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亮亮
论宣传反清革命的名气,北有章太炎,南有黄世仲。论辛亥革命前后的组织工作和武装起义,黄世仲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论作为20世纪初的粤港作家和文艺家,黄世仲不仅在政论写作、小说诗歌创作方面著述丰、成就大,他还是近代粤曲改革的先驱,甚至多次登台唱戏。可惜,这位多才多艺革命家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41岁,而且身后很长时间不为人们所了解,即使在南粤大地,他的故乡也未被人们广泛认识。
如今,读者可以经由廖书兰的著作《黄花岗外》——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的纪念著作之一——对黄世仲这位先驱有一个新的全面深入的认知。
廖书兰祖籍江苏,出生在台湾,在香港工作居住超过30年,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长期笔耕不辍。她在研究辛亥革命时,注意到香港在辛亥革命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黄世仲这位人物尤其引起她的关注。
黄世仲一生活跃于粤港两地,积极参与革命、创办媒体、著书立说。廖书兰在香港、台湾等地多方搜集黄世仲的相关资料,追踪这位先驱的革命与文字生涯,抽丝剥茧,梳理出他传奇的一生。廖书兰介绍分析黄世仲的纪实小说《党人碑》,以此为切入点,叙说黄世仲在辛亥革命期间所作的贡献。
黄世仲1872年出生于广东番禺,自幼聪慧,“少颖悟好学,读书过目成诵”,且“喜读野书”(《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中,曾到南洋马来亚谋生,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23岁回国后,黄世仲便在穗、港两地居住,他是广州起义的策划者之一,并且直接参与其中。
从23岁到41岁的这18年间,黄世仲在媒体创办与写作、文学创作方面成绩惊人。黄世仲在广州、香港参与创办、经营与写作的报纸前后达十余种;他创作的小说约20余种,其中以《洪秀全演义》最为出名。“近事小说”《朝鲜血》(1909)今仅存部分章节,书中叙述朝鲜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日本首相兼朝鲜总督伊藤博文的故事,对安重根爱国至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精神的刻画,感动了无数读者,也为后来的广州起义提供了精神资源。在小说《党人碑》中,黄世仲以革命阵营与保皇党之间的斗争为主线,展开辛亥革命发展的叙事,还涉及戊戌变法。由于黄世仲亲历当时的情势且与当事双方都有交往,因此《党人碑》留下了许多史料,对于今天研究辛亥革命仍有重要价值。
值得重视的还有黄世仲在地域文化方面的建树,他创作了大量粤语说唱文学和粤曲,包括粤讴、南音、龙舟、木鱼、河调、二黄、板眼以及“谐文”(融文言文、粤语、白话文为一体的“三及第”新文体,曾流行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粤港两地——作者注)。今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勃兴,黄世仲的文化遗产也成为其中一部分。
辛亥革命后,黄世仲出任广州民团局长,成为实权人物,为陈炯明所忌,终以侵吞军饷之罪在1912年5月被杀害。
辛亥革命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无名英雄的英魂,“七十二烈士”是一个集体名词,那些在黄花岗之外的无名英灵,同样值得我们敬重。这也是廖书兰的著作名为“黄花岗外”之所由。
(作者系凤凰卫视主持人、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