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开周
【“照子”:宋人对镜子的俗称】
开封博物馆新馆的二楼展厅中,摆放了一面宋朝铜镜,造型漂亮,六瓣葵花型,背面中央是一个小小的镜钮,可以穿绳,镜钮右侧有铭文:“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这句铭文特别有意思,值得仔细说说。
“照子”其实就是镜子,这是宋朝人对镜子的俗称。例如南宋史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记载了公元1129年宋高宗颁布的一道圣旨:“罢邠州岁贡火箸、襄阳漆器、象州藤合、扬州照子之属。”意为朝廷开恩,减轻人民负担,北宋时期各地每年要进贡的那些土特产,如邠州的火筷子、襄阳的漆盘子、象州的藤盒子、扬州的铜镜子,今后就不用进贡了。公元1142年,为了弥补庞大的军事支出缺口,宋高宗把皇宫里原有的1500件铜器熔化了,铸成铜钱作为军饷,其中包括400只镜子。
现在的镜子都是玻璃做的,背面涂抹一层薄薄的银或铝,成本低,质量高,照人脸特别清晰。但古代中国尚无这个技术条件,一是玻璃制造工艺落后,只有铅钡玻璃,没有钠钙玻璃,铅钡玻璃易碎,杂质又多,透明度差,偶尔碰运气能造出一些优质玻璃,售价则堪比玉石;二是古代中国人也没有发明在玻璃后面涂银涂铝的技术。所以,现在出土的古代镜子几乎全是铜镜,背面铭刻文字和花纹,正面打磨得溜光水滑,但照出来的人脸是黄澄澄的,甚至有点变形。
那么,宋朝从官方到民间为何要把镜子称为“照子”呢?原因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名叫赵敬,而“镜”与“敬”同音,必须避他的名讳。
【宋代的庞大家谱】
宋朝很多地方都有生产铜镜的作坊,但最有名的产地是在浙江湖州。南宋中叶,有个官员叫程公许,他送弟弟程仲嘉到湖州长兴县赴任,赠别诗里提到湖州特产:霜刃割鱼慎莫尝,唯有青铜可照面。”叮嘱他到了湖州不要吃鱼生,容易闹肚子,可以多买点儿铜镜。甚至到了元朝和明朝,湖州铜镜仍然很有名。元朝官员叶兰《茅山道人歌》里有一句“湖州青铜铸明镜,不照人心空照影”,明朝散文家袁宏道《叹镜》里有言“湖州镜子开生练,昨日红颜今皱面”,这都是明证。
湖州盛产铜镜,其中有一个专门做铜镜的大家族,那就是湖州石家。约为王安石变法的时期,湖州石家的镜子作坊就已声名鹊起了。到了南宋,这个家族至少开了十几座铜镜作坊,为了区分彼此,这些作坊打出的名号分别是“祖石家”“石家二叔”“石二郎”“石三郎”“石家七叔”“石八叔”“石十二郎”……前述开封博物馆展出的那面铜镜铭文是“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其实即指“湖州正宗石家铜镜,由石家叔父辈第二十二叔的作坊出品”。
“念二”本来应该写成“廿二”,但是宋朝人习惯写成“念二”。南宋哲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弁,写过一首诗《别百一侄,寄念二兄》,意为送别第一百零一个侄子,将送别诗寄给第二十二个哥哥。现代人看到这么惊人的排行,估计会惊讶这个家族为何有如此多人。
其实,宋朝的家庭规模并不大,但要按家谱论起来,就显得异常庞大,同辈兄弟排到一两百是很正常的。比如,苏东坡在眉山苏氏家族同辈兄弟当中的排行是第九十二,所以他的侄孙喊他“九二丈”,即家族里的第九十二个爷爷。南宋大臣兼田园诗人范成大在《归庐陵日记》中写道,他去江西走亲戚,见到了“念妗”“念二妗”“念九舅”“百二姨”。南宋判例汇编《名公书判清明集》里,甚至还有“仇百十四”“祝千二”等排行,那时候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不高,流行按照家族排行取名,不仅省事,而且能显得家里人多势众,外人不敢随便欺负。
【繁荣的海外贸易的明证】
接着看宋朝湖州石家铜镜的销路和售价。当时石家铜镜的销路有多广呢?它们甚至能卖到朝鲜半岛去。19世纪早期,朝鲜有个文化人叫申纬,写过一部《警修堂全藁》,该书第九卷提及,朝鲜长湍山下某人安葬亲人,挖掘墓穴,竟挖出了几百枚宋朝铜钱和一面宋朝铜镜。那几百枚宋朝铜钱是“元丰通宝”,即王安石变法期间铸造的铜钱;那面宋朝铜镜则跟开封博物馆新馆二楼的宋朝铜镜一样,背面铭文刻的是“湖州真正石念二叔照子”。由此可见,宋朝湖州石家石念二叔作坊生产的货物,很可能通过商船卖到了朝鲜。
宋朝时,朝鲜名为“高丽”。北宋和南宋强大时,高丽是宋朝的附属国;而金国和蒙古强大时,高丽就会变成金国和蒙古的附属国。然而,宋朝海上丝绸之路极其繁荣,无论金国和蒙古怎样强大,高丽都一直是宋朝的贸易伙伴。南宋晚期,忽必烈建立元朝,禁止高丽跟南宋做生意,但是南宋的商贸发达,门庭若市,商品也非常先进,所以拦不住高丽商船偷偷到南宋进行交易——将本国的货物运到南宋,再把南宋的丝绸、瓷器、茶叶、铜镜和铜钱运回本国。
宋朝疆域狭小,人口众多(宋朝是全球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王朝),养官养兵的开支浩大,所以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从国际市场上挣钱,贴补入不敷出的中央财政。宋朝的这种对外开放的政策,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头枕东南,脚朝大海。”也就是将富庶的江浙地区作为经济根据地,同时跟朝鲜半岛、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和北非地区做进出口生意。开封博物馆的铜镜,以及19世纪早期在朝鲜出土的铜镜,就是宋朝工商业发达和海外贸易繁荣的明证。
宋朝要解决疆域狭小而开支巨大的财政困局,还要解决“钱荒”的问题。所谓钱荒,就是说市场经济太繁荣了,市面上的铜钱永远不够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和南宋都对铜镜生产加以管制,限制民间作坊制造太多的铜镜,这样可以把铜节省出来铸成铜钱。因为官府限制铜镜生产,所以铜镜供不应求,售价就很昂贵。如今出土的湖州石家铜镜里,有些还铭刻着售价,一般是“一两一百文”——这些铜镜按重量卖钱,每重1两要卖100文铜钱。
北宋中叶,包拯坐镇南衙开封府的时候,100文铜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80元人民币。1两重的镜子能卖到80元,价格确实不菲。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