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东峰
1949年10月2日至11月5日,解放军由赣南地区分左路(15兵团),右路(4兵团)、南路(两广纵队、湘赣粤边纵)等三路,对粤境国民党军发起全线攻势。10月初,进至曲江、翁源,英德之战,敌全线溃逃,我各路军兼程急进,于14日夜进占广州后,乘势分路追歼逃敌,至11月5日止,终将敌之主力大部歼灭于阳江地区。
广东战役历时3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1700余人,歼灭国民党军余汉谋部主力6.2万余人,解放了除钦州、合浦(今均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和雷州半岛以外的广东大陆,为尔后解放广西和海南岛创造了有利条件。
15兵团两个军先头部队攻占广州,以强大的军事压力与少数武装力量的穿插进攻,宣告了国民党最后一届政府的彻底垮台。它是国民党最后在大陆失败的标志性战役。广东战役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特别是4兵团14军主力打的阳江歼灭战,有效地分割了国民党粤系集团与桂系集团的联盟,为加速粤军逃离大陆、桂军溃退西南,最后解放全中国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华南地下党、两广纵队和华南各地方部队配合和努力下,广州市及广东大部分城市,在战争形势下和平地保存下来。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对老百姓没有太大的损失,这是广州市的福祉,也是广东省的福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广东战役中,分别有2个兵团、5个军、十多个师的兵力参加了进来,至少有100名开国将军在广东留下了足迹。
将星云集广东,是革命的必然,也是战争的需要;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文化的遗产。他们是解放军的英雄,也是广东的骄傲,他们指挥和参加广东战役的故事,是广东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硝烟散去,寰宇安详,大疫过后,繁华再现。而此时,将军故宅虽人去楼空,但他们的名字依然在历史星空中闪耀。
据了解,十大元帅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都在广州战斗、工作或生活过。
十位大将中,粟裕(1975年1月到广州)、黄克诚、萧劲光(北伐)、王树声(1960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陈赓、罗瑞卿、许光达(黄埔军校)、张云逸等9位大将到过广州。
【朱德元帅】
1954年到1970年,朱德几乎每年都要到广州来,如解决海南琼涯纵队落实政策问题等。从海南回来后,朱德送了一盆海南兰花给兰圃,后来四次参观越秀山下这座很不起眼的兰圃,使这个小型标本植物园以兰花品种多而名扬四海、芬芳万里。
【陈毅元帅】
1962年3月,陈毅到广州参加了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并在剧作座谈会上讲话。会议期间的一张照片证实,除陈毅元帅外,刘伯承、林彪、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等7位元帅在广州参加会议,休息期间拍摄了珍贵的合影。
【刘伯承元帅】
1916年3月,刘伯承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外国医生为他手术,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切割腐肉时他坚持不用麻药,在眼眶动了72刀,被主刀医生赞叹为“军神”。
1925年2月,“军神”刘伯承出川,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国民革命形势和中国社会现状。次年10月,刘伯承与吴玉章同去广州“会见了周恩来,汇报了四川军运情况和武装起义的设想”。
【叶剑英元帅】
青年叶剑英曾两次在广州城留下英勇战斗的身影:一次是1924年,受廖仲恺先生邀请,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教官后,叶剑英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他英勇善战,指挥果断,显露了出众的军事才能。一次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12月11日,他与张太雷、叶挺等人领导了著名的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
1949年10月,叶剑英的身影出现在庆祝广州解放的大会上。叶剑英晚年经常到广州调研、活动,年过八十时写下了《绝句》抒怀:“百年赢得十之八,老骥仍将万里行。小憩羊城何所遇,英雄花照一劳人。”此诗生动展现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雄气概。
【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晚年常因病到广州休养,每到八一纪念日,都要在他的住处接受采访。广州军区的新华社军事记者很幸运,能获得采访元帅的机会。
徐帅逝世后,他在广州的故居一直按照原样保存着。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一排书架上有他读过的《毛泽东选集》《孙子兵法》《第三世界的兴亡》等书,另外还有一本他用过的《新华字典》。
【张云逸大将】
张云逸大将是广西百色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其实,他的早期革命经历与广州关联较多:1908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二期,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09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先后参加过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
【陈赓大将、谭政大将】
陈赓大将和谭政大将关系不一般,既是三年同窗,又是连襟。陈赓介绍谭政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同到广州黄埔军校就读,一起参加了革命军攻打广州、梅州的战斗。
1924年2月,陈赓前往广州入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1924年10月参加平定商团的战斗。1924年11月,陈赓自黄埔军官学校毕业。1929年10月,陈赓随第3纵队参加攻打广东、梅州战斗。
【许世友上将】
笔者多次见过许世友上将,并面对面采访过他。印象最深的是他讲的三句话,一靠党的领导,二靠群众支持,三靠勇敢不怕死。这三句话,也正是他一生的革命经验总结和光辉写照。许世友在广州基本上住在留园7号,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指挥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战斗。
【王震上将】
王震上将担任过许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等。可以说,他的晚年生活基本上是在广州度过的。将军去世后那一天,笔者专门到广州军区总医院采访并向他的遗体告别,亲眼见到了他全身的七八处战伤、刀痕。
秘书对笔者说,王震将军的临终遗言是:“向党致敬!向人民致敬!向解放军致敬!”
【邓华上将】
邓华上将指挥的第四野战军15兵团,是解放广州的主力部队。他指挥的127师、128师并肩进城,在广州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1950年2月1日、2日,15兵团海南岛战役作战会议在广州新河浦旁的一栋水磨青砖“洋楼”里举行。邓华就是在这里指挥过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同样,15兵团的另外两位上将赖传珠、洪学智也在广州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指挥工作。
【刘震上将】
刘震是39军军长,39军和38军一样,都是很能打的一流部队。在广州鸡颈坑,笔者三次采访过他,印象最深的是,他换了三套衣服。刘震将军打仗灵活机动,很少打败仗。战将钟伟和贺东升都是他的部下。
【刘华清少将(1988年晋升上将军衔)】
刘华清将军皓首银发,温文尔雅,躯干伟直,古稀之年出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1993年春,刘华清将军于广州军区留园会议室召开调查研究会,笔者作为新华社记者列席。是时,见将军白发苍苍、行走缓缓,端坐主席台讲话,腰直,胸挺,乡音重,语速慢,不温不火,间或停顿许久。
【张震中将(1988年晋升上将军衔)】
张震将军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治军严厉,带兵有方。他喜欢下部队,曾来广州军区某部视察。到了连队,张震将军就提问题,如问司务长一个鸡蛋有多重,就知道他有没有亲自买菜。问鸡蛋是炒着吃还是煮着吃,就知道司务长有没有克扣士兵的伙食费。
【余秋里中将】
余秋里中将的传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1976年,余秋里在广州疗养,突然接到王震的电话:总理病重,赶紧回来”。原来,余秋里将军也到过广州。余秋里将军是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断左臂而雄风不减,甩着空袖管,走路不许警卫扶。
【刘昌毅中将】
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刘昌毅中将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笔者去采访他时,连头都不敢抬,因其相貌“吹胡子瞪眼”。后来听他介绍自己嘴巴被炮弹皮打歪了,另一次炮弹皮又把嘴巴打正了的故事,由衷而生敬意。
【钟赤兵中将】
毛泽东主席说,在娄山关应该写上碑文:“钟赤兵在此断一腿。”这是毛泽东对钟赤兵的最高褒奖,也是钟赤兵走完长征路的最强动力。他的腿在长征路上三次截肢,一直截到股根,以独腿走完了两万里长征路。
钟赤兵将军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
【晏福生中将】
长征路上,因负伤掉队的原因,晏福生两次被“开追悼会”。他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包围,跳崖成功突围,却断了右臂。他的爱人叫马忆湘,写过一本长篇小说《朝阳花》,一度广为流传。老两口一直住在广州梅花园,在广州逝世。
【梁兴初中将】
梁兴初是著名的“万岁军”军长,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军在松骨峰打出了军威国威,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写38军的。在战争年代,他负伤9次,提升了9级,一个战伤提一级,由战士一直到团长。
【庄田中将】
曾任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副司令员的庄田中将,是解放军中著名的华侨将军,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广州采访庄将军时,他已经坐轮椅了,戴眼镜,有儒雅之风,但双目炯炯,令人印象深刻。他夫人那时已年过花甲,仍在军区院子里骑一辆破单车出行。
在海南岛反日军“围剿”的战斗中,庄田不幸被流弹射中了肚子,子弹从腹部穿过,肠子从肚皮的洞口一个劲地往外流,无法包扎。将军急中生智,用一块银元压住洞口,才将布条包扎紧,而后带伤继续指挥战斗。
【龙书金少将】
笔者第一次见到龙书金少将,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的左臂短,因中弹断骨不治,骨锈如粉,而上下仍经皮相连,如吊瓜,能左右旋转,如弹簧,能上下伸缩。
从1939年到1949年,龙将军用夹板夹着短臂战斗了十年,才到广州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他叫我摸摸看,真有铁粒在里面。摸着他的手臂,我的心在发抖,吊着这样的手臂打仗,那要忍受多大的痛苦啊!
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在广州工作、生活过的开国将军有200多位;如果加上在广州客居或活动过的开国将军,将超过300位。客居的开国将军,主要是广州军区珠江宾馆冬休和从化温泉接待疗养的退居二线或离休的将军们。
在战争年代,他们冲锋在前、英勇作战、向死而生,在广州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大剧。在和平时期,他们同样也为广州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再次上演了一出出脍炙人口的和平时期保家卫国,改革开放时期保驾护航的革命军人的正剧。
他们不都是广东人,却是名副其实的广州英雄花,是广州城的光荣和骄傲,是挖掘不尽的红色文化矿藏。
(作者系文史学者、军旅作家)