛戮。”

  当时人惊叹,孝宗、杨郡王、寺主,均能不贪图口腹之欲,皆得免意外之祸。杨郡王杨存中乃高宗赵构的亲信,以善于逢迎而闻名。因为他多髯,故而外号“髯阉”。为了制衡秦桧,高宗特意扶持杨存中,由其掌握军队,到了孝宗时,杨存中继续逢迎,大拍孝宗马屁。

  僧人在寺中食素,口中寡淡,对于蕈这种鲜美物是最没有抵抗力的。浙江嘉兴平湖县下属的乍浦镇,四围多山,其地产松花蕈,大小与铜钱相彷,每届春夏之交,生于山边松下,自然孕育,因是产量殊微,一岁不过十斤,缙绅之士,视为佳肴,尤以尼庵所制,最称独绝。其法以蕈与净油合煎,味尤鲜腴。

  对于吃蕈,苏轼有首诗极为有趣,也描述了蕈的吃法:“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用蕈制作的馒头,干净整洁(济楚)。在东坡看来,这种食物是不能给“谬汉”吃的,只可与他的友人潮州麻田吴子野(吴远游)。之所以不能给谬汉吃,是因为蕈馒头太贵了。

  古人在蕈的吃法上,有诸多创造,如晒干或烘干后,磨成粉末,入馔内调味最鲜。可知蕈用于提鲜,古已有之,只是味精、鸡精出现后,不再以蕈末调味。

  今日吃蕈,最有名的不是天台,而是常熟。常熟的蕈油面,闻名大江南北,到常熟者必定是要尝一碗。此面选用常熟虞山所产松树蕈,口感肥硕,带有韧劲,味道鲜美。松树蕈先用盐水浸渍,再剥去表面的衣膜,清洗干净,用油锅爆炒调味后,形成“蕈油”。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