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代的女青年范志超

2024-02-26 17:02:0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谷 风

  在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值得铭记的新女性,范志超就是其中一位。

  1906年(一说1905年),范志超出生于上海松江的一个小业主家庭,父亲是一位中医,家境尚可。她曾于上海海澜英文专门学校读书,与该校助教蒋丹麟成为恋人。蒋丹麟之姐即蒋碧微,是画家徐悲鸿的第一任妻子。

  蒋家是宜兴大族,蒋丹麟的父亲蒋梅笙是清末举人,也是范志超的国文老师。蒋丹麟热爱文学,曾编纂过一部名为《天地间有数文字》的历代名作选集,他与范志超两人可谓才子佳人的一对。但蒋丹麟的母亲棒打鸳鸯,她不喜欢新潮的范志超,为儿子相中了另一位媳妇。两人不得来往会面,只能通过书信抒发苦恼。1930年,蒋丹麟患肺炎去世。

  由范志超,可以追溯到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景贤女中。1921年夏,侯绍裘、朱季恂接办了松江景贤女子专修学校,后改名松江景贤女子中学。1922年2月,侯绍裘在《民国日报》撰文《一个革新途程中的女校》,介绍了景贤女中实行教学改革、传播革命思想、培育革命新人的情况。同年8月,景贤女中等校联合举办暑期演讲会,连续进行了三年,先后邀请于右任、施存统、邵力子、陈望道、茅盾、柳亚子、叶圣陶、杨杏佛等人,就青年运动和学生运动等发表见解。区区松江,如此多的名流聚焦一地,其影响可见一斑。

  景贤女中堪称“革命者的摇篮”,也在女界开风气之先。范志超在这里读书时,教员有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茅盾、邵力子、柳亚子、陈望道、朱季恂、叶圣陶、杨杏佛等人,大多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或进步文化人士。在他们的教诲和培养下,范志超不仅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为此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中国共产党党员侯绍裘等人发展为密友。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范志超迅速组织力量,带领学生走进反帝示威游行的队伍。早年间,范志超曾追随陈云,在上海的青浦、松江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她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介绍人之一就是刘少奇的夫人何宝珍。

  北伐战争打响,大革命进入高潮阶段,革命中心从广州迅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武汉。茅盾当时在汉口民国日报编辑部任职,每天夜里编排稿件,“同我的宿舍隔街相对,也有一间房夜夜灯火通明……一位是在海外部任职的范志超……她们都是工作有魄力,交际广,活动能力很强的女同志”。范志超当时在武汉担任《海外周刊》负责人,其出众的工作能力和端庄美丽的容貌使许多人倾倒。后来,茅盾在写小说时就以范志超为原型,塑造了大革命时代新女性的形象。

  国民党叛变革命后,茅盾奉命赴九江,随后上庐山。南昌起义爆发,茅盾并不知情,一天,他在庐山的街上偶遇范志超,她惊奇地问茅盾:“怎么你还在这里?”随即告诉他南昌起义的消息,嘱咐茅盾“千万不要出门走动”,有消息她会来通知。

  1947年,经校长徐悲鸿邀请,范志超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英语教授,同时担任徐悲鸿的长子徐伯阳的英语老师。北平解放前夕,蒋介石催促徐悲鸿率领学校南迁,范志超曾劝说徐悲鸿和北平艺专留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北平艺专与其它院系合并,改组为中央美术学院。

  许多文化人同范志超有过交往,柳亚子在世时,她常在柳家做客。齐白石曾专门绘牡丹相赠,并称赞她“莲花心地,雪藕聪明”。1988年逝世前,范志超将自己保存的名人书画捐赠给了当地博物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闻讯,写下“情深意重,笔墨难以尽言”之句。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